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商主义的批判

2015-03-31宋泽亮刘亚平

大众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主义协商意见

宋泽亮 刘亚平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协商主义的批判

宋泽亮 刘亚平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协商主义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学术界对其讨论日趋增多。其虽在一定形式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其协商主体的分化和异化、协商过程实现条件的非理想性等内生性的缺点,导致了其协商结果的妥协性和偏差性,远离该主义的最初设想。通过对协商主义内生性缺点和协商结果的批判,有利于广大人民明辨其是非,远离其外在的蛊惑。

协商主义;内生性缺点;批判

1 协商主义的内涵

何为协商主义?首先,从协商一词的意思可见一斑,“协商”的一般释义是共同商量来达成一致意见,若使其置于政治语境下则是指处于平等地位的政治参与者通过理性的方式商讨政治问题,使每一政治参与者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通过多方协调达成统一决策。故所谓协商主义,就是指平等、自由的公民借助对话、讨论、审议和协商,提出各种相关理由,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偏好,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指导协商,从而达成统一意见的思想。

协商主义思想由来已久,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能溯寻其渊源。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肯定了雅典城邦政治中“协商”这一方式的民主价值。尽管他对于整个雅典城邦的政治并不欣赏,但他认为通过民众共同参与,协商出来的政治决策比统治者阶层的单独决策更为有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阿伦特的评议会制、杜威的民主论等也都体现了协商民主的思想。但是协商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出现在上世纪末,一般认为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使用“协商民主”一词是第一次学术意义上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确认,而后在对弱化少数人意志的聚合式民主的批判中,协商民主开始兴起。协商民主打破了聚合式民主对于公民意见的简单聚合,强调更为理性的协商,使决策更为合理,是对民主形式的补充,随后协商主义不断发展。因而从其起源发展来看,协商主义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为了弥补竞争式民主的不足、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所产生的协商思想的复兴,

2 协商主义的剖析

2.1 协商主义的理论基础

协商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为了进一步了解协商主义,在此主要列举三种思想理论。

(1)卢梭的公共意志思想。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公共意志是正确的,总是有利于公众的利益”“个人倾向和公众意志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区别”[1]社会是由无数个公民个体组成的,公共的意志却不是单纯的单个公民意志的机械叠加,而是一个无数个人意志的重合部分的扩大化,是剔除了彼此相互冲突部分所角逐出的绝大多数人的意志的代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公共意志”,认为它非常重要,公民应接受它的统治。

(2)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尤尔根·哈贝马斯强调了交往行为的重要性,并把协商民主看做交往行为的一种。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政治合法与社会治理危机危机中,协商民主十分重要。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的瓦解会危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但只要国家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同群众的约定,充分注意民众的私人利益,保障合法要求的满足,也可避免使合法性酿成危机,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是解决危机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协商显然是一个重要手段。

(3)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为了解决在理性多元主义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政治正义和社会稳定这一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罗尔斯提出了公共理性思想。只有当社会个体的政治行动受到公共理性所确立的原则和规范的约束,才能实现政治生活的正义性和稳定性。这实际上是对参与到社会政治中来的公民提出了参政能力上的要求即公民要有理性、具备一种协商的能力,否则任何政策都不能得到贯彻和实施,民主政治也就无从谈起。

2.2 协商主义的构成

协商主义有其完整的构成体系,总的来说,协商主义注重于民主的过程,认为是一个相对于“非协商参与模式或纯粹的程序模式”而提出的概念。[2]它突破了以往把民主局限在投票选举环节的缺点,主张把民主扩张到决策的环节,使民众参与到决策的环节中去,平衡大众的意见,做出最终的决策。但协商又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决策产生的过程,而是一个利益偏好不同的政治主体参与政治的过程,这里就突显了政治主义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协商主义的本质的体现。协商民主的主体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为作为公共权威机构的政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族群、治理过程中的社团以及多元文化冲突下的公民。

2.3 协商主义的特征

(1)公开性

首先,协商开始之前,社会大众都有权了解有关于政治协商的相关信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便为即将参与的协商做好准备。其次,在协商过程中,社会民众的各方意见都是公开表达出来的,决策的过程是公开透明的。再次,决策的结果是通过民众一致认同而达成的,得到公共认可。

