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路径研究

2015-03-31闫慧琴

经济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山西省特征措施

闫慧琴

摘 要: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因素,资源型产业在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其生产的产品亦在周边的贸易之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较多的依赖于资源型产业的增长,然而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有着初级化和刚性化的特点,以及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都成为了巨大的困扰。其原因有经济体制方面的,有发展战略方面的,有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然而解决这些转型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从发展资源型产业,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措施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山西省 资源型经济 特征 问题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3-092-03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是解决全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要求,也是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促进经济综合发展的急迫切需求。目前山西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省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基地,长期以来为我国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大规模投入和大量耗费,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导致了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浪费非常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体制的创新与进一步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需要在短期内寻找到一条能缓解各项问题,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道路。

一、山西资源型经济的特征

1.资源型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占居重要地位。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逐渐形成一批以煤炭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这些城市都在不失时机地采取一些措施,千方百计地转变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使煤炭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2.资源型产品在贸易中占居主体地位。山西省是国内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在我国的能源体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据了全国3/4的煤炭交易量,外调煤炭高达2.37亿吨,同时,在国内贸易中,铁合金、焦煤、氧化铝,以及生铁等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极大,即便是在国际贸易中,这些产品的地位也是极为重要的。0.81亿美元,1.91亿美元,无论是有色金属矿产品,还是生铁和铁合金,都有着很好的出口额,特别是煤炭及制成品的出口额,更是高达7.52亿美元。农产品、矿产品和初级原料也创造了9/10以上的外贸出口总额。换句话说,就是全省与整个国内以及国外的贸易联系都是由资源型产品支撑起来的。

3.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型产业的增长。有关学者认为,近15年来,全省新增的国内生产总值,有25%是由煤炭工业来提供的,而全部工业提供的增加值也不超过50%。如果包括能源工业高速发展和煤炭输出所带来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直接、间接贡献份额约为35%。也就是说,山西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以能源为主导的资源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次能源的产量由1.03亿吨增加到2.98亿吨,煤炭及炼焦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保持1/4左右,然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太过依赖,绝大多数的资金投入于资源开采,就会造成其他产业由于资金不足而后力不足,发展缓慢。然而,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更是不可再生的,不断地开采与利用,资源只会越耗越少,在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存在的产业链就会无以为继。更为重要的是,过度地开采矿产资源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大片的土地将会成为沉陷区。同时,由于地表植被受到破坏,还有矿产品初加工产生的空气污染物,环境的恶化会更为剧烈。若是不及早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随着资源的供不应求,经济发展变缓,想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只会越来越难,造成无解的恶性循环。

4.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代价高昂。在山西省,每提升万元的工业产值,就要耗费高达2000吨的水资源,即便是扣除电力行业后仍达800吨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倍左右。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和电耗分别是全国水平到2.2倍和1.9倍,与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高出3~10倍左右。由于区域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矿产资源的群体性、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破坏。目前,全省国有煤矿和地方重点煤矿采区人回采率大致是5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3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回采率只有15%~20%,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如按年产煤炭3.5亿吨计算,共需动用煤炭资源达11.8亿吨。在铁矿、非金属矿的开采及初级加工过程中,资源损耗问题也是相当惊人。

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面临的问题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结构的單一化、初级化和刚性化,经济增长的方式粗放,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脱节,经济效益低效化,后续发展能力薄弱和生态环境等问题。

1.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初级化和刚性化特点显著。由于处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山西省不可避免地会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也是发展经济最快捷迅速的方法。但是,与之相伴的必然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失衡,以及产业层次的初级化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资源浪费的程度可想而知。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不顾生态环境的脆弱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只注重短期效益与单一目标,却忽略生产技术的改进与经营方式的转型。久而久之,对资源的依赖越来越重,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越发严重。经济的发展,完全是建立在支付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上。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持久的。当资源的开发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各种矛盾就会爆发,社会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可开采资源减少,开采难度加大,资源型企业必然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随之而来的便是下岗失业人数骤增,社会保障压力加重。由于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力量薄弱,失业人员再就业受到很大限制,前景不容乐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资源开发体制性的原因,贫富差距明显,教育力量薄弱,人口素质不高,更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全面暴露。一些人非法开设黑煤窑、黑矿场,占用本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出了问题,还要全国人民为他们买单,严重地危害到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这已成为影响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煤炭、化工、机械、冶金等行业依旧占主导地位,产值高达72.75%。其中煤炭一项就创造了249.36亿元的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27.19%。而且10余年来,煤炭及炼焦行业所占的比重一直再上升,平均有3个百分点。冶金和化工两个产业则分别增加了4个和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这三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造成的。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调整的理念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存在巨大的隐患。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愈发明显,资源型经济的弊端更为突出。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山西省的经济从总体上来看是外延型的,较为粗放。资金投入在经济增长的三大方面占主导地位,元朝劳动力投入和科学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原煤产量、焦炭产量、钢产量、水呢产量都有了成倍的增长,发电量、电石产量等都几十倍的增长,而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外向度、经济效益的多方面指标则发展缓慢。可以说,这并不是高品质的、科学的经济增长。然而这种增长方式是以资金的大量投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作为代价的,已难以为继,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3.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脱节。山西省城镇职能结构以资源型工矿城镇为主,形成了“以煤设市”和“以矿设点”的城镇格局。由于资源型产品大多都是远辐射产品,所以与区外联系紧密,布局上也要求尽可能地与区外联系便捷,多数资源型城市加工型企业不够发达,其组织结构、辐射周围地区的功能比较弱,城市经济中,真正能扛起大旗,无压力生产下游产品的企业少之又少,如此,想要形成能够在区域内配套协作的产业群体极为困难,这是山西省经济二元化结构特征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

