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科性脑出血治疗中微创穿刺术应用的价值

2015-03-26岑伟培李仕卓罗维平郑仲贤詹传伟赵永耀

当代医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穿刺术死亡率血肿

岑伟培 李仕卓 罗维平 郑仲贤 詹传伟 赵永耀

外科性脑出血治疗中微创穿刺术应用的价值

岑伟培 李仕卓 罗维平 郑仲贤 詹传伟 赵永耀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术在治疗外科性脑出血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选取外科性脑出血患者43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穿刺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对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2例,有效6例,无效5例,死亡7例,治疗有效率为40%,死亡率为35%;对照组患者痊愈2例,有效5例,无效6例,死亡

10例,治疗有效率为30.4%,死亡率为43.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外科性脑出血可有效减少临床病死率,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微创穿刺术;脑出血;临床应用;价值

外伤性脑出血属于临床上的一种危急重症,通常由外部打击创伤、交通意外等原因引起,根据脑出血程度的不同对患者具有不同的危害,大量的脑出血病情发展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1-3]。随着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微创穿刺术在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并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外科性脑出血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微创穿刺术的应用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广东省恩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外科性脑出血患者43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0)。对照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在34~72岁,平均(48.2±3.5)岁;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36~77岁,平均(50.1±3.9)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4]。

1.3 纳入标准 (1)依据颅脑CT扫描诊断为外伤性脑出血患者。(2)发病后72h内到院接受治疗,出血量>50mL。(3)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或血液系统疾病,自发性脑出血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脑出血患者除外。(4)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内科治疗,积极预防感染,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5]。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微创穿刺术进行治疗,手术前通过颅脑CT检查结果选取穿刺点(通常选择血肿最大层面,注意避开大血管及主要功能区),确定穿刺点后进程术前消毒处理和局部麻醉,根据血肿形态选择穿刺点与穿刺方向,做到损伤最小,路径最短,彻底清除血肿。穿刺成功后,固定引流管于头皮上,尾端接带有三通阀,用5mL注射器接引流管尾端,轻轻回抽,分次缓慢抽吸血肿,一般为血肿总量的1/3,达到部分缓解颅内压力的目的暂时封闭引流管,接颅脑外引流器。术后复查颅脑CT,在引流管中注入尿激酶30000U/d保留2h,开放引流,2次/ d,反复几天复查CT,在残余量小于术前的20%时拔针[6]。

2组患者在结束治疗后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分,同时统计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死亡率以及临床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痊愈2例,有效6例,无效5例,死亡7例,治疗有效率为40%,死亡率为35%;对照组患者痊愈2例,有效5例,无效6例,死亡10例,治疗有效率为30.4%,死亡率为43.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BI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术后治疗有效及存活患者Barthel指数(BI)统计中对照组平均为(55.2±14.7)分,观察组平均为(58.4±16.6)分(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9例,尿路感染4例,消化道出血7例,心电图异常10例,脑疝7例;观察组中肺部感染6例,尿路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5例,心电图异常7例,脑疝5例;2组并发症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调查显示,脑出血在神经科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当脑部出现大出血时治疗难度显著增加,尤其是当出现中线移位和脑室受压移位变形时患者的病死率高达90%。对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及时快速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从而有效缓解颅内高压,避免脑组织因持续受压而引起其他一系列的神经损伤,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传统的保守治疗和常规内科治疗不能及时对血肿进行清除,未能达到预期的疗效[7-8]。同时,在实施传统开颅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创伤较大,易对脑组织造成损伤,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且具有较高致残率。相对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整个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小、时间短、出血量少,预后情况良好[9]。

本次研究中,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4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0.4%;在死亡率上比较,观察组死亡率为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5%,证实微创穿刺术的疗效更加显著。总之,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外科性脑出血可有效减少临床病死率,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1] 呼铁民,孙堞贤,王维兴,等.青年与中老年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1537.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8.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 陈思光,陆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12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46-47.

[5] 吴君仓,群森,张持,等.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研究及相关治疗进展[J].安徽医学,2009,30(4):490-492.

[6] 岳莉.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与护理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5:194-195.

[7] 周秀兰.颅内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8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23:76-77.

[8] 李萍.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

[9] 张鹏颖,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与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3,19(11):2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8.014

广东 529400 广东省恩平市人民医院 (岑伟培 李仕卓 罗维平 郑仲贤 詹传伟 赵永耀)

猜你喜欢

穿刺术死亡率血肿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