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历的“玩戏丧志”(外一篇)

2015-03-27游宇明

雨花 2014年11期
关键词:白石齐白石白菜

游宇明

爱新觉罗弘历坐在皇椅上的时候,不算太尸位素餐,虽然康乾盛世被后来的人讥为“统治者的盛世”,但起码乾隆时代,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扛着大炮对大清国指手划脚。然而,人的本能是贪图享乐的,坐在权力金字塔尖的皇帝更不例外,弘历喜欢什么样的享乐呢?看戏。

弘历专门组织了一个最高品级的戏剧创作班子,主要成员包括庄亲王允禄、刑部尚书张照。《啸亭杂录》说:“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皇儿爷下了命令,手下的人巴结都来不及,谁敢不当回事?允禄亲自创作了三国大戏《鼎峙春秋》,张照根据《西游记》与《水浒传》中的故事分别创作了《升平宝筏》、《忠义璇图》,弘历自己也不甘落后,亲自编制了一些戏曲。《清碑类钞》载:“高宗精音律,《拾金》一出,御制曲也。”

戏是要人演的。乾隆朝,掌管宫廷戏剧演出的南府大规模扩张。最初是遴选大批幼年太监学习戏曲,这就是所谓的“内学”。弘历还将南府大总管从七品提升为六品,以示恩宠。太监演戏虽然卖力,但见多识广的弘历总觉得差那么一点味道。他决定成立剧团,广纳民间戏剧高手,地点选在景山。这个剧团也归南府管辖,专门为弘历服务,它被称为“外学”。据历史记载,当时“内学”、“外学”加在一起,超过了一千四百人。

本子有了,演员有了,下一步就是怎样操作。直接下令在宫廷里大肆演戏肯定不好。弘历不是个没文化的人,在老爸雍正的严格教育下,从小就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他转了个弯子,授意亲信大臣上奏章,先是虚情假意地拒绝,再在“民意”的支持下表示肯定。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某日早朝,有一个军机大臣闪出朝班,满脸严肃地说:“启奏我主,臣有本奏。”弘历心领神会,说爱卿快快奏来。这个军机大臣说:当今盛世,国富民强,正逢我主执政五十五年,又赶上八十寿辰佳期,这是前所未有的喜事。经济繁华,民间艺术欣欣向荣,万岁爷何不借此佳期,传令全国民间戏班进京献艺,搞几场汇报演出呢?弘历没有马上答话,静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做会不会劳民伤财?浪费太大?另一位满族大臣立即接过话说茬:皇上体恤民情,圣明至极。您七十大寿就因为体恤百姓没办,这八十大寿可是普天同庆的大节日,不好好操办操办,天下百姓不会答应。我朝富甲天下,也不缺少这点银子。何况,办了这件事,一方面有利戏剧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机会给来朝的使者看,威慑一下番邦。其他大臣也齐声应和。看到气氛烘托得差不多了,弘历一拍大腿,说了声:行。一场大规模的宫廷享乐活动就这样粉墨登场。

搞全国戏剧汇演,需要大量舞台。当时的圆明园、清颐园(即后来的颐和园)、中南海、热河行宫,大小戏台数十、上百座,一律按“万寿大典”的要求改建、扩建甚至推倒重建。由西华门至北京城外,每隔数十步就设临时戏台一座。乾隆五十五年七月,戏班进京活动开幕,八月二十日结束,历时四十余日。期间,戏剧演出连轴转,换人不换台。外国使者也被邀请观看演出。当时被赏戏的英国使者马尔戛尼在日记里写道:“戏场中所演各戏,时时变更,有喜剧,有悲剧……其中所演事实,有属于历史的,有属于理想的。技术则有歌有舞,配以音乐。”弘历后来又活了八年,这样的活动自然举行了八次。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弘历如此沉溺于看戏,后果非常严重。第一是看戏牵扯了太多的精力,使自命“十全老人”的弘历无法思考大量的内政问题,没有时间研究世界大势,这从他对英国来使的傲慢态度与对事物判断的高度糊涂里可以得到证明。

