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构建现状调查研究
——以贵州五所高校为例

2015-03-28彭羽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信仰贵州

彭羽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构建现状调查研究
——以贵州五所高校为例

彭羽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也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必须成为全民的一种的信仰。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身肩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法治中国的主力军。本研究以贵州地区五所高校为例,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构建现状,针对在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构建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贵州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现状分析;对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使得“法治”一词跃然成为年度最佳热词。高校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人才支撑,其最基本的素质是应该要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法治素养水平,直接关系着法治中国的实现。

一、法治信仰的内涵与特征

(一)法治信仰的内涵

信仰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当前我们的国家处于全面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官员腐败、青少年犯罪、舌尖上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文明旅游现象、幼师虐童、煤矿瓦斯爆炸重大责任事故等事件无不在印证着信仰的缺失,无不表露出国人“无所信即无所畏”的现实生活状态。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建立法治中国,树立法治信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剂良药。

所谓法治信仰,用最简单明了的解释即任何公民以其最真实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遵守法律、敬畏法律和捍卫法律。法治信仰的形成的主体是公民,只有公民对法治发自内心的信仰,对法治的虔诚拥护,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将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头脑中,最终达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目的,使法治成为源源不断释放出规则的正能量。

(二)法治信仰的特征

1、法治认知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人是否具有法治信仰并不体现在其口头上说忠于法、信奉法,其最基本的就是对法治有一定的了解和熟知(包括法治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到法治,怎样做到法治等一系列问题)。法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宪法和法律在最高和终极的意义上具有规范和裁决人们行为的力量。因此,法治认知最基本的是懂得宪法和法律,遵循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熟知法治对人们日常行为带来的价值与意义。另外,对于法治的认知不应仅仅停留在“依法治国”,因为“依法治国”是从国家这一主体层面来进行剖析的,作为公民个人,除了知晓“依法治国”、遵循“依法治国”,更应该明白为什么要遵守“依法治国”,将个人的需求愿望、价值与法治相联系,这样才不至于形成“法”是“法”,“人”是“人”,不会导致法治信仰的形成没有根基。

2、法治认同是法治信仰形成的情感保证

法治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属于精神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讲过,意识对物质是具有反作用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法治认同即是指人们对通过法律确认并保障的公平、正义、自由、秩序、效率、平等和人权等价值的认可和接受,是人们在实践经验和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对法治进行的评判,是人们认可、信任和尊重法律以及愿意服从法律的心理状态。认同情感的表达就是作为人这一主体在主观情感上的独立意识的判断。正如伯尔曼所说,法律情感,对于任何法律秩序都是必不可少的情感,不可能纯粹从功利主义伦理学中得到充分的滋养。这类感情的存在,有赖于人们对他们自身所固有的终极正义性的信仰。所以,只有人们从内心真心实意的热爱、认同和信任法治,法治信仰才会得以形成。

3、法律体系的完善是法治信仰形成的现实保障

思想信仰的形成需要实践的印证和支持。法律体系的制定正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之后的需求所形成的结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已经把依法治国的治理方略摆到了党和的国家工作全局重要地位,会议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同理,只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现实生活中才不会再出现以钱消灾、走关系、走人情的腐败执法,才不会让人们形成“金钱至上,法律是权力的雇佣”的思想观念,而是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任程度才会日益增大,更会懂得以法律途径解决身边的疑难困惑,用法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此才会形成真正的法治信仰,而非抱有对法律知与不知的无所谓态度,把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等当作一纸空文。

4、建设法治社会是法治信仰形成的终极目标

信仰的形成终归是要落脚于现实,服务于社会。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目标。国家的法治进程不断往前推,作为新世纪的高校大学生必然需要融入这一进程,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旦高校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形成并得到不断的巩固与发展,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是锦上添花,势必会推动法治社会的最终形成。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构建现状调查的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贵州地区五所高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的2014级新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的构建”的调查问卷,发放了80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755份,回收率为94.4%。随着法治社会的逐步构建,法治信仰的形成必定影响着大学生对法治社会构建的理解与完全形成。在问及“您认为大学生增强法律学习有必要吗?”时,有89.4%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问及“您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吗?”时,有54.7%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在问及“对于自身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哪些,您了解吗?”时,有“很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大学生仅占15.5%,“基本了解”的占48.9%,“不了解”的占20.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5%。在问及“您是否认同在高校中开设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这门课程”时,仅有18.9%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同,25%表示基本认同,持“不认同”态度的占了30.2%,还有25.9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在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有组织过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吗”时,有47.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在问及“在面对消费没发票、盗版书籍泛滥于市场,您会怎么办”时,会“举报或投诉”的大学生仅占10.2%,“憎恶这种行为但不会采取措施”的占87.9%,“没任何态度”的占1.9%。被问及“在建设法治社会中,您认为应该怎么做”时,有92.1%的大学生选择了“知法、懂法、守法,,坚定信仰,做一个合格的公民”。86.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没有法治信仰或是法治信仰不健全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73.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由此可见,法治信仰的培育是一项艰巨而又重大任务,改善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迫在眉睫。

三、贵州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部分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观念淡薄,缺乏正确法治观

