APP下载

《资本论》的世界历史意义

2015-04-02白刚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白刚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资本论》的世界历史意义

白刚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在马克思这里,世界历史既不是自然的历史,也不是精神的历史,而是资本的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资本逻辑的展开过程。《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之谜”的揭示而揭开了“世界历史之谜”,《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集中体现和世界历史的“资本”表达。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进所体现的只是资本的自由和扩张本性,人的自由和个性仍然受资本逻辑的宰制。《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由“资本的文明面”向“高度文明的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转变。《资本论》开启了无产阶级走向自由解放的世界历史的新进程,因而《资本论》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资本论;世界历史;资本逻辑;资本的文明面;高度文明的人

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既运用了其独特的“抽象力”,又运用了其特有的“世界历史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阐发。在对资本主义的解剖过程中,《资本论》通过揭示“资本之谜”而阐释了“世界历史之谜”,进而回答了“人的解放之谜”。在此意义上,《资本论》就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集中体现,《资本论》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资本逻辑”的驱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也即受资本逻辑驱动的产物。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性质和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有过明确的揭示和论断: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和扩张,资产阶级必须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这一需要驱使它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36页。在这个世界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1页。而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页。也即资本主义的历史日益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在此意义上,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历史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资本根本上就是一种世界性的力量,资本的增殖和扩张逻辑是世界历史的内在驱动力,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与资本逻辑的扩张同步进行的,世界历史就是资本的现代生活史。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而资本的现代生活史,也就是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在实质性意义上,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是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正是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离开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是根本不行的。②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7页。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推动历史不断向世界历史转变,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过程。资本逻辑的扩张和发展趋势体现的正是世界历史的扩张和发展趋势。对此,马克思在作为《资本论》第一手稿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强调:“资本的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而“由资本推动的生产”首先“要使生产本身的每一个要素都从属于交换,要消灭直接的、不进入交换的使用价值的生产,也就是说,要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来代替以前的、从资本的观点来看是原始的生产方式。”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因此,“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8页。而正是资本的这一以“时间”换“空间”的发展趋势,才能不断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流通范围,创造世界市场,从而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其条件是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不管是直接扩大这个范围,还是在这个范围内把更多的地点创造为生产地点。”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7页。在此意义上,资本作为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推动者,已决不是一些僵死的“物质资料”的堆积,而变成了一个具有“幽灵般现实性”的“怪物”,在主导着世界历史的性质与发展。对此吉登斯强调:“一旦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体系得以巩固起来而且不会有倒退,那么,资本主义运作的内在逻辑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迫使它继续不断地扩张。一方面向外扩张直至扩大到全球,另一方面向内扩张,即伴随资本的不断积累,为了更进一步地扩大生产,产生出使工作得以机械化的压力,最后提高劳动者的无产化,从而促使世界市场产生变更,并迫使人们尽可能快地对这一变更做出反映。”⑥[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0-201页。世界历史既不是自然的历史,也不是精神的历史,而是资本的历史。“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既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又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页。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强调资本作为“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所以说,资本是世界历史的真正主体和推动者,资本逻辑的扩张和展开过程,就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

在现实中,资本逻辑依然以强劲的趋势和世界的规模不断构筑着全面的“世界历史性关系”。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逻辑驱动下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揭示和描述,已赋予了世界历史概念更加特定的内涵:世界历史就是资本逻辑扩张的历史。但这一历史只是“资本”的历史,还不是“现实的人”的历史,要寻求和确立现实的人的真正历史,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开世界历史所具有的“资本本质”。

二、《资本论》:世界历史的“资本表达”

如果说,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对世界历史进行了鲜明的“理性”(哲学)表达:“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也即“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①[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2006年版,第8、17页。那么,马克思就在黑格尔的基础上,超越了对世界历史的抽象的、逻辑的和思辨的表达,而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本”(政治经济学)表达:世界历史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一句话,世界历史就是资本在“不可遏止地追求普遍性”。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页。而资本追求的普遍性,本质上就是资本逻辑作为“抽象”对个人的全面统治。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作为“抽象”对个人的统治,又必将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而加速社会革命,也即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的矛盾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所以,正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政治经济学阐释”和“资本”表达,才使世界历史从天上降到人间,赋予了世界历史以现实性的意义。

在马克思这里,世界历史的自由和扩张本性就包含和体现在“资本”的本性之中。在根本而重要的意义上,世界历史也就是“资本的时代”。“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而资本标志着的这个“新时代”,就是世界历史开始的时代。从本质上来说,世界历史“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所以,要理解和把握世界历史,就必须深入揭示资本的本质。对此马克思强调:一般说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环境;但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些比较具体的形式,只有在理解了资本的一般性质以后,才能得到全面的说明。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野中,资本的本质决不是单纯的“可感觉的物”,而是物与物背后所体现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人与人之间的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世界历史的扩张本性,体现的就是资本对人的统治、奴役,也即“雇佣劳动”关系。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强调“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而对资本来说,这也是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页。而对资本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这一“伟大的文明作用”,马克思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再到《资本论》,都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和肯定。为此,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为《资本论》谋篇布局时,基本上就是按照从资本到世界市场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演进来安排“五篇结构”的。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而随后,马克思在准备正式出版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又根据他在草稿中的新的研究成果,对《资本论》的结构进行了重新编排。这次他把自己的全部著作又分为六个分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4页。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生前只写作了“资本”这第一部分。但由之前的五篇结构到后来的六篇结构的重新编排来看,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明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从资本到雇佣劳动、再从国际贸易到世界市场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在演进和发展过程。在此意义上,《资本论》就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最集中的“政治经济学阐释”和“资本表达”。