第二,弘历对看戏如此在乎,劳民伤财,客观上也大大耗损了国力。戏班进京需要钱,这些钱朝廷没有拨下来,地方官自然只能对老百姓进行盘剥。弘历时代的老百姓穷到什么程度呢?马尔戛尼对此有段形象的记载:在清国,“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清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他手下的使团成员记载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栋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栋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老百姓穷到这样的程度,还要一次次被掠夺,其国力之被透支可以想见。更要命的是,弘历而后,皇帝“万寿节”全国戏班进京成了“祖制”,被清朝一代一代皇帝效法。更是让老百姓无形中背上了总是解不下的包袱。在世界正朝着工业文明飞升的时代,碰上这样的皇帝,遇到这样的政府,国家的衰败只是迟早的事。

俗话说:玩物丧志,对于弘历,对于后来的大清国皇儿爷,这个“物”就是戏。

活出生命的原色

齐白石是一代美术大师,他工篆、录,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对虾子尤有研究。他画的虾灵动活泼、形神毕肖,他先用淡墨绘成躯体,任其浸染,以显出虾体的晶莹剔透,再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最后以细笔勾勒须、爪、大螯,一只刚柔相济的虾就“活灵活现”了。

对于齐白石的艺术,谈论的人很多,我不想饶舌,我感兴趣的是齐白石的迷人性情。

齐白石风趣幽默。黄苗子有次同夫人郁风去看望白石老人,郁风趁他聚精会神地作画时为其画了一幅速写。齐白石很喜欢这幅画,但他知道郁风无意将画送给他,于是在画上题字:“郁风女士艺精,为白石画像甚似,然非白石所有。”某次,齐白石作了一幅鸡冠花,自己感觉挺满意,在画上题了两句这样的诗:“老眼昏花看作鸡,等到天明汝不啼。”

齐白石行事由着自己的内心,不太顾及别人如何看自己。因为有过200张画买不到十袋面粉的经历,白石老人很看重金钱的保值。他的办法是一有积蓄,就将纸币兑换成金条,然后藏在家里某个角落,或是墙洞,或是床柜的暗格,隔三差五还要将金条翻出来欣赏一番,那“土豪”的样子让家人哭笑不得。

齐白石珍惜自己的劳动。某次,有个客人买了齐白石一幅画,要求齐白石加上虾子,却不肯多出一分钱。齐白石没有多说什么话,提笔就给加了。客人一瞧,觉得这虾怎么看都没有生气,像是被谁打昏了似的。客人嘟哝了一句:“这虾怎么看着像死虾?”齐白石白了他一眼,说:“活虾市面上多贵啊!”客人不敢再说什么,拿起画落荒而逃。

珍惜自己的劳动,并不意味着吝啬,相反,齐白石常有悲悯之心。某天,一个乡下汉子推着一板车白菜从齐白石门前经过。齐白石顺手拿起一幅刚画好的白菜图要跟人家交换。乡下汉子瞪着眼睛说:“你这个老头也太欺负人了吧,我真的白菜换你假的白菜?”齐白石一听,立即逃之夭夭。这位乡下汉子不会知道:齐白石这纸上的“假白菜”,其价值远远超过十车、百车真白菜,白石老人真得是想帮他。

齐白石的性情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词:率真。如果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说话做事非常直接,不迂回铺垫,不拖泥带水。他的直接可能让人觉得可爱,也可能使人一时难堪,却处处呈示着一颗真心。在这样的心灵面前,一切的虚伪做作、一切的声东击西、一切的言不及义,都显得那么渺小。

率真跟一个人的个性有关。生活中有一种人,对别人总是抱着戒备,他们说话、做事,生怕被人窥知了底细,这种人是不会率真的。真正率真的人,一定是像齐白石一样,对他人有着充分的信任,绝不会认为“他者即地狱”。因为相信他人是好的,自然也就不想藏着掖着自己的性子。

齐白石是木匠出身,长期生活在底层社会,奔波于温饱线上,直到50多岁进了京城,被林风眠、徐悲鸿等有识之士引荐,才进入主流画坛。民间社会通行的规则不是绅士风度,不是彬彬有礼,而是将心比心,说话、做事靠谱,为人仗义。齐白石的做法也许会让身份高贵的人觉得“老土”、没品位,却非常符合民间社会的道德标准,充分呈示着生命的本相。

一个人活出了生命的原色,清风、明月、洪水、猛兽皆可为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白石齐白石白菜
一棵白菜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开水白菜
神奇的“白菜换装”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齐白石买假画
白石塔
红砖白石五店市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