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2015-03-26邓思思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特征性病鸭鸭群

鸭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邓思思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畜牧兽医站401321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临床特征为高热、两腿发软无力、下痢、口渴、流泪和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1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鸭,各种年龄的鸭都容易感染,但成年鸭的发病率较雏鸭高,鹅也易感染,但发病率较鸭低。病鸭是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另外还可经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黏膜感染。水是很好的传播媒介,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

2 症状及病变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4天。病鸭病初体温升高到43~44℃,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少吃或不吃,口渴,垂头缩颈,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病鸭排绿色或灰绿色稀粪,不愿下水。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以后变成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翻开眼睑见到眼结膜充血或呈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鼻分泌物增多、粘稠,叫声嘶哑,呼吸困难,常衰竭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天,致死率达90%以上。少数不死的转为慢性,生长发育不良。该病的典型特征性症状为角膜浑浊,严重的形成溃疡,多为一侧性。

剖检除败血症的一般性病变外,还可见到一些特征性病变。食道黏膜有纵横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留有溃疡斑痕。泄殖腔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痂,粘着很牢固,不易剥离,黏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坏死斑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外周有环状出血。

3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发病症状和特征性病变,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诊断。但在新发病地区,还需要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

4 治疗

每只成年鸭每次肌肉注射聚肌胞1~2mL,3天1次,用药2~3次,这种方法对鸭瘟人工接种病例的治愈率达66.6%,对混群感染病例的治愈率为83.3%,临床防治病鸭的治愈率为90%~96.1%。

5 预防

(1)综合措施。不从疫区引进种鸭,如果必须引进时一定要严格检疫,并隔离饲养2周,证明健康后才能与原来的鸭群混合饲养。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定期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对鸭舍及其用具进行消毒。一旦发生鸭瘟,应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全面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

(2)预防接种。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安全有效,2月龄以上的鸭按瓶签注明的头份,加生理盐水稀释,每只鸭肌肉注射1mL,注射后3~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2月龄以下的雏鸭使用时,以50倍液浓度稀释疫苗,腿部肌肉注射0.25mL,免疫期为1个月。

猜你喜欢

特征性病鸭鸭群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宫腔镜下特征性差异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鸭群中的鸵鸟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祁连山南坡不同耕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