现在很多大学生虽然读书已数十载,但是其某些素质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历、阅历的增多而提高。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等,这一系列的骇人听闻的事件的主角都是接受了高等素质教育但仍然走上歧途的大学生,而我们当前的很多大学生认为事不关己,没必要去过多地了解案件背后的故事。从贵州五所高校的2014级新生的调查来看,普遍存在着想知法却又不是真正懂法也不愿意去花时间认真学习了解法律的状况。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仅仅来自于自身的日常积累或是教科书的讲解,自身不再愿意对法律去做更多的了解,习惯性地认为,法律只是用来约束犯罪的人,将自己的思想逼到一个狭隘的胡同里。另外,多数同学在理解“法治”一词时立马联想到的只有“依法治国”,仅认为其是彰显权威的工具,将其视为人们的枷锁,没有深入去了解“依法治国”这一方针的背景、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二)高校法治宣传培育工作做的不足,缺乏正确教育

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是需要高校付出相关的实际行动。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均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必修课,但是切实把这门课程上得达到教师尽心、学生满意效果的几乎很少,这门课在高校的开设中已逐渐流于形式。首先,上这门课的老师并非全是专业教师,这样上课质量就无从保障,即算教师符合专业,但在授课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将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将学生的特点与教材的编排相结合,而是采取一种应付式教学。其次,高校很少举行宣传法制的活动。作为高校,很少关心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分论优秀”“以科研成果评先进”的现象已经成为高校的评价方式,而一旦学生出现某些问题,误入歧途的时候,往往采取的是欺瞒政策,而非正确引导教育学生更多的了解法律,理解法治。

(三)现实社会负面影响繁多,缺乏正确引导

从报纸、电视新闻、手机等每天都有一些负面新闻泛滥成灾,还有各类扭曲事实、模糊真相的电视剧、电影或各类纪录片层出不穷。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完善的时期,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特别容易受煽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辨识能力。特别是如今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大学生已是身处人手一部手机外加一台电脑的时代,掌握资讯的速度十分之快,看多了负面的消息,难免会有诸多想法,积成负能量。比如说对社会、学校、家庭的不信任,对未来人生的迷茫,压力太大而自杀,或是对亲人、朋友下手以泄私愤等等。这些社会现状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法治仅仅是权力者的游戏,自身就是一颗不起眼的棋子,让原本在课堂上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培育起来的的法治情感顷刻荡然无存,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法治人格分裂。

四、改善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构建的对策思考

(一)形成大学生自主学习态度,树立正确法治观

大学生法治信仰的构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归结于大学生自身个体,高校是作为一个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地方,不再像初高中阶段老师追着赶着学习的那种状态,而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往往起着点拨的作用,至于怎样学、学得怎么样都由自己平日的学习态度所决定,因此,正确法治观的构建需要高校学生自己愿意花时间精力自觉地去认知、熟悉并充分的运用到生活中;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法治观的具体表现,高校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特别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从细小的事情、身边的人物去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全社会带来一种正能量,结合时代背景去了解为什么会在当前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身的言行,这对于自身能够形成正确的法治信仰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加大法治教育力度,营造校园和谐法治氛围

法治信仰是一种理性的信仰,是一种高水平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它不是自发的通过学生自身的法治实践和感性认知就能够得以实现的,而必须借助学校的外在的宣传和教育,这其中包括通过用知识性的说教方式以及形象生动的案例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明确法律规章制度,具体的方式比如开展法制知识讲座、举行法制知识抢答赛或征文比赛,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另外,除了实实在在的教育引导之外,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显得也尤为重要。因为人是能够随着环境的好坏而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要想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还需要在社会氛围和文化领域扫除一些历史遗留的不良思想,否则就很难再民众心中真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高校作为一个包容性、开放性极大的一个场所,势必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和谐法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肃清法治弊病,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当前社会环境缤纷多彩。高校大学生处于一个大数据的时代,能够迅速及时掌握发生的一切,尤其是通过手机能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类新闻事件,各种负面新闻冲击高校大学生的视觉神经,难免会出现模仿效应,以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控制自身行为。那么,这就需要法治的监管来净化乱象的社会。首先,在应对官员腐败事件的暴露,应该不是任其在网络上流传,而是采取正确的法律方式来解读这一案件,而非不明原因的诋毁或是一味的跟风,应当将其作为一个典型法制案例来警示当今的高校大学生,让其在往后的工作中要奉公克己;其次,在当前在网络上散布各种谣言的事件中,社会应承担起监管的责任,在第一时间辟谣,找出解决对策,而非任其发展以致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子,导致部分大学生随流附和谣言而影响到自身的价值判断;再次,法律需不断健全完善,法律就犹如一只有形的手指导并规定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以及必须怎样做,细到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法律约束的,只有其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才会觉得法律是有信服力的,大学生的行为才能得以规范,法治信仰才能真正形成。

[1]孙国华主编.社会主义法治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3.

[2]法治认同生成的理论逻辑[EB/OL].http://baike.sogou. com/v84248452.html,2015-03-28.

[3]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中译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8.

[4]王西阁.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J].当代青年,2011,(13):33-37,6.

[5]张雁.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本质意蕴及要素机理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243):14-18.

The Survey of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Nomocracy Belief Cultivation——take five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as examples

PENG Yu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550001,Guizhou)

Rousseau said that all laws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ws,neither is engraved on the marble,nor is engraved on a copper sheet,but engraved in the hearts of citizens.This tells us that nomocracy must be a belief of all the people.Especially college students,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task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is boosting military to realize nomocracy in China.Therefore, Guizhou Universities are taken as examples,the form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law belief cultivation,and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Guizhou university;college students;nomocracy belief;situati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G647

A

1671-5004(2015)04-0114-03

2015-5-28

彭羽(1991-),女,湖南湘潭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信仰贵州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贵州,有多美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