(2)平等性

协商主义的平等性主要是从协商主体的角度来说的。理论上,协商的主体处于平等地位,各位参与到协商过程中来的政治主体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充分尊重其他政治主体。

(3)包容性

协商过程的公开性和平等性也就决定了其包容性的特征。协商是一个各主体充分表达意见而后汇总形成一个决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发生各种意见的碰撞与融合,而正是协商主义的这包容性才能使这一过程成为一种交汇而非断裂。

(4)互利性

协商的过程由于主体构成的复杂性而呈现出互惠互利的特征。由于在协商的过程之中要想说服意见相左者,就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对方的意见,达成某些共识。或者在某些势单力薄处于力量弱势的时候放弃己见,完全认同对方意见,以博取下一次协商中的交互。这其实是一种利益上的交换,是政治参与主体间的互利行为。

2.4 协商主义的缺陷

尽管协商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票决民主的不足,是民主进程中的显著进步,但是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一方面,协商主义具有内在缺陷。首先由协商的形式特点决定的决策过程的软弱性。其次由协商主体的复杂决定了协商过程的主体异化。再次,由协商的意见综合性决定的决策结果的扭曲性。

另一方面,协商主义易受到外在环境干扰而显现缺陷。其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协商主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协商主义在网络上迅速生根发芽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由网络复杂环境所带来的网络暴民效应,协商民主的价值受到损伤。其二,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政治地位差距愈演愈烈,社会阶级分层情况显著,这对协商主义的主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受到震荡。

3 协商主义的批判

协商主义于20世纪末期在西方兴起之后,弥补了聚合式民主的不足,借鉴了民主理论的合理内容,体现了民主的价值,但是也要客观的看到协商主义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要认清其缺陷,并对其缺点进行批判,客观、正确的评价协商主义。

3.1 对协商主义构成的批判

(1)主体的分化和异化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而在协商主义的发展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物质力量极大丰富,协商主义的主体则分化成不同的阶级并受到不同程度的思想冲击,因而拥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地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水平。尽管从协商主义的特征看来,理论上主体在协商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之中,经济政治地位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无论在显性还是隐性上都拥有更高的发言权,反之则处于较低的地位。另外,伴随着各个协商过程的参与者的意见交换与商讨所形成的除了统一意见的达成以外还有部分参与者意见被覆盖以及部分参与者随波逐流、放弃己见的情况,协商演变成优势群体的获权手段,导致主体的异化。

(2)协商过程的低效性及软弱性

协商主义注重的是民主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合法的过程来保证协商的公平、公正与公开,制定出合理的决策结果,而非追求一个形式化的民主。但是由其平等性、包容性等特征决定了其过程是一个繁琐的、多方兼顾的过程。首先,任何参与方的意见都会在此过程中得到体现,基数众多。其次,协商过程必定是一个参与方相互说服的螺旋过程,进程缓慢。再次,最终决策结果是多方综合的优胜方取胜的形式,其结果具有妥协性。这也意味着协商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范式,缺乏约定程序和法定的机制,协商结果多取决于参与主体的能力,这充分显示了协商过程的软弱性。这一劣势极易破坏协商过程的秩序,使其决策结果面临质疑,甚至失效。

3.2 对协商主义特征的批判

(1)协商内容与结果的选择性公开

协商主义具有明显的公开性,在协商之前参与者已了解协商的主要内容,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充分准备。但实际上,协商有极大的可能流于形式,其内容选择性进行公开。换言之,参与者只是针对一些无关痛痒的政策进行协商,重要的内容的决策权难以下放到公开层面上进行讨论。另一情形是,参与者出于对协商民主这一形式公开性的信任片面了解被选择性公开的信息内容导致在参与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以至于决策的结果偏向信息公布者的预期效果,丧失了民主的意义。同时,在决策的结果中也存在选择性公开,易造成对于决策过程的质疑和误解,降低实施效率。

