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思考

2015-04-02范宗瑞万远英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乡风民俗文化农村

范宗瑞 万远英

(西华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民俗文化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在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民俗文化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时代性等特征。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在当代新农村中村落乡里的民俗文化仍然发挥着以道德理性对情感其他部分的感化、制约和疏导作用。

一、民俗文化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使农民生活宽裕

中国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很多都未曾开发且具有很大的潜力。农村的历史人物、历史变迁、民俗风情、民间工艺、民间故事、生活智慧、风味餐饮等,留存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基因。

(一)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潜力巨大

1.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

就民族而论,我国有56个民族,像西藏藏乡、海南黎乡、贵州苗乡、广西壮乡、云南傣乡等具有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景观。以上列举的少数民族,或能歌善舞,或豪放热情,或内敛含蓄,或以本身特有的生活特征历代生存繁衍。这些都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

2.具有丰富趣味的乡土文化艺术

我国古老、神奇、朴实的乡土文化,广受中外游人欢迎。比如农村盛行的舞龙灯、舞狮,东北特色二人转、陕北农村特色大秧歌、广西“唱哈”会、西南芦笙盛会、里下河水乡“荡湖船”等。备受游客青睐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像贵州的蜡染、刺绣、面人、草编、竹编等,都因为其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受人欢迎。

3.独具特色的农村劳作传统

农村劳作传统是乡村人文景观中有韵味的一笔,特别是在偏僻边远的农村,古老传统劳动方式、耕作技术得到留存,有些地方依旧处在劳作原始阶段。“这些劳作中,如驴车拉磨、水车灌溉、赶鸭群、老牛碾谷等等,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让人留恋陶醉。”[1]

(二)民俗文化带动新农村文化产业的升级

进入21世纪后,文化产业被誉为“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俗文化的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如被誉为“国画虎第一村”的民权县王公庄村,2007年全村共卖出画作5万多幅,收入1500多万元。

我国农村地域宽广,保存着中国农业文化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而新农村建设中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还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俗演展等第三产业。

二、民俗文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阻碍。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和生存环境,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均衡统一,我们从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人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人才能保持心情的欢畅,精神的愉悦。

(一)传统民俗文化中借鉴古人的生态环境意识

《诗经》真实记录了周代人与自然的欢喜情结。“打开《诗经》这部诗册,只要随便翻阅一下,便可发现先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和丰富的自然知识。《诗经》305篇,共记载花草树木144种,其中树木58种,花草类86种;鸟兽59种,虫鱼类28种。在一篇中兼有花草或鸟兽虫鱼的有48篇。难怪孔老夫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此可见出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生态的保护。”[2]

西周到春秋中期,也就是《诗经》时代,由于周人在农事活动中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他们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在长期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先民们逐渐认识到“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喜怒哀乐”。这种天人对应文化心理的不断自觉化、细腻化的表现,便是物我交感、情感交融、意境生成的审美体验。

(二)农村新居规划中借鉴古人民俗文化智慧

人来到世界,首先是生存,生存所需最基本的条件是衣食住行。吃饭、穿衣自然是头等大事,但居住和出行也很重要,没有居就不会感到安。一个道路不畅、交通不便、闭塞的村落必然是发展缓慢的。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为了彻底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做出继续加快农村新村改造建设的决定,这是对广大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真正关心,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缺乏对农村深入了解,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因地制宜布局新农村居民建设

中国有些俗话:落叶归根,人老还乡,狐死首丘,桑梓必望。这些都是中国人依恋自己家园的真实写照。所以,新农村建设不能轻易拆除、毁坏,防止以现代化的名义变得千村一面,应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不可一刀切。一般应以原来村落为主题,就地加以改善,力求适宜现代化管理。

2.惜财、宜居做好新农村拆迁

居民长期生活于此地,世代相传,已形成风俗,若不分情况,强令拆迁,重建新村,会使国家财政受到极大损失,也会给乡民带来很多不便。对于水害频发,旱时缺水严重,或水质有毒害,环境恶劣,确实不宜居住,而且一些村庄因城市建设,需要新开道路、河道,以及国防设施必经之地,需要拆迁者,应从宜居和服从国家利益出发,积极响应政府统一规划,重建新居。