4.经济发展效率低。从经济效益来看,山西省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对资源产品和加工产品之间实行的“剪刀差”政策,造成了资源型区域利益下降、利益流失的现象,形成了不公平地区利益丢失、缩减的情况,造成地区利益不公平的倾斜。在价格形成市场化的改革中,加工产品的价格先一步得到开发,与之相比,煤炭、石油、电力、钢铁等产品却依然采用国家计划的形式定价,这就造成了价格改革的不同步,价格的“剪刀差”更为明显。更有甚者,一些加工产品按照市场的高价向资源输出地区返销,造成了双重的利益流失,使资源型地区成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补给站、后花园,自己却因利益的流失失去了资本积累和新型高效产业转型的能力。

5.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煤电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是造成山西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基本传统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地破坏。高达3400亿立方米的废气排放量,240万吨的尘排放量,以及200万吨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使山西省的8个主要城市中,就有6个城市大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国排名是第23位,环境支持系统在全国排名是倒数第二,七类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指标为全国倒数第一,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生活健康和社会经济活动。高达8.6万吨的废水年排放量严重污染了地表水,造成了8条主要河流以及支流的可饮流段缩减,长度不足15%,约有一半左右的河段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还造成了地表塌陷、地裂缝、水源衰竭、土壤荒漠化发展非常迅速、森林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好多生物也受到了威胁、土地资源破坏及其严重,从而导致地质灾害加剧,水资源承载能力减弱,水源的危机日益明显等一系列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

6.经济路径习惯性依赖。资源型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从制度层面上来讲,它也属于经济制度的范畴。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域,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的形成了以煤炭、冶金、电力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经济模式。目前,要转变山西经济的发展方式,对于资源已经形成依赖习惯的山西经济而言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三、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形成的原因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经济体制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山西省的经济结构带有浓重的计划性体制色彩,并且在资源型经济中相当的顽固。在某种程度上讲,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结构的形成是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牺牲的结果,其所有制结构有着明显的公有制偏好。国有企业中,资源开采企业比重占据主导地位,其他的所有制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薄弱,市场化进程也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不公平的地区利益,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历史惯性十分强大。舍弃部分地区的利益,用以换取全国经济的较大发展,即便在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今天,也依旧会有极大的影响,很难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2.发展战略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对能源及地域间分工作出了总体性的分配与规划,提出了把山西“尽快建成强大能源基地”的战略,“七五”时期提出了继续加快煤炭和原材料的发展,“八五”把“煤电并输”作为了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山西省能源经济发展非常快,煤、电、焦等能源以及相关的建材、煤运都有了很大增长,区域经济单向度、资源型特征日益突出。其实,能源基地设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平,而其主要是为了保障全国经济整体发展所需能源的需求。在能源基地建设中,没有能处理好能源基地建设和兴晋富民的关系,也没有能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3.思想观念原因。资源型区域往往思想观念落后,这也是造成经济转型的重要障碍之一。传统的产业布局、经济体制和经济方式使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增长太过于依赖于资源的开发,依靠传统产业、依靠市场,形成了顽固的思维定势。各级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研究,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会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对本地现有资源的开发内,“资源优势——优势产业——产品优势”成了一种思维模式来定势。地区经济在大量的资源耗费下迅猛发展,产品开发和先进技术的更新却停滞不前,看似欣欣向荣,实则固化、定格,缺乏变通。在这种发展的模式下,区域贸易条件日益恶化,产业发展对市场导向的反应能力,对新的、更具有需求弹性的市场机会反应越来越迟钝、越来越无能为力。在多数农村地区,“有煤可依”、“无矿不富”,这是大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思维观念,整个发展过程往往仅仅是对资源的开发及简单的初级加工。

