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方平等思想的形成与差异

2015-03-28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差异思想发展

高 飞

(河南省会计学校,河南 郑州450014)

一、西方的平等思想

在古希腊时期,随着城邦制度的建立,平等进入公众的视线之内,城邦事务的决断由公民大会民主表决;在公民大会中,公民的地位人人平等。到文艺复兴时期,平等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霍布斯假设在国家未成立的状态下,“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1〕,表明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平等的权利。洛克对这一思想又进行了发展,把平等扩展到了经济领域,“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对它起着支配作用;……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2〕。卢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契约,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随着人类的发展,平等被打破,卢梭希望通过契约建立一种约束,来保证人们的自由、平等,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以道德的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能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3〕借此,卢梭提出了民主,以保证平等的实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西方空想主义对平等给出了具体的定义,他们认为平等不只是在政治方面的平等,还要在社会地位、经济、权利、教育等方面平等,并提出了普遍的直接选举和公开的选举,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平等权利的诉求。

当资本主义进入到20世纪,平等被政治哲学家们放在了核心地位,平等与自由更亲密地联系在一起。政治哲学家们认为,只有在平等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随后,罗尔斯更是把平等定义得更为具体,他认为平等是人们的最基本权利,即使在社会份额上的分配不平等,也要通过“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来缩小这种差距。他说,“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拥护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4〕。这表明罗尔斯所指的平等有趋近于平均主义的倾向。

可以说,西方平等思想的发展是由一个笼统概念逐步向更加具体的限定细节发展,近现代对平等的理解与民主、自由等具体联系起来,成为西方政治哲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

二、中国的平等思想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儒家思想贯穿大部分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倡导“礼”、认同,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虽然在封建社会的长河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但是文化思想中不乏有对平等的追求。

早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平等就出现在古人的理解之中,在《尚书》中就出现“大同”一词;孔子更是对平等理解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这表明,孔子设想通过施仁政,使百姓们平等,安居乐业,从而使国家逐渐强大起来。而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则是从人性统一的角度论证了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表明即使是圣人也与普通人一样,都是平等的。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更倾向于均平,在庄子的思想中,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平”和“均”结合起来的人,同时还提出了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认为所有人都是“天”的儿子,大家都是平等的。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提出了“天下太平”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平均的追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思想被引入到我国,其所提倡的众生平等更是讲述着对平等的向往。明朝哲学家李贽从人心、能力等方面说明了人生而平等,没有贵贱之分。李贽认为,“庶人非下,侯王非高”(《李氏文集》卷一,《明灯道古录》)。而龚自珍更是提出了平均财富,并把平均财富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最高标准。历经几千年儒家文化的中国,虽然所谓的平等是指在维护上层统治者利益前提下的平等,但也不缺乏对平等理解上的进步,在一些有志之士的领导下,中国古代人民对平等也有着努力的追求,如黄巾军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均表示着对平等的追求。

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权、民族、民生,平等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希望通过三民主义来追求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和国内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五四运动”以后,平等被进一步发展,不只要求在法律上平等,更是要求在经济、人权上平等。新中国成立后,平等被定义得更加广泛,《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等等。到当今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平等确立为当今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

纵观中国历史过程,平等是一个由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到当今逐步走向平等本质的过程,但中国浓厚的文化促使中国的平等有其自身的特色。

三、中西方平等思想的差异

当今社会,中国的平等思想是其本身与西方平等思想结合,并联系自身实际而形成的。当今中国社会平等思想与西方平等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存在目的差异

中国的平等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系统的学说,是在不断地探讨和理解中发展。全面来讲,中国的平等没有系统的论证和推理,而是在不同时期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一种措施,即使一些起义打着“平均”的口号,但其目的都是在维护“皇权”、“特权”的前提下产生的,是为维护“礼”而存在的,自始至终都是一家一派之言,呈纷繁之象。

而西方的平等思想,是作为一种体系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论证和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目前主要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平等主义。并且学术之间的交流十分积极,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对平等进行系统的总结、论证。

(二)政治方面影响的差异

西方社会关于平等问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对其社会的政治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首先平等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西方社会政府的权力,西方社会的民主、法治等制度日趋完善,能给予平等稳定的保障。其次,不断地通过立法、选举等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稳定了社会制度,坚定了社会契约,以法治、权利等来维护公民的平等权利。

当今中国,由于人民参政议政,民主政治建设也得到极大的发展,由于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相比西方社会而言,法律等制度并不完善,没有稳固的保障基础;相对于西方社会,平等在一些方面还处于劣势。就民意来讲,西方社会公民更注重于平等的权利,而中国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其潜意识里仍存在着等级思想,中国公民对平等的要求并没有西方那么强烈,对于国家发展参与的诉求也没有西方社会强烈。

(三)形式、本质上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为经济基础服务。就社会制度而言,中、西方的平等必然存在着差异。首先是形式上的差异。西方的平等过多地与自由、权利等联系起来,是由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过程,而中国的平等则是从一种手段逐步与西方平等思想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其次是本质上的差异。西方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据生产资料,而资产阶级的目的就是大量地追逐剩余价值,所以,从最根本上看,资产阶级的平等是上层建筑的平等,虽然资产阶级鼓吹法律、自由等方面的平等,但究其服务对象来讲,所谓的平等只不过是欺瞒大众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社会的主人,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这方面决定了上层建筑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与西方社会有着最根本的区别。

总之,平等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逐渐产生的。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之一,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1〕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5.

〔2〕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6.

〔3〕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6-37.

〔4〕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2.

猜你喜欢

差异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相似与差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找句子差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