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论语》教育思想的契合①

2015-03-30蒋兰波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子路论语课程标准

蒋兰波

(冷水江市第二中学,湖南冷水江 417500)

试析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论语》教育思想的契合①

蒋兰波

(冷水江市第二中学,湖南冷水江 4175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对《论语》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如“有教无类”与“为了一切学生”、“因材施教”与“关注学生差异”、“诲人不倦”与“和谐师生关系”、“举一反三”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以致用”与“倡导实践探究”等。

新课程理念;《论语》教育思想;契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对《论语》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许多思想与理念就是《论语》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丰富。

1 “有教无类”与“为了一切学生”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1]。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应该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就是指施教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地域。孔子的学生,从地区说,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受教育者的传统等级界限,使受教育者不分贵贱、贤愚,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了受教育的平台,扩大了教育对象。

我们提倡教育公平,就是要打破地域界限,实现城乡无差别,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设人为障碍。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发展中的学生,都能在某一方面成才、成功。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做到“有教无类”。这正是课标理念积极倡导的。

2 “因材施教”与“关注学生差异”

孔子弟子三千,他就是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后实行“因材施教”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有也彦。”(《论语·先进》)意思是说,柴高生性拙厚,曾参显得鲁钝,颛孙师孤僻偏激,仲由性情急躁豪爽。于是孔子对待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各不相同:当柴高、曾参的学识进步后,孔子与之对话的广度、深度也随之提升了;对仲由,孔子要求他多发表意见,多与他人交流;对颛孙师,孔子要求他遇事不要急,要沉稳些。孔子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彰显了教育个性化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个性化教育,即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根据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差异性教学,在讲解时注意知识的梯度、布置作业时注意分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2]。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既要承认差异,又要尊重差异,转化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全班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

3 “诲人不倦”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与弟子之间师生关系良好,堪称典范:孔子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学生敬仰尊重孔子,又亲密无间。孔子从没有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从没有让学生对他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他常常和学生结伴同游,与学生席地而论,有时谈谈志向抱负,有时讲讲个人情怀。“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孔子对学生心胸坦荡荡,从没有什么好隐瞒的。《论语·先进》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拥围在孔子座前,孔子说:“我虽然年龄长于你们,但是你们也不要因为我年长而感到为难而有所保留,可以畅所欲言。”孔子不倚老卖老,更不以师道尊严压人,而是尽量缓解他们的紧张,尽量打消他们的顾虑、拘谨,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因此接下来就有了子路的“率尔而对曰”和其他弟子的真情流露了。课程标准里“民主”“平等”“和谐”的理念难道不是孔子师生关系主张的一脉相承吗?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提出“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也要在教中学、学中教,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又诚恳接受学生指出教学中的缺点和错误。

4 “举一反三”与“自主合作探究”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有所体会的程度,教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愤”是“心求通而未得”,“悱”是“门欲言而未能”,在教学中,孔子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当学生到了“愤悱”的时机,再对他们启发、诱导、促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情境或角色换位,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迸发创新火花,而教师只需在恰当时候启发引导学生,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

5 “学以致用”与“倡导实践探究”

语文来源于生活,应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实践语文,从而达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统一。孔子重视实践,认为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书、数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提倡学以致用,这一点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如出一辙。《论语·微子》中记载:“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孔子要求子路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这种“实践观”就是强调语文来自社会生活。学习语文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应适当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感悟语文,学习语文。

6 结语

《论语》教育思想皆来源于孔子的教学实践,其间蕴含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诲人不倦的教学情感、举一反三的治学态度、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等不断启迪着后人尤其是语文教师,指引着教师在当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确立新型教师观,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2013-05-09)[2015-01-1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 09/15/12017542_284150000.shtml.

[2]黄承军.孔子的因材施教与语文素质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责任校对 游星雅)

G451.2

A

1674-5884(2015)07-0005-02

10.13582/j.cnki.1674 - 5884.2015.07.002

20150518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4CZXX047)

蒋兰波(1981-),男,湖南冷水江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子路论语课程标准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如何读懂《论语》?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