四、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措施

对于资源依赖型区域,经济转型势在必行,这是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结构保持动态协调的必然要求。资源依赖型地区往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然而自然资源本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资源的消耗与开发,资源依赖型地区将会无矿可采,无煤可挖;同时,又缺乏替代产业,环境恶化,污染严重,持续发展的路走到了尽头。另外,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初级的产品生产,必然会导致本地区领导及公众的创新意识钝化和经济发展观念滞后,在以人才资源竞争为第一要素的国内外竞争中渐渐走下坡路,处于下风,處于劣势。为了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经济转型是最有效,也是最及时的途径。资源依赖型地区大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有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资源依赖型地区在区际贸易中流失了大量的利益,这使得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资源依赖型地区渐渐成为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基础生产资料,输出初级产品的供应车间。而发达地区则利用低价收购的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再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返销回资源依赖型地区,获取较多的利益。其中的差额便是资源依赖型地区在区际贸易中流失的利益。此外,对人才,对新兴技术,对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漠视,使得资源依赖型地区的优秀人才和建设资金大量流失,更进一步加剧了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转型,对于缩小资源依赖型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区际乃至国际贸易中守护公平公正利益,已经成为唯一的选择。

1.深化产业结构转型,解决经济结构太过单一的弊端。一个省的经济结构越是多元,越是多面,这个省的经济就越是灵活,越是具有竞争力。深化投资结构、投资来源、主导产业、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区域分工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出结构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多元改革,加快生产要素在体系内部的流动速度与配置效率,克服生产结构笨重,缺乏变化的特点,加强结构自我调整的能力,使经济结构能够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与改变。

2.注重知识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形成复合型的产业结构。首先,山西省应发展资源转换的加工工业,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提高加工的深度,逐步形成资源—加工复合型的经济结构;同时,积极鼓励知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经济结构。

3.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央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战略部署对于资源型区域显得更为重要。粗放型、数量型、外延型、消耗型、污染型是山西资源型经济的总体特征。转变增长方式,是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注重内涵发展,降低物耗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其转型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目前山西省煤炭、焦炭、电力等资源型产业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是山西省经济的主要后盾,但是,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其继续增长的潜力已经不是很大。当前主要的工作应该是稳定规模,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体讲:一是争取国家政策。如提升产业素质和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政策。二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即通过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等措施,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提升新型化水平。即通过打造煤焦等现代化商务平台,不断提升新型化水平。

(2)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历史上,山西装备制造业曾经是那么的辉煌,资料显示,1971年,曾经创造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3的产值,成为当时山西工业最大行业。在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山西机械装备工业是最大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山西装备制造业开始了滑坡,一大批机械装备工业企业陷入了困境,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份额也就越来越小,直接影响了山西省工业化水平的提升。针对目前的状况,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措施:一是积极争取享受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本高的问题;二是选择重视发展行业,实施资源整合;三是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水平。

(3)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山西省是地处中部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资金、技术相对稀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力于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目前也是山西省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好时机。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节约土地、劳动力成本,纷纷把编织制衣、塑料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部由于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从而不得不实施产业区域转移,于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山西省应当主动对接,加速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中争夺更多的市场和就业的机会。

(4)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措施。根据国外的经验,要把一个传统产业提升到新型工业化水平,必须要有配套的现代信息网络、现代商务网络、现代物流网络和现代金融网络。只有在这些现代服务业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上,一个产业才有可能实现新型化。因此,为了提升山西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与主导产业相关的现代信息、物流、商务和金融业,当前应重点建设与山西省传统优势产业相关的现代化服务业。

(5)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实现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者哪个更为重要?笔者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和前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重要的是会危及人类生存,如果生态环境最终恶化到不宜人类生存的程度,那么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增长又有何意义呢?经济增长要以保护好环境为主导,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必须要对经济增长有所制约,这个制约就是以保护好环境为前提的经济增长,既没有破坏了环境,也没有污染了环境的经济增長。对于山西省来说,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经济增长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凡是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产业就应该彻底加以规范和制约,最终完全禁止。

参考文献:

[1] 郑延涛,孙多.资源依赖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与实现途径.前进,2006(2)

[2] 安祥生,张复明.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思考.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8)

(作者单位: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山西省特征措施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抓住特征巧观察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