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演模式推动戏剧真体验①
——以《走上舞台》为例简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2015-04-01王云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2期
关键词:戏剧舞台文学

王云平

(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166)

学演模式推动戏剧真体验①
——以《走上舞台》为例简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王云平

(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166)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型,以该模式开展戏剧文学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新探索。从戏剧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走上舞台》为分析课例,探讨学演模式在戏剧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多步骤、多环节的推演方式,达到“学—演—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真体验中寻找到语文的趣味。

学演模式;戏剧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戏剧文学作为中职语文学习的内容之一,与小说、诗歌、散文同为学生学习母语技巧、体会母语魅力的文本材料。与此同时,戏剧文学又区别于其他三种体裁,戏剧文学最本质的属性是戏剧舞台演出的剧本。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表演法”“角提供有效经验。色扮演法”在戏剧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表演,如何让戏剧课堂动起来,这是戏剧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改的产物。教育部在2009年初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出界定:“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1]而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由于缺少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蓝本,各个学校每一个老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属于难啃的骨头之一。

当戏剧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碰撞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苏教版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教材《语文》第二册中就涉及到了戏剧类教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上舞台》。

1 戏剧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困

在戏剧文学的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落脚点在于“文学”二字,因为语文课应该呈现的是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和应用。因此深挖戏剧剧本语言,赏析语言片段是戏剧文学教学的重点。诚然,戏剧中的语文味是从剧本台词中透出来的,但是不能忽略了戏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在语言表达中的特殊性。也有一些看法认为演戏是演员的事,语文课堂不能成为表演课堂,这种观点显然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当下语文课堂中戏剧文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一,诵读台词法。诵读台词是表演剧本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相对简单,对于剧本中的人物及台词理解较浅——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读准的要求,但是离“读到位,演活了”相去甚远。其二,经典剧目赏析法。在诵读法达不到预期效果时,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话剧或戏曲的视频,希望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来弥补学生对戏剧整体认识的欠缺,通过模仿期望达到情感的贴近。但是也有教师反映:课堂时间宝贵,不可能将视频完整地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又很难保证收看效果。有时播放的经典剧目无法迎合当代学生的口味,如话剧《雷雨》的片段,学生的关注点却是话剧演员夸张的演技和妆容上。其三,角色扮演法。追寻戏剧的本质,从舞台而来,向舞台而去。课本剧排演成了激活戏剧课堂的热门方法。老师开放课堂环境,只要学生按时拿出排好的戏即可。但是学生没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缺少方向性的指导,最终呈现在课堂上的有时会是一场闹剧,学生过程性的体验并未被重视,戏剧文学学习的目标被深深掩埋。

以上三种方法均为语文课中戏剧教学可行的方法。而导致这些方法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学生的活动缺乏主动性。他们只是逐个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对于为何完成这个任务,这个任务中自己要注意什么、能收获什么,缺少必要的思考与反思;其二,教师对戏剧单元教学缺少整体性设计,只是孤立地看待一个文本,没有将戏剧文学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2 戏剧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探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使学生不局限于书本、课堂、学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把语文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展示给学生。整合、过程、应用、体验、全员参与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意义。因此在戏剧教学中第一步是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1 学演模式:体验与介入合作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文学与人生既然如此密不可分,那么戏剧文学的学习过程就应该是生命体验的过程。为达成戏剧文学的生命体验,就需要学生介入到戏剧文本中去。最直接的介入方式就是角色扮演。此时的角色扮演绝非简单的台词对应,而是学生在教师预先提出的表演要求下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表演戏剧片段。在戏剧片段的排演中,学生需要组织自己的演出队伍,对戏剧文本进行研读、选择和裁剪,准备舞台道具——简而言之,这是一种有指向性但又有自主发挥空间的角色扮演。通过对学习材料理解、分析、应用、综合、评价,达成“学—演—悟”的教学目标[2]。

2.2 《语文综合实践——走上舞台》课例分析

笔者在执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上舞台》时采用了学演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上舞台》位于戏剧单元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之前,有《雷雨》和《茶馆》这两篇经典的戏剧课文作为学习铺垫。整个综合活动时长2课时,按照如下步骤开展。

2.2.1 课前准备

提前1周将班级分为4个展示小组,每组在《雷雨》和《茶馆》两篇戏剧中任选一个10分钟的片段进行演绎。每组由组长牵头分配工作。每个小组由导演、演员组、道具组三部分构成。必要的道具和场景布置由小组自行配备。

2.2.2 课堂实施

第一环节:演戏。展示组走上班级舞台,展示所演片段。观众作为大众评审为每个小组的表演打分,内容包括台词表达、肢体与神态、合作契合度、道具准备和本片段最佳演员。

第二环节:说戏。小组展示结束后,由每组的导演和演员代表对本次演出的片段进行说戏。说戏的内容可以是排练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也可以是演员对角色的体会感悟。

第三环节:评戏。评戏环节的主体是观众,根据评分表观众选出全场最佳的演员并给以评价。

第四环节:悟戏。悟戏环节的主体仍是学生,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到点播作用。教师总结学生在之前环节中出彩的表演和评价。回归到课本,回到戏剧文学本身,总结戏剧文学的学习方法。

2.2.3 课后撰写学演心得

根据自己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担任的角色,围绕“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现场表演”等关键词撰写演出或是观看的心得。

课堂实施的4个环节需要2课时,学生在这2课时中收获的不仅仅只是台词。在第二环节说戏中有一学生导演如此评价剧组中的一位演员:“我们剧组开始很难进入状态。前两次排练,演庞太监的小L出场,大家就哄笑。作为导演,我觉得小L就是来搞破坏的,想要换演员。第三次排练时小L的表现很惊人,他不仅声音模仿很贴近庞太监的身份设定,还自己添加了兰花指等小动作表明身份。问了才知道他课后特别搜索了相关影视剧的片段进行模仿。这个举动影响了我们小组,大家开始分头研究角色身份,从旗人常四爷说话的语气到茶馆老板王利发小市民气质浓厚的表情动作,力求表现一个真实的茶馆。”

有一位同学出演的角色甚至称不上角色,他演的是《茶馆》中那个贴着“莫谈国事”字样的柱子。当时他对自己演出的评价是:“本来道具小组打算将‘莫谈国事’的告示贴在教室的某块墙壁上,但是导演和我们商量后觉得还是应在醒目的位置出现,因为‘莫谈国事’4个字映射出了当时社会上的风气,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民众生活的压抑,所以我毛遂自荐出演了这根柱子。”

由此可见在学演模式的推动下,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戏剧文学应知应会的知识,更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内涵、戏剧矛盾的呈现方式——这样的片段演出不只是台词的对应,更是思考之后的再创作,融入了体验主体(即学生)的自我感悟。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语文,方法是实践活动,而特色在于综合二字。正是综合让这样一种课型区别于传统语文课。如何体现综合?实施手段的综合,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等。语文综合实践课最终落脚点是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这堂课中获得语文的快乐。因此,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设计应当重视学生的体验,努力将学生感性的体验转化成理性的认识,让学生在真体验中寻找到语文的趣味。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杨晓燕.“学习材料”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的关键[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10):56-57.

(责任校对朱正余)

G412

A

1674-5884(2015)12-0080-03

10.13582/j.cnki.1674-5884.2015.12.028

20150827

王云平(1987-),女,江苏苏州人,助理讲师,主要从事中职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戏剧舞台文学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我们需要文学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戏剧类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