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用移情到语用离情
——指示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2015-03-29王可媛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第一人称移情交际

王可媛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从语用移情到语用离情
——指示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王可媛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指示语在人际交流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移情和离情两个方面。“移情”指的是交流双方心理距离缩短,伴随着产生情感共鸣的现象,其实现方式是多样的;“离情”指的是交流双方心理距离拉大,心理趋异的现象。语用“移情”和“离情”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典型的例子从人称代词、行为动词、呼语和时态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与说明。

语用移情;语用离情;指示语

1. 引言

指示语(indexical expressions 或 indexicals)就是行使指示功能的语言结构形式,如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或结构(李捷,何自然,霍永寿 2011:24)。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指示语而得以在语言结构上反映出来(何自然 1988:18)。鉴于现代指示语研究后期,其主要内容却往往偏重于各类指示语(如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话语指示、社交指示)功能的具体描写(孙 蕾2002),国内学者一方面不断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提高和深化对指示语的认识;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国外的先进理论,进行以汉语指示语为基础的创新研究。因此,逐渐壮大起来的指示语获得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和发展的空间。在该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扩充的基础上,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交叉研究(周莉莎2012)。对于指示语的语用功能涉及移情与离情方面的研究较少。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产生了不同的人际交流状态。“由于情感共鸣可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交际关系,因此展示出共同的情感是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转引自Nils, Hans 2012)。本文以汉语中的移情(empathy)和离情(de-empathy),即“情感趋同”和“情感趋异”(冉永平2007)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移情与离情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来说明指示语在实际人际交流中的意义。

2. 语用移情和离情的实现方式

指示语在人际交流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移情和离情两个方面,“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冉永平2007)。“移情是指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以实现心理趋同或催生双方之间的亲密程度,以体现亲情关系;或体现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尊敬”(冉永平2007)。在此总结出移情可以通过人称(Personal Pronoun)的转换、行为动词(Motion Verbs)的使用、呼语(Vocatives)的选择以及时态(Tense)的变更实现。指示语中的离情与移情是相对的。冉永平在指示语移情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语用离情’论”(吕静2009)。“离情是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凸显心理趋异;或体现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反感,制造心理空间”(冉永平2007)。移情与离情是基于不同的方式实现的。通过阅读、学习相关学者的理论知识,在此总结出移情的四种实现方式,离情的两种实现方式,具体论述如下。

2.1 语用移情

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移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不同的认知和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人们通过直接地感知和想象,理解和感受其他人的情感状态。”(转引自Nils, Hans 2012)。“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的是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冉永平2007)。冉永平(2007)认为移情的目的在于实现,意在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或缓和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所期待的交际效果。这就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语用移情。本文从人称代词(Personal Pronouns)的转换、行为动词(Motion Verbs)的使用、呼语(Vocatives)的选择以及时态(Tense)的变更来说明移情在人际交流中的具体实现形式。

2.1.1 人称代词的转换

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的包容性和移位性特征具有较强的语用移情效果和人际调节功能(王艳丽2013)。下面主要以第一人称单数转换为第一人称复数,以及第二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复数为例说明语用移情的实现形式,具体如下例1和例2:

例1

Obama: We recall that what binds this nation together is not the colors of our skin or the tenets of our faith or the origins of our names.

例1通过第一人称单数转换为第一人称复数实现移情,演讲中演讲人通常对人称的转换达到密切联系听众,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说中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做为演讲中每句话的主语,是奥巴马想要引起美国国民情感趋同的一个主要表现。在本句中真正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我”,不是“我们”,是奥巴马重申“将这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美国人的肤色……。”奥巴马通过选择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进行了情感的自我移位,是“淡化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听话者产生一种同类感易于接受发话者的权势和主体地位,如此就顺应了听话者希望交流双方互相平等,不存在权力高低差别的思想”(王玉娇2009)。因此使得交际双方(演讲者与听众)的情感产生共鸣,拉近了美国总统与选民之间的距离,起到了移情的作用。

例2

吕某:原则上所有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都要通过邮局寄出,是不准个人代为领取的。但该生系调剂录取,又是补录的,因临近开学,考生本人或监护人,亦可委托他人直接到学校领取。

记者:对来人身份的核实,咱们有没有进行登记?

