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①

2015-03-30罗遐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大学生能力

罗遐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①

罗遐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重要内涵,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必须明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科研项目训练、管理与监督评价机制完善等多途径推进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创新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以切实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高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重要内涵,是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而大学生科研能力则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因此,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更显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国内重点高校比较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如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高水平的科技文化竞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方法学习成长,形成了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长效机制;依托项目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战能力,使学生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鼓励大学生参加暑假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等。

但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有些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这导致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存在偏差和困惑;学校对学生科研支持不够,主要表现是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投入不足,资助经费少,不能满足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等;大学生科研工作的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做科研还不如出去做兼职更实际些,部分教师对学生科研的指导也不到位。在各高校纷纷进行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下,从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明确目标,开创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新局面

在高校综合改革中,要树立明确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关要求,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设计具体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使教师的教学与指导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具体坚持三个导向:第一,以激发科研意识为导向。教师在授课和科研指导过程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理论前沿,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第二,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导向。创新精神是科研的灵魂、活力的源泉和进步的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关键。第三,以崇尚科学的严谨作风为导向。科学研究者必须具有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严谨作风,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坚持这一导向。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严谨作风是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条件和必备素质,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2 多元并举,推进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首先,科学开设研究方法类课程。如开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EVIEWS等)、论文写作等系列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授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同时,结合实践训练,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切实提升科研能力。其次,结合专业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大学生的创造性是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具有专业性特点,学生在课堂上与专业课教师接触,有大量专业问题等待解决,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引入创新思想,探讨教学改革路径,在课程教学中传播科学知识与科研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研究性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育的目标[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达成既传授传授新知识又培养科研能力的双重效果[2]。

第二,以导师责任为依托,充分发挥导师的核心作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种途径,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抑或是项目研究,都需要依托指导教师。高度负责的指导教师应在各个环节给予学生引导和科研训练,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提升能力。因此,需要从保障机制完善等方面激发和约束导师,使其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责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核心作用。

第三,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培养大学生科研实战能力。推出制度化的大学生科研项目或者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给予有兴趣从事科研活动的大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使科研训练和科研活动具有物质保障。既可以激发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让“无产”的大学生有条件从事科研活动。通过项目研究过程的有效管理,使学生经历从选题到撰写项目书、从研究到成果的发表,且都有收获,通过这样的实战锻炼,其科研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在实施项目计划时关键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教师作用的发挥,二是学生科研活动过程的全程监管,三是科研成果等级鉴定与配套奖励。

第四,以流程管理为基础,保障科研项目质量。学校管理部门需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整个流程予以管理,如科研项目要有严格的立项审核、中期成果审核、结项匿名评审或汇报答辩、成果评定等管理环节,对于研究活动的主要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保证科研质量。

第五,以评价激励为动力,激发师生科研训练积极性。完善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机制,实行科研能力综合评价等级制,并与学分、保研、就业等挂钩,辅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指导教师,相应地在职称评定、工作量等方面予以倾斜,并辅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发师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

3 拓宽视野,创新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

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科研训练举措,使一些项目和活动成为制度化的立项。除上文提到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做法外,尚需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培养措施。

第一,实施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以项目建设形式,实施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一个建设计划带动两个团队建设:其一是学生团队建设,其二是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学生科研团队成员由项目主持人组织、选拔,规模以10人左右为佳。团队成员实行动态管理机制,老成员毕业后,再补充新成员,每个成员在退出团队或者毕业时应提交团队训练过程或科研成果。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也是该计划的关注点之一,这也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探索模式[3]。通过本计划中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可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对于团队建设计划的评价和考核应以团队总体为考核对象,建设期内看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和科研成果量化指标完成情况,也考核指导教师科研成果情况。

第二,启动小课堂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支持教师自愿申请开展小课堂研讨式课程教学。小班教学模式是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取的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4]。在学生选课环节推出小课堂(以5~15人为佳)研讨式课程,既注重教学研讨过程,也与教学科研成果挂钩。通过小班研讨教学,师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或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

第三,开展暑假大学生科研培训班。单独设计暑假科研培训班,设立专项资金,由有科研经验和培训意向的教师申请立项,学生自愿报名,参与过各类科研项目和活动的学生优先,免费参加培训,计算学分。这样可以发挥集中培训的效率,普遍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第四,支持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科或者专业申请定期举办的学术沙龙、大学生学术讲坛、学术会议和创办学术期刊,并鼓励、支持大学生建立学术团体。通过这些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学术活动和团体建设,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这些活动应该作为申请重点建设学科或重点建设专业的条件之一,同时与院系教学考核成绩挂钩。

第五,鼓励创办大学生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学校和院系应出资鼓励学生建立学术科研团体,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一些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创办自己的学术刊物,鼓励专家和教授指导,提高办刊质量,发挥学术期刊在学生论文发表、校际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出版大学生科研优秀成果。对于各类各项大学生科研优秀成果,学校应予以集中出版,既是对学生科研成果和指导教师成绩的肯定,也是重要的宣传学生科研的途径,同时对低年级大学生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第七,建立大学生科研交流网络平台。由学校管理部分负责建立大学生科研网络交流平台,在这里,可以发布相关科研信息、学生科研成果等,而且让大学生、指导教师和管理者各主体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也可以让有意或正在从事科研活动的学生找到“e家”,共学共进。

第八,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可以联合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方式,如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资助学术竞赛、设立课题指南并资助等等。通过企业举办或参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各种活动,不仅为学校科研培养经费提供了支持,使大学生科研活动具有服务社会的性质,也为企业录用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了机会。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一个中心”(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两维并举”(课内、课外)、“四个结合”(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四方联手”(学生、教师、学校、社会)探索综合培养模式,其中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根本、教师指导是核心、学校制度保障是基础、社会实践是舞台。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需要进一步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要考虑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二是要考虑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交汇融合,三是要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普遍提高和重点团队与突出个人的超常发展相结合,四是在科研能力培养上要做到组织领导、资源整合、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流程优化等统一。

[1]李飞.基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7):47-48.

[2]张燕.如何结合知识传授训练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浅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9):32-33.

[3]周志平.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校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68-72.

[4]邵镇英.当代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措施综述[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3(4):117-120.

(责任校对 龙四清)

G642

A

1674-5884(2015)07-0155-03

10.13582/j.cnki.1674 - 5884.2015.07.050

20150419

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2jyxm084)

罗遐(1971-),女,安徽和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改革、社会保障研究。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