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呼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初探

2015-03-30塔力亚

戏剧之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呼麦传承者内蒙古

塔力亚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文化馆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呼麦,与长调、马头琴并称“草原文化三宝”。2009年9月30日,中国内蒙古的呼麦艺术,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定,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长调申遗成功之后,蒙古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内蒙古呼麦艺术的产生

呼麦,是指一个人只是单纯地依靠自身发声器官,在气息和特殊发声方法的作用下,产生和声音效的艺术现象。表演者采用闭气的方法,使气息强劲地冲击声带,发出粗犷的气音,形成低音声部,加之口腔共鸣的调解,集中泛音,唱出透亮的金属声高音声部,产生美妙动听的声音效果。

呼麦艺术早在蒙古族形成之时就相伴而生,并在多国流传至今。在中国,还流传着世界独有的、原始的、非单独演唱型呼麦唱法——潮尔道,是蒙古民族古老的喉音艺术。

二、呼麦艺术的生存现状

近几年来,因为呼麦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认识也有所加强,其他呼麦流传国也将对呼麦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上日程。

随着呼麦艺术的不断发展,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使得呼麦逐渐融合到打击乐、爵士乐等不同的音乐类型当中。在内蒙古赛马、摔跤等大型活动中,在聚会、祭祀等严肃场合中,都会演唱呼麦。学习呼麦的人也逐渐增多,现在已有300多人熟练掌握单独演唱型呼麦技术。同时,呼麦艺术的演唱形式还走进了大学课堂,呼和浩特市的大多数院校已经开设或待开设呼麦课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呼麦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保护和传承呼麦艺术,面临着诸多困难。

三、呼麦艺术面临失传危机的原因

(一)发展环境受到冲击。草原文化的产生、发展直接影响蒙古人民的生产、生活。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国家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土地被过多开垦,草原面积日益减少。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以及“草畜双承包”政策的实施,更加剧了草地的荒漠化程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治理草原的沙化,政府对内蒙古游牧人民的居住问题进行了统一规划,使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呼麦艺术的发展受到局限与冲击。

(二)呼麦艺术家寥寥无几。原汁原味的呼麦演唱者稀如珍宝,多数呼麦传承者只是为了生计,才通过自学或拜师学艺,掌握了呼麦的简单演唱技巧。他们为了生存在蒙古特色的餐厅、酒吧演出,这种脱离文化环境,演唱风格已发生变异的呼麦,已经无法完成真正意义的传承。

(三)传承者日益减少。当下,大众流行文化的普及,对呼麦等传统艺术形式造成极大冲击。通过现代化媒介传播的流行文化迎合了草原上的年轻一代,而对传统呼麦艺术的关注逐渐减少,真心想要学习并传承呼麦艺术的人越来越少。

四、呼麦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一)与民族文化建设相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将每年的9月6日定为“文化遗产保护日”,提升了社会对包括呼麦在内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积极开展了对呼麦艺术的收集、归类、科研、保护等整套工作。通过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得呼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二)建设民族文化基地。建设文化馆、文化站等能够普及呼麦艺术的群众性活动场所,开展群众学唱、传唱呼麦的集体活动,使更多的人感受到呼麦的魅力,以便培养更多对呼麦艺术感兴趣的传承者。

(三)民族文化进课堂。为了给呼麦艺术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要在保护呼麦艺术的同时,将其列入学校课程中,通过专业、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增加艺术熏陶。只有将呼麦艺术深深地根植于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心中,才是保护与传承呼麦艺术的关键之关键。

(四)发展草原游牧业。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建设以草原游牧业为主的旅游项目,学习其他民族地区,举办民族节日,既可以发展内蒙古的经济,又可以促进呼麦艺术的保护与弘扬,使更多的人了解呼麦,加入到呼麦艺术的保护工作中来。

[1]孙茂玲.内蒙古呼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初探[J].枣庄学院学报,2010,(03):42-45.

[2]关阳美.内蒙古呼麦的地域特色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格日勒图.呼麦艺术初探[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02):64-67.

[4]李妮娜.中国蒙古族呼麦艺术初探[J].艺术评论,2012,(08):101-104.

猜你喜欢

呼麦传承者内蒙古
弘扬中国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树立民族形象 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呼麦
呼麦
爱在内蒙古
世间梵音
——呼麦
内蒙呼麦与外蒙呼麦文化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