(转引自李捷,何自然,霍永寿2011: 24)

例2通过第二人称复数转换为第一人称复数实现移情。该对话取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要讲述了某地一考生王某顶替同学罗某上大学时间的进展。就罗某的录取通知书如何到了王某手里这一问题,中央台记者采访了贵州某大学校办主任吕某。按照问答的形式,并根据吕某的介绍,记者提问的对象应该是以吕某为代表的校办,他应该使用“你们”,但他却使用“情感的自我移位”(冉永平2007),选择了“咱们”, 通常包括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但是通过上下文可以得出语料中的第一人称复数“咱们”实际上指的是受话人的一方,即贵州某大学校办,可以用第二人称复数“你们”指代。记者通过使用“咱们”,缩短了吕某与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缓和了当时严肃紧张尴尬的局面,为吕某配合记者采访调查提供条件。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得出人称代词转化为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我们”、“咱们”有利于“实现交际主体之间的一致性、认同性,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从而更加顺利地实施所期待的交际效果”(王艳丽2013)。

2.1.2 行为动词(Motion Verbs)

英语中一些表示行为的动词,例如,“come”和“go”有明确的方向指向性。“‘come’表示移动体朝向说话人所在方位的运动,以‘目标’为导向,‘go’表示移动体离开说话人所在方位的运动,以‘源点’为导向(王芸2011)。”一般来说,“come”通常表示“向着说话人在说话时刻所处的方位移动(郭莉2002)”;“go”表示“向着与说话人在说话时刻所处的方位不同的方向移动”(郭莉2002)。然而,在某些语境下,“come”与“go”可以替换,都表示向着听话人所处的方位移动,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情感趋向是不同的,下面通过例3和例4个来说明:

例3

A: Hurry up, Peter.We’re leaving.

B: Go ahead.I’m coming.(引自:姜玲2008)

(甲:快点,彼得,我们就要离开了。

乙:你们先走,我马上就来。)

在例3中,根据句意,说话人Peter向说话人A的方位移动,应该使用行为动词“go” 的某种形式,即“I’m going to...”。而Peter却说,“I’m coming.”当然,在汉语中,“我就去”和“我就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语用学的角度,两者所要传递的情感是有差异的。“由于说话人出于礼貌或者是为了增强两人之间的亲近感把听话人所在方位当作参照点。‘come’和‘来’都可用来表示移动体朝向听话人所在方位的运动”(王芸2011)。

“come”和“来”表达的更有礼貌,体现说话双方的关系亲密,有利于说话双方情感的趋同。

例4

a. I came over several times to visit you, but you were never there. (我来你家好几次,但是你都不在。)

b. 1 went to visit you several times, but you were never there.(引自:王芸2011) (我去你家好几次,你都不在。)

例4a和例4b,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差别,“came”和“went”是可以转换的。一般来讲,说话人“I”向听话人的方位移动,应该使用行为动词“go”,但是通过使用“came”所传达给听话人的感情是不相同的。也即是指示意义不变,语用意义发生改变。“因为‘come’和‘来’表示靠近说话人,‘go’与‘去’表示背离说话人,‘come’和‘来’都可表示说话人积极的情感,‘go’与‘去’表示说话人消极或中立的情感”(王芸2011)。具体来说,a句显示出说话双方的关系比较亲密,“come”拉近了两着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移情的目的和效果。

2.1.3 呼语(Vocatives)

“呼语”可以被作为“称呼语”。“称呼语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话语交际中称呼语必不可少。人们使用称呼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称呼语还直接体现交谈者双方的的亲疏、等级关系等,得体的称呼是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陈英2013)。下面以称呼语为主要说明对象来探究语用移情的实现形式,具体如下例5、例6和例7:

例5

Brad: Well, it was the worst interview I’ve ever had. All he could see when he looked at me was Tourette’s. That’s all any of them see.