实际上,资本逻辑推动的自由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展开过程,也正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自由贸易和世界市场,也就没有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就是自由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具体推进和展开。但是,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世界历史呢?马克思强调“这就是资本的自由”。世界历史“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自由发展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6页。。也就是说,世界历史本质上所体现的就是资本增殖和发展自身的自由,自由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正是资本自由的全面展开,世界历史也就是资本自由的发展史。在马克思看来,由货币和信用所编织成的世界历史的世界,也即资本自由的世界,与神和信仰的世界一样,对工人来说完全是虚妄的,而且同时又以强大的力量蹂躏着人们:“把工人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甚至“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抛到资本的札格纳特车轮下”。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页。所以,马克思批评“把世界范围的剥削美其名曰普遍的友爱,这种观念只有资产阶级才想得出来。自由竞争在一个国家内部所引起的一切破坏现象,都会在世界市场上以更大的规模再现出来。再没有必要停留在自由贸易的信徒对这个问题所散布的诡辩上。”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7页。世界历史在根本上所实现的只是资本作为“抽象”统治个人的自由,而个人却毫无自由可言。但马克思恩格斯在推进人的自由解放进程的意义上,又“赞成自由贸易,因为在实行自由贸易以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及其最惊人的矛盾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广的区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发生作用;因为所有这些矛盾一旦拧在一起,互相冲突起来,就会引起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结局则将是无产阶级的解放。”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95-296页。因此,必须打破和超越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的“概念神话”和“自由贸易神话”,从“资本的文明面”转变到具有“高度文明的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方能呈现和凸显《资本论》所具有的真正世界历史意义。

三、从“资本的文明面”到“高度文明的人”:《资本论》的世界历史意义

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展开,作为世界历史直接体现的“资本的文明面”也得到了推进和发展:“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7-928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就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马克思更敏锐地看到,“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生产力的一切增长,也可以说劳动本身的生产力的一切增长,如科学、发明、劳动的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等所产生的结果,都不会使工人致富;也就是只会使支配劳动的权力更加增大;只会使资本的生产力增长。因为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因此,资本逻辑推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也即“资本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6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资本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它必然造成自己反对自己:“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至于使资本成为生产和交往的棘手的界限的其他矛盾就不用谈了。”因此,“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390页。而资本的这一“自反”本性,必然导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页。。“剥夺剥夺者”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表面地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在于实质地变“资本的文明面”为“高度文明的人”,也即实现从“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转变。对此,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也即“个性得到自由发展”。(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83页。。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因此,马克思强调“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作为具有“高度文明的人”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页。生产出来,正是以资本增殖和扩张为基础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人的发展三形态”作了经典的表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由此可见,历史只有从第二个阶段走向第三个阶段,也即从人的“独立性”走向“自由个性”,世界历史才算真正完成,历史也才算真正终结,人也才算真正解放。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作为“自由个性”解放的世界历史——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强调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强调:“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开了。”⑥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8-929页。所以,《资本论》绝不仅仅是一部劳动价值论的著作,也不仅仅是一部预言经济崩溃的著作,更不仅仅是一部价格决定理论的著作,这一著作代表了对个体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分析和辩证呈现。⑦[美]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也就是说,《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个人走向自由解放的新世界历史的真正展开。因此,我们不要把《资本论》当作重工业以前或国家资本主义以前的古典,而是应该作为于新自由主义(全球资本主义)时代起死回生的文本来阅读。⑧[日]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页。《资本论》仍然是全球化(世界历史)时代人的自由解放的最真实表达。

正是《资本论》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为此,恩格斯强调《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资本论》的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那样,对于工人的解放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79页。虽然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1000册)用了4年才卖完,且稿费少得可怜,但当得知“《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时,马克思就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的“跋”中高兴地说,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可以说,世界历史就是人之自由的实现史,《资本论》开启了无产阶级走向自由解放的世界历史的新进程。这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看来,确定不移的是,一种对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出来了。”(11)《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84页。所以,《资本论》仍然是“21世纪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仍然是共产主义的“助产婆”。

(责任编辑:陆晓芳)

B023

A

1003-4145[2015]01-0047-05

2014-10-10

白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项目编号:12&ZD107)、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本与自由: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4BZX0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本论》的政治哲学解读”(项目编号:13YJA720001)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项目编号:2012FRLX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抉择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