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银行业面临区域风险多发的反思

2015-03-26谢光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企业

谢光南

宁波银行业面临区域风险多发的反思

谢光南

由于受外部经济环境持续不景气及宏观调控不断加强等因素影响,宁波市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风险增加,银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持续双上升。2014年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为292.35亿元,较2007年1月末的75.78亿元大幅增长286%;不良贷款率大致呈“U”形变化,2011年8月达到2007年以来的历史低点0.78%,此后呈不断上升态势。2014年11月末全市不良率2.29%,2015年3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341.31亿元,均创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高。产生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三期”叠加大背景及外部监管从严等客观原因,另外还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等自身问题,亟待我们深入挖掘和反思。

现状与趋势

从经济基本面看,目前宁波市经济运行仍然处于筑底企稳、结构调整和增长蓄势的转型过渡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薄弱。从风险防范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暴露,企业隐性风险显现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会持续增加,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在积聚。

出险企业数量多、金额大、区域集中。风险多发在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的房地产、外贸、制造业等领域,且风险发生区域集中(余姚、慈溪两地),发生频率有加快的趋势。

企业间互保较为普遍,担保链复杂。企业间互保共保普遍,部分企业为其他企业的借款担保,导致计划外负债,引发企业自身资金链断裂。特别是在关联担保的情况下,往往出现相关担保企业集体避债“跑路”的现象,且由于这类事件涉及债权、债务主体众多,给商业银行风险处置工作带来多方面压力。另外,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部分企业铤而走险借助民间高利进行转贷,一旦商业银行停贷,民间信用链极易断裂。

在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由于出险企业涉及多方融资或担保,再加上不少企业还涉及民间融资,使得风险处置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同时,由于借款人及担保企业配合效果意愿不明显,甚至以各种方式隐瞒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导致商业银行信息滞后,无法及时处置不良贷款。另外,对部分资不抵债、主业亏损严重的企业,各方面政策即使用足用活,企业短期内还是难以走出困境,不良贷款处置难以立见成效。

随着宁波经济持续低位运行,风险不断显现,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稳健发展。一是信贷规模受限。多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系统内经营绩效排名明显靠后,各家商业银行总部收紧了对宁波地区的信贷规模分配。二是存款增长乏力。一季度全市存贷比达到108.9%,增量存贷比更是达到219.83%。目前,多数商业银行总行仍在实行“存贷挂钩”的资源分配政策,直接制约贷款发放。三是利润空间大幅收窄。一方面,商业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上升较快,存款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利率较低的储蓄存款大幅回落,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增势强劲,进一步拉高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持续下滑,去年以来央行两次定向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今年又下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对以利差收益为主要收入的商业银行利润造成巨大影响。

问题与教训

区域经济运行新常态下,不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也暴露出来。

由于实体经济持续低迷,长期积累的隐形问题显性化,银行与企业间关系持续紧张:一方面企业恶意逃废金融债现象增多。部分企业诚信意识淡薄,通过各种形式转移资产逃废银行债务,甚至恶意骗贷。另一方面银行抽压贷现象也时有发生。受企业资金链风险频繁发生、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影响,宁波多数银行不良资产总量在总行系统排前几位,各总行已将宁波列入风险关注的重点区域,甚至实施限制政策,导致部分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抽压贷现象有所抬头。

信贷风险逐渐呈现出牵一发动全身的态势,单户企业风险通过互联互保、民间借贷、经营合作等方式层层波及其他企业和行业,通过多头授信、司法处置、关联关系等方式在银行业机构间快速传递,涉险企业正由小微企业向中大型企业蔓延,由传统制造业向涉房类企业蔓延。在新旧增长点拉锯式交替及区域经济趋势性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下,化解信贷风险将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此外,一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防控手段匮乏。在意识上,部分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上存在重业务回报,轻准入把关;重规模扩张,轻管理问责;重资产抵押,轻用途跟踪。管理上存在漏洞,借款企业利用商业银行管理漏洞,实施财务造假,虚增资产和销售规模,迎合商业银行“倚重资产抵押”的心理。

究其最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管理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一是制度建设进度滞后,额度测算、账户监控等风险防控核心措施,迟迟未能贯之于行动,导致信贷管理链条不完整,部分领域存在管理真空。二是违规查处力度不足,违规问责主要靠监管督促,靠上级行推动,自主执行的意识和力度明显不足。三是服务能力建设薄弱,业务发展主要靠贷款拉动、靠非理性压价、靠放松贷款条件,致使风险隐患长期积累,不断增加。

思考与建议

面对这一复杂的情况和问题,现在靠简单的“补漏”来解决,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必须从体制机制、经营结构、基础管理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科学把控发展的质量、效率、结构和效益,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守住风险底线。

必须完善管理体系,综合运用风险偏好、风险计量、授权限额、风险评价等管理手段,提升量化管理水平。强化评级运用,跟踪评级模型表现,增强评级授信审批审查定量分析能力,探索组合计量在行业限额管理、信贷结构调整等领域的应用,提高信用风险识别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拓展量化分析,规范金融工具估值,提升风险事件监测分析水平。

必须转变审贷理念,从单点监控向全面防控转变,从重增量向促增量、做流量、管存量转变,实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全口径信用风险管理。科学研判产业和政策演变,严控贸易融资、个人贷款和信用卡等重点领域风险,密切关注以互联网金融为载体的民间融资,加强风险排查,做到早预警、早部署、早处置;加快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确保资产质量持续稳定。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实施分类管理,做到全面覆盖。

必须突出内控案防,强化底线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健全内控案防长效机制。坚持管事与管人相结合,开展案件风险警示教育,完善案防分析会制度,加强关键岗位准入管理,严肃查处员工参与非法集资、赌博等违法违规活动。实施风险关口前移,强化重点领域风险排查,严格营销与开户分离,操作与审批分离,本人办、当面办、交本人、不转手,严防虚假对账、虚假查库、虚假授权。必须强化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在问责力度上,改变“以损定责”、“事后问责”的做法,强化过程合规要求,根据违规情节、主观意愿、罚则规定等情况,及时落实违规责任,果断采取处罚措施,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在处理方式上,也要改变以往单纯以经济处罚为主,落实到行政、岗位任职资格和经济处罚并重。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管理信息部)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