Mother: Well, honey, if they can’t see what a great teacher you’d be that is their failure, not yours.(《叫我第一名》)

这段对话取自《叫我第一名》主人公布拉德·科恩患有严重的妥瑞氏症,该对话出现在布拉德在经历过多次面试,因为他的妥瑞氏症,接连遭到拒在一次面试时, 那位面试者仅仅看到了他的身体的缺陷,全然不顾他对于教学的热爱和独到的方法,认为这样的老师无法胜任教育学生的重任,这给原本对于职业充满信心的布拉德感到沮丧和无望。伤心的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深感心痛,但是为了排解布来德的失望的情绪,妈妈鼓励他,“honey”有效地表达她内心的情感。通过使用“honey”拉近与受话人布莱德心与心的距离,实现双方情感的趋同,从而进一步安慰布莱德,使得布莱德重新找回信心,乐观的面对残酷的现实。

例6

Mr. Popper: Whatever it is, I am here for you, sweetie.

Jennie: Relax, it’s not a big deal. (《波普先生的企鹅》)

这段对话取自中波普先生和他的女儿珍妮之间的对话珍妮一直认为爸爸不关心她,对于她的生活一无所知,一次她对于父亲很冷漠,当波普先生意识到这一点后,尽力了解女儿的的日常和感情生活。因为六只企鹅让父女僵化的关系逐渐缓和。这段对话发生在珍妮拜访父亲时发生的。父亲通过称呼女儿“sweetie”,意在满足女儿的心理需要,拉近与女儿之间的心理距离。这就是一种语言的语用移情表现。通过使用“sweetie”这种爱称,可以实现交际双方波普先生与女儿的情感趋同,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双方对话的顺利进行。

例7

Brad: I am not letting Tourette’s win!

Mother: Really?

Brad: Yes, really. I’m never going to give up, I just.... I have to find the right school.

Mother: You will, Bobo. You will.(《叫我第一名》)

这段对话出现在布拉德和妈妈讲述他失败的面试经历,妈妈在反问布莱德,他是否要放弃放弃自己的梦想回家。对于梦想永不言弃的布莱德告诉妈妈,他不会让妥瑞氏症打败他,并表明继续追逐梦想的态度。听到儿子的心声,妈妈欣慰地鼓励布莱德,通过使用她对儿子的昵称“Bobo”来使“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何自然1991),从而使受话人“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何自然1991)。

2.1.4 时态(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态,包括情态动词的过去时形式,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表示过去时间,而是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试探的或礼貌的态度,从而使话语显得委婉、客气和得体。避免冒昧、唐突或盛气凌人(钟海英2009)。在英语中少数的词有这种用法,如hope, wonder, think, want, suppose等。这些词的过去时形式在礼貌得体表达了说话者意思的同时,还实现了情感移位,促进说话双方的情感趋同,因而能拉近两者的心理距离,实现语用移情。下面以“would”,“did”和“wondered”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说明,具体如以下四个例子:

例8

The waiter: Would you be meeting this car any more tonight?

Edward: I hope not.(《风月俏佳人》)

例8是情态动词“will”的过去时形式表示一种礼貌、委婉的语气。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身份分别是侍者和好莱坞富人区贝弗利山中的重要客人Edward。对话双方的地位和身份决定了对话的状态是礼貌委婉得体的。因此说话人“The waiter”使用情态动词“will”的过去时形式“would”。本对话通过使用情态动词的过去时形式达到了“说话人建议的动作会使听话人受益”(葛丽芳2003),而且“不会使说话人受损”(葛丽芳2003)的效果。

例9

Father: How would you guys feel about having a stepmom?

Brother: No way!

Brad: We’ve already got a Mom.(《叫我第一名》)

例9中布莱德父母离异,他和弟弟跟母亲住在一起。一天父亲征求兄弟俩的意见,能否跟他们俩找一个继母。情态动词的过去时形式一般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试探的或礼貌的态度,从而使话语显得委婉、客气和得体,避免冒昧、唐突或盛气凌人。(葛丽芳2003)这是一个对于孩子比较敏感的话题,父亲为了避免尴尬,通过使用“would”来表达商量的态度,并不是强迫孩子接受继母,从而减少父子关系的疏远。避免了受话人在拒绝说话人后的面子受损的问题。

例10

a. Do you want to see me now?

b. Did you want to see me now?

