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堂国学课谈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①

2015-03-30孙明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意识学校孩子

孙明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由一堂国学课谈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①

孙明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经济的高速发展及西方文化的融合,社会整体感恩意识越来越薄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以利益为纽带。尤其在我国,独生子女居多,急需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以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是整个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感恩;感恩品质;感恩教育

案例 某小学国学教育课。内容节选《弟子规》中片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说“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迟缓,对待父母的要求不拖延,对待父母的教诲和训诫要恭敬顺承”。授课老师首先一字一句地带学生朗读并纠正学生发音,然后逐句解读,再接着分组朗读、分组竞赛,最后讲黄香温席的故事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如何孝顺父母,让孩子们将自己为父母做的点滴小事晒出来。

案例分析 本课节选《弟子规》,说传统优秀品质中的孝道。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感恩、知恩、报恩的“孝子贤孙”,传统的感恩教育重榜样示范、自省自己和思想熏陶[1]。该小学开国学课的目的也是培养感恩品质。一年级学生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老师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如一字一句带读、纠正发音、分组式朗读、分组对答等方式,以保证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看到不可控现象及时下指令,奖惩得当,为避免孩子疲累,休息及游戏适当,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融洽,在讲如何孝顺父母时,有效引导了学生感恩品质的萌芽。

1 感恩的含义

《说文》中曰:“恩,惠也。”《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恩即恩惠,就是给予的或受到的恩惠。”感恩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是每个成人、小孩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不仅是对家长、老师和熟识的朋友也包括社会上千千万万与你有过交集的普通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感恩有不同理解,感恩也不同于“感谢”“感激”“感动”,感恩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包括受恩者、施恩者和恩惠三个因素,是受恩者对施恩者给予的恩惠产生认可,在情感的引导下设法给予回报的一种认识及行动。

2 感恩品质培养的意义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知恩报恩的传统,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感恩品质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国民基本素质,更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是一种真诚付出和回报的行为。一个拥有感恩品质的人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更明白在失意时保持豁达,懂得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感恩品质的培养也是促进青少年完美人格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他们能慢慢学会心平气和、辨证地看待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正视自己,并能减少叛逆与对抗情绪,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塑造出健康的心理和完美人格,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现代中小学感恩品质缺失的现状及分析

第一,家庭重“养育”轻“教育”,孩子感恩父母的意识淡薄。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家长只关注小孩的物质需要,忽略精神层面的交流和互动,孩子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在偏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分数,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能正确引导孩子感恩他人和回报社会[2]。因此,多数孩子根本不体谅父母的辛苦,甚至会因为小事不如意而与父母及长辈大动干戈,感恩意识淡薄,因此,家长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学会“养”,还要懂得“教”。

第二,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学生感恩老师的意识缺乏。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忽视了德育这个培养感恩意识的主渠道,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情感教育造成孩子感恩意识缺乏。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理应受学生尊敬,却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不服从老师管教,随意顶撞、谩骂、侮辱老师的事例越来越多。学生不懂得老师的辛勤付出是希望学生成才,批评指正也是希望他们健康成长,不懂得感恩。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削弱了孩子感恩品质的培养。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充斥着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人们只关注自己付出多少必须回报多少,孩子耳濡目染也慢慢只懂得追求“即时满足”,一切以“利”为先,不愿为社会无偿做贡献,加上媒体宣传涉及感恩层面的少,孩子感恩意识的缺乏是必然。

4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

每个小孩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善良纯真,通过这堂优秀的国学课,孩子们有了感恩意识的萌芽。感恩品质是靠点滴积累的,只有内化到孩子的心里、外化于行为的感恩教育才是学校需要、家庭该重视、社会所真诚呼唤的[3]。感恩品质必须从小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配合。

4.1 家庭感恩教育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学龄前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基本不会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尤其目前的独生子女。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激增,自杀与家长对立、冲突甚至杀亲事件都令人心惊,而在幼儿期是极具可塑性的,同样的遗传素质在不同的家庭教育下也会形成不同的品质,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中国式的家长会愿意为孩子倾其所有,但孩子若不懂得对父母知恩报恩,在社会上不可能会对别人感恩,社会上也不会有人愿意与其交往,父母可从以下几点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第一,了解小孩每个阶段的优缺点,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引导并鼓励孩子参与到感恩行为中。一个婴儿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在观察并模仿大人的言语动作行为,所以大人首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适当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比如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等,还有唐诗。传统读物讲究韵律,孩子会有感受的[4]。到了学龄前,可以允许孩子偶尔与感恩思想相背离,事后可多做开导,同时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正面引导,父母要摈弃襁褓式的教育理念,不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宜,鼓励并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如帮妈妈做家务,生病时孩子的一句关心、一杯茶,让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家长要跟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热情,让他们懂得并非大恩大德才须感恩,有些微不足道的关怀也会让人铭记一辈子。