(2)平等表面下的实质差异

理论上,协商主义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主体地位的平等性。但在实际上主体能否享受平等地位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一方面,不是每一社会民众都有机会参与到协商过程中去。实际上,在进入协商过程之前已经设立了门槛。例如,现今协商主义最普遍的、受众面最广的形式——互联网。即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也依然存在着文盲,互联网的覆盖率也不算高。那么,不会使用互联网、甚至不识字的部分群众就被排除在网络协商的过程之外。而往往这一部分人来自社会底层,是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有着的强烈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参与到协商过程中来的参与者也并非就处于平等的地位。正如上述所言,其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对等、教育经历的不同导致其表达能力、说服力、可信力大相径庭。社会地位越高、表达能力越强往往越能攫取更多的拥趸。这一切都造成了协商主义平等的表面下的不平等实质。

(3)包容性造成的效能低下

协商主义以其包容性彰显对参与者意见的公正对待,恰恰是这一特征造成了协商过程最为显著的弱点——效率低下。协商的过程是一个对不同意见进行筛选与归纳、对相同意见进行合并与整理,再使对立方彼此说服、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由于协商主义对不同见解的包容扩大了协商参与的基数,增加了筛选级数,延长了商讨过程,并存在极大的意见的“反弹”与“复辟”风险,因而效能低下是不可避免的弱点,亦是为人诟病的重要原因。

(4)互利性引发的团体化

由于协商主义强调接纳吸收所有参与者的意见,使所有人都能自由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其最终的结果却只能有一个。这一特性就导致了意见相近者抱团凝势以壮大己方的力量,力求在决策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不得不考虑的是在此种情形下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与占据优势的群体之间的力量悬殊。协商主义的互利性引发的团体化实际上也是主体地位不平等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3.3 对协商主义缺陷的批判

上述对协商主义的体系和特征的批判中已经涵盖了对协商主义内在缺陷的批判,在此不做赘述,而是主要论述对协商主义潜在缺陷的批判。

(1)网络渠道滋生暴民政治

尽管互联网的出现为协商主义发展提供了崭新的便捷渠道,但是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协商主义在这一渠道中易发展为暴民政治。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全面开放式的公共平台。一方面对于使用者没有门槛限制,用户素质层次不齐。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来源复杂、良莠不齐且传播速度快,对于不良信息难以及时堵截。

其次,网络信息技术有待提升。现今的网络问政体现为一种爆发式的揭露即网民通过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曝光和揭发从而在网络上形成舆论,引发对政府机构的问责,从而使有关部门着手调查与执法。在这一热点出现时往往会涌现出一大批类似案件,真假是非难辨,也无法对虚假消息进行及时全面的清理,但舆论难止,负面影响一旦造成也难以挽回。网络信息技术的欠缺也是滋生网络暴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虚拟网络难以做到实名制,导致协商的随意性。网络身份与真实身份的脱轨使得网民责任感欠缺,意见的表达具有随意性。意见不合时也较容易产生激烈的辩驳与矛盾。

(2)理想化的协商民主与现实相冲突

首先,协商民主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民主状态,是具有公共理性的公民自由平等地表达自身意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理想化的状态应该是各尽所言、各尽其能,最终决出最利于社会公众利益的结果。但在现实中,由于协商主体的多样性与阶层划分差异以及利益集团的聚合,协商易演变为利益的博弈。

其次,由于社会条件的转变,经济、思想文化的不同,对协商民主的价值带来影响。一方面,协商主体易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改变自己的固有原则和价值观念朝着异向发展,导致协商主体的失衡。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容易产生某种特定条件下的价值取向,协商的结果必然不自觉地偏向这一价值取向。这种偏离了固守原则的结果与理想化的协商主义呈现出极大差异。

[1] 卢梭.社会契约论[M].陈红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2] 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6, (6):28-31.

Criticism of the negotiation of nationalism

The last century since the 80's, widespread attention gradually by the negotiation of Marxism, especially in academia to discuss increasing. It is in a certain form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such as nonideal endogenous but its negoti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alienation,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subject realization condition of disadvantage, which lead to the negotiation result of compromise and deviation, originally conceived, away from the doctrine. By criticizing negotiation doctrine endogenous shortcomings and negotiation results, is conducive to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their distinction from non, away from its external bewitched.

Negotiation of nationalism; endogenous defects; criticism

B026

A

1008-1151(2015)01-0188-03

2014-12-12

宋泽亮(1989-),男,河南安阳人,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刘亚平(1989-),女,山东淄博人,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组织管理。

猜你喜欢

主义协商意见
新写意主义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近光灯主义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