例11

a. I wonder if you could help me.

b. 1 wondered if you could help me.(转引自何自然1988:199)

在例10b和例11b中分别使用助动词“do”的“did”的过去式和“wonder”的过去式“wondered”并不是表示对过去动作的询问,而是通过使用过去时形式所具有的“试探功能”(何自然1988:199),从而礼貌委婉地传递给受话人一个信息,例10即“我过去还想着你是否想见我呢?”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你现在想见我吗?”。同理,例11即“我之前想知道你能否帮我?”“帮我”这个动作未发生,因此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你现在能否帮助我?”使用(助)动词的过去式并不是旨在表示动作已发生,而是为了“减弱对方面子所遭受的潜在伤害,再能帮助说话人保留自己面子的同时,使对方万一拒绝时也不会导致伤害双方的面子”(何自然1988:199)。

2.2 语用离情

与语用移情相反的是,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功能在于体现说话人和所指对象之间在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离异,从而制造双方之问的社交距离。当类似人称指示语在一定语境中出现后,就能显现交际主体之间的情感趋异,尤其是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排他性,从而疏远交际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冉永平2007)。下面将从代词和呼语两方面通过举例进行具体分析。

2.2.1 人称代词

例12

主持人:这个人是突然就变了吗?

孙先生:我想象这个事情好像不对,她对人家的儿子不行。对人家的小孩不行。(《金牌调解——半路夫妻曾经的誓言》)

这组对话主要讲述主人公孙先生和徐女士在结束各自的婚姻后,重组了幸福家庭,但两人在拆迁房分配问题上产生不可调节的矛盾。孙先生说因为徐女士对他的儿子不好才改变了初衷,不把拆迁房分给徐女士的女儿。孙先生和徐女士本是亲密的夫妻,一般情况下,应该称呼各自的小孩“我们的小孩”。但是在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孙先生用“人家”这个称呼将自己与徐女士的关系划分清楚,“显现交际主体之间的情感趋异”(冉永平2007),疏远了他与妻子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充分反映出二人的关系因为房屋分配矛盾产生无法弥补的隔阂。

例13

陈鲁豫:孩子交给你了,怎么样都行。

郭兰英:它叫“科班”,就是说你到了科班里头,他教你你学艺,你就是来学的,你什么事情也不叫你认识字,学文化什么,根本不教。你也不认识字,师父也不认识字,就是口传心授。这五年我就在这家里头,那就受人家管教,卖给人家,那当然你就得任由人家想怎么着就怎么着……(《131103说出你的故事——郭兰英八十三年人生传奇》)

例13这组对话是郭兰英做客鲁豫《说出你的故事》中两人的对话。郭兰英讲述自己六岁时迫于生计被妈妈送到太原做五年合同学徒学艺,在这五年里,她受到师父、师母、师姐三座大山的压迫,经常被打。即使出了成绩也免不了被打。因为自己童年不幸的遭遇在她的内心烙下了深深地印记,所以当她在回忆不堪的往事时,让她对于师父一家产生了心理距离和敌意。“语用离情可以制造或拉大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表达说话人的冷淡和疏远”(吕静2009)。所以当回顾往事提到这段痛苦的经历时她用“人家”来体现郭兰英与师父一家在情感方面的离异,表现了说话人对于其所指对象的情感上的疏远。

例14

李女士:“……当他妈去给我拔钥匙的时候,有可能就是看到了我的一笔钱,所以呢,在我没到回家的时候,她就翻脸了。回来就给我找事,就是我说话也不会说了,我做任何事也不会做了,堵在门口把我骂骂了之后连他兄弟,连他爹,他爹跑过来打我,我在家里生活不了,我才离开那个家,在外面漂流了四十天……”(《金牌调解——丈夫冷漠,妻子不懂爱》)