三、民俗文化塑造农村精神文化氛围,孕育乡风文明

努力建设具有中国风情的当代民俗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农民的日常生活注重起,让文化融入村民的生活。”[3]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乡风文明的重要性

乡风文明,核心是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保障。在现阶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管理民主既需要物质文明做基础,更要有精神文明做保障。可以说,乡风文明中重要的部分是建设文化新农村,发展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必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联结点是乡风文明,“它的要义是构建农村文化建设。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农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主体,不仅需要在生活、生产中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得到幸福感、满足感和安全感。我们要学习传承自己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交流获得外来优秀民俗文化的营养成分,成就今天我们自己新民俗文化。”[4]

(二)辨别吸收民俗文化,建设文明乡村

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区分出糟粕和精华。民俗文化是一种有着自己独特成果和过程的文化。在整体的文化过程中它始终代表着该文化的最基础的本质,维系着其质地的本原性。不可否认民俗文化本身是一种有争议的文化理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是其特点。在比较优劣中筛选,对其精心鉴别,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而,民俗文化仍然有它独居的文化功能,那就是它要确保它所从属的文化,在与其他外来文化相比较时,始终不失其为“这一个”。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一个民族的“根”,文化创新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传统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

四、继承和创新农村民俗文化的思考

近年来,面对强大的经济浪潮,农村民俗文化受到了强大冲击。在很多富起来的地区,很多传统民居已经被不伦不类的“小洋楼”取代,一些最原始的东西被拆除。“很多开发商硬是将一些古村落变成景点,在村落里涂红抹绿,编一些伪民间故事。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古董贩子乃至外国人在农村尤其是古村落肆意廉价地搜寻宝贵的文化遗存。这一农村不良现象,要引起我们保护农村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的重视。”[5]

(一)鼓励和支持民俗文化的交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民俗文化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民俗文化交流必要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俗文化的个性;而民俗文化能够交流的可能性就是它们同时都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正是民俗文化普遍性、特殊性的矛盾运动,不同国家、民族的民俗文化才有了交流碰撞,才有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学习全世界、共享全世界优秀民俗文化,在各国各民族相互碰撞、交流、选择、吸收各民族民俗文化优点,并予以创新,来为我国更加先进的民俗文化做好铺垫。

(二)创新民俗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民俗文化的创新应是大众化的,注重实用性的,它的源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其宗旨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民俗文化的创新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应注重对外文化交流,博彩各国民俗文化之长,并向世界展示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风貌。”

(三)大力开发民俗文化,保留民俗风情

民俗文化必须要以“民俗事实”这个现实基础进行开发,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使“民”“俗”达到融合的状态层次,否则,民俗文化将失去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在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的同时,对特色农村文化大力发展及对特定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民间艺人,给予“民间技艺大师“、”民间优秀大师“等称号,形成良好文化氛围,对那些民俗浓厚,民俗活动有特色的地方,开展相应的“民俗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评比活动。对保持完整并且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村落或区域进行动态性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高效科学系统的民间文化遗产继承体系。

五、结语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约一半人口生活在农村,民俗文化与他们的生、老、病、死、道德的形成、后代教育密不可分,决定着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质量、情趣和意义,这是经济发展所不能替代的。民俗文化与乡土环境紧密连为一体,息息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孕育、滋润着一代代人道德素质的形成,启迪着一代代人创业、奋斗、生活、生息。因此,我们通过挖掘民俗文化价值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1]崔富春.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77.

[2]刘玉娥.古代礼仪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97.

[3]李韵.新农村需要新文化[N].光明日报,2006-02-16.

[4]张轶.中国民俗文化特征初探[J].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吕世辰.农村社会道德变迁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猜你喜欢

乡风民俗文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乡风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