第二,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感恩品质。家庭中,父母承担了所有责任,隔代亲更加宠溺了小孩,很多家庭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一切都不用管,忽视了孩子综合素养的提高。应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5]。比如小孩都喜欢动物但是很多小孩只是把动物当做玩偶,漠视生命,这时必须告诉孩子要对任何一个生命负责,要让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从自身做起,既要爱幼也要尊老,有些父母只重视小孩而忽视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这种行为也会迁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思想。父母要用实际行动关心长辈,让孩子养成孝顺长辈的习惯。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活动,如帮助残疾人和家庭贫困的同龄人。

4.2 学校感恩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专门场所,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是当今学校偏重追求升学率,不免出现重智轻德,教师资源的配给也会根据应试科目的主次而定,教师也只重视教学。殊不知对孩子而言,品质远比成绩重要,孩子进入学校后,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师的一言一行、同伴的点滴行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感观,所以学校的感恩教育应该基于儿童的视角着手提高。

第一,改善学校环境,提高孩子的直观感受,培养感恩情愫。对于刚入校的孩子,学校应该重视孩子的直观感受,让孩子在和谐充满爱的环境中培养感恩意识,如建设学校标志性的感恩文化景点,建造具有特色的感恩文化长廊,在过道写上感恩文化标语、感恩小故事。通过环境的渗透往往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这种不漏痕迹的教育往往是最走心的教育。

第二,重视感恩文化活动的开展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感恩行为中。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可以从板报、班级宣传栏着手,让孩子自己去设计班级的感恩文化名片,如座右铭、班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校只有通过开展感恩文化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爱的伟大,才会懂得去关爱别人,并力所能及地去回报别人,才能读懂感恩文化[6]。学校可以每学期举办几次与节日相关的活动,如母亲节组织“我给母亲献个吻”的活动、父亲节给孩子布置“我为父亲洗回脚”的任务、劳动节感恩最辛苦的劳动者“我是小小环卫工”等等,新课标允许每个学校制定符合本校实情的校本课程。政府目前也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美德,传统文化中“忠”和“孝”是两个基本点,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岳飞精忠报国等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如果不重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那么传统文化会被慢慢淡化,优秀品质将会缺失。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像湘机小学一样节选感恩文化精华,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接受传统美德,学会感恩家人、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4.3 社会环境与感恩教育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接受着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容易造成社会道德混乱、难分对错、社会成员的不信任感、感恩品质的严重缺失,这也迫使我们必须从儿童着手,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感恩和感恩品质的标杆。社区是孩子生长的环境,社区环境实际对孩子有教育功能。净化社区环境,一个和谐、积极上进的社区环境对孩子心灵的净化能起到正面的作用,让孩子有好的环境培养感恩品质[7]。社区应尽力调节家庭纠纷,劝导不文明行为,弘扬社区模范先锋,开展常规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孩子参与到感恩活动中,培养学会感恩的品质。

5 结语

感恩教育是教会孩子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懂得感恩是他们成为社会栋梁之材必备的优秀品质,无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感恩教育,遵循基本的道德教育准则,采用适当的方法,以身作则去培养孩子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优秀道德行为准则;政府也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宣传优秀道德模范,给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同时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不断的努力。

[1]李迎春.从《弟子规》谈幼儿的感恩教育[J].决策探索,2008(12):75.

[2]肖艳.青少年感恩缺失与学校感恩教育策略探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王俊.情趣:儿童感恩文化润泽生命的沃土[J].江苏教育研究,2012(12):56-59.

[4]冯婉桢,叶平枝.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4):59-61.

[5]陈五一.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与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2(9):70-72.

[6]廖小芳.关于增强青少年感恩意识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29-31.

[7]戴小媛.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1):129-130.

(责任校对 朱正余)

G622

A

1674-5884(2015)07-0032-03

10.13582/j.cnki.1674 - 5884.2015.07.011

20141201

孙明(1984-),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意识学校孩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