例14中李女士因为丈夫焦先生对她的冷漠和不关心,两人通过一份未签署生效的协议维持夫妻关系。因为两人处理矛盾的方式不当,使得他们的婚姻陷入绝境。这个例子是李女士在讲述丈夫在处理他的父亲和兄弟打她的事情时态度是怎样的冷漠不关心的。作为构建语境的一种策略,语用离情可以体现特定语境下言语双方的人际关系亲密程度。(王玉娇2009)本是夫妻,李女士应该称呼丈夫的母亲“妈妈”,但是她却使用了“他妈”这个人称代词。显然,她和丈夫的关系跃然纸上。隔阂,矛盾深深地存在两人间。“他妈”离间了夫妻本应亲密的关系,表现出两人情感趋异。起到了离情的效果。

2.2.2 呼语(Vocatives)

例15

Jennie: I’d make him promise if I were you.

Billy: Do you promise me, Popper?

Mr.Popper: Yes.

Billy: Say the words.(《波普先生的企鹅》)

例15中波普一家在为比利庆生,来自纽约公园的“管理人员”想要带走六只企鹅,波普先生不想让孩子们失望,所以暂时没有将企鹅交给他们,当比利和珍妮知道后,很严肃的告诉他们的父亲波普先生说,企鹅是他们的,其他人不能把它们带走。为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儿子比利要求父亲保证不会将企鹅送出去。说话双方是父子关系,一般情况下,儿子对于父亲的称呼应该是“Dad”或者是“Daddy”,正式场合是“Father”,但是在这种语境下,儿子严肃的称呼父亲的名字“Popper”,疏远了父子关系,显示出交际双方情感的趋异,目的是告诉父亲必须严肃对待这件事,自己很在意。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的解读,在各种类型的实例中来说明语用移情和离情达到的效果,总结出人称的转换,行为动词的使用,呼语的选择以及时态的变更可以使得交际双方的情感趋同,即实现移情;通过人称代词及称呼语的选择使得交际双方的情感趋异,即实现离情。了解掌握指示语中的移情和离情的实现方式能够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无法脱离集体和社会而单独地存在。自古就有“和为贵”、“出和雅言”的处事之道。在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掌握恰当有效地沟通交流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语用移情因可以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共鸣,而被越来越多的不同背景的人们所使用。与之相对地,语用移情则会造成交际双方心理地距离,进而疏远双方的关系,这就使得交际双方对其使用非常谨慎。综上所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用移情多于语用离情,其主要原因要归结于二者不同的人际意义价值。

Nils, T. T. & Ruediger Pfister Hans(2012). Not Only the Miserable Receive Help: Empathy Promotes Prosocial Behaviour Toward the Happy [J].CurrentPsychology(12).

陈英(2013). 对比语用学视角下的社交指示语——称呼语 [J]. 卷宗(8)。

葛丽芳(2003). 英语一般过去时表示礼貌的语用机制 [J]. 山东外语教学(2)。

郭莉(2002). 英语动词“come, go”和汉语动词“来、去”的内在指示意义比较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7(2)。

何自然(1988). 语用学概论 [M]. 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1991). 言语交际的语用移情 [J]. 外语教学与研究(4)。

姜玲(2008). “来”和come“去”和go对比研究 [J]. 河南大学学报(5)。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2011). 语用学十二讲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吕静(2009). 从语用移情与离情看指示语运用 [J]. 科教文汇(34)。

冉永平(2007). 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 [J]. 外语教学与研究(9)。

孙蕾(2002). 西方指示语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J]. 四川大学学报(6)。

王艳丽(2013). 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功能 [J]. 华章(19)。

王玉娇(2009). 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移情与离情 [J]. 语文学刊(10)。

王芸(2011). 英汉移动动词Come/Go与“来/去”的对比研究[MA]. 上海海事大学。

钟海英(2009). 英语一般过去时表示礼貌含义的语用理据 [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30(4)。

周莉莎(2012). 指示语:历史和现状 [J]. 贵阳学院学报(3)。

2015-02-06

猜你喜欢

第一人称移情交际
情景交际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交际羊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