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火研究述评

2015-03-26梁俊仙,乔春霞,白晨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火活动文化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875 ( 2015) 03-0125-04

DOI:10. 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 03. 023

收稿日期: 2015-05-12

网络出版地址: http: / /www. cnki. net/kcms/doi/10. 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 03. 023. 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5-06-20 15:30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冀西北地区社火研究”( HB14SH042)。

作者简介:梁俊仙( 1975—),女,河北万全人,硕士,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耍社火”习俗。社火是广义庙会的一种,是一种以歌舞杂耍娱人娱神的活动 [1],其艺术精湛、民众参与广泛、传承久远,承载着乡民祭神祈福的信仰和愿望,是汉民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重大娱乐活动之一。学术界对社火的研究相对较晚,自2006年陕西省宝鸡社火、山西省潞城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后 [2],学者们对民间社火的关注才逐渐增多。近年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三秦社火》 [3]《关陇社火艺术研究》 [4]《中国陕西社火脸谱》 [5]《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等 [6]等。加强对社火的研究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农村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火的涵义和文化溯源

(一)关于社火的涵义

《辞海》中关于社火词条下的解释是:“旧时在节日中扮演的各种杂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民间在节日举行的传统集体游艺活动,如狮舞、龙灯等”。学者们对“社火”的涵义进行了总结,赵世瑜( 1999)认为,所谓“社”是中国古代一种基层聚落,也是上古以来的聚落或土地之神。“火”通“伙”,表示群体和众多之意。社火的本意就是焚祭品于社。以后渐失本意,以“火”为红火、热闹之意。明清以降,社火逐渐演变为春节期间,以村社为单位,动员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祈福迎新的文化活动,民俗活动 [1]。赵德利( 2012)认为:社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社火是“中国民间庆祝节日的一种传统游艺活动。凡是民众在年节庆典、庙会活动中自娱自乐、表演性强的民间歌舞技艺活动均可纳入其中”,“现今的舞蹈、杂技、杂耍、武术、鼓乐(如东北大秧歌、陕北腰鼓)等都属广义的社火”;狭义的社火“以关陇社火为准”,“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表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为一转社火”,是“以戏剧故事装扮表演为主,伴以锣鼓秧歌表演的游演活动” [4]。

(二)关于社火的文化溯源

( 1)社火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源自劳动人民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李智信( 2008)认为:社火应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和火神活动的遗俗。远古时期,人们在进行祭祀时,除了要进行祝词祷告和奉献牺牲外,还要举行敬神娱神的舞蹈活动。周代祭祀活动中的乐舞仪式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祭火活动是人类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中国民间现在仍保留大量祭火的遗俗,如藏族围绕火堆跳锅庄、云南彝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哈尼族普米族的火把节等。社火是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的舞蹈的延续。在后来的发展中,接纳、吸收了其它社祭活动和其它祭祀活动中的乐舞,并将一些杂耍、傩舞的内容融入其中,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样式 [7]。并认为,“西周初年的大和会应该是远古龠祭、和祭活动的一次大汇演,后来的社火应该是大和会的延续和拓展” [8]。王琼( 2012)认为:社火“与祭祀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呈现于宗教祭祀中的巫术直观与世界象征化,同样成为社火的文化内核,支配其运行” [9]。

( 2)社火起源于炎帝时代,并随着炎帝的农业文明传播而发扬光大。王岁孝( 2010)认为,“炎帝神农氏因为创始农业而开社祭之先,成为农神、火神被崇拜,并且开创了蜡祭与傩舞。西府社火就是灶神崇拜、火神崇拜” [10]。

( 3)社火的产生与传统的岁末傩仪活动有密切关系。傩仪是古代一种驱逐疫鬼的活动仪式,“装扮神像,扫荡街巷”。《秦中岁时记》载:“岁除日进傩,皆做傩公、傩母,五杂组傩,以驱疫。(唐李淖)在大傩之时,要用火炬来驱疫”。赵世瑜( 1999)认为,元霄节张灯本自佛教以光明逐黑暗的象征,发展到民间“走百病”“除虚耗”等祈福免灾的习俗,与驱傩逐疫的目的相通,故而可以合二为一;古代社祭传统中也有以巫术形式祈年免灾的活动,社祭的演出就逐渐发展为社火,与傩事活动也有类似之处。傩事活动是一种模拟性表演,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假面化装,而社火的表演者也要进行化装,这一点也是传统社火对早期傩事活动的传承演变 [1]。李继友( 1989)认为社火是周代摊舞的沿袭理由有四:一是二者目的相同——至避邪去瘟;二是有共同的角色——方相,其状狰狞;三是社火以前是戴假面具演出的,后来演变为画脸谱,源于古代的傩仪之魁头(兽脸) ;四是社火脸谱造型极注意鼻部图案的描绘,除了勾画色彩外,还要用——大红金以示风采,“拟为古代摊舞的——金黄四目” [11]。

( 4)“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社火从祭祀活动中逐渐脱胎向民间娱乐活动靠拢,并形成了一种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独特表演形式。《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灌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 [12]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有“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之句,并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社火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在宋代基本定型,并传承至今。

二、社火表演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文化特点

传统的社火表演一般在春节后、元宵节前后举行,一般为数十人至上百人化妆为古今男女老少平地游舞的形式,无固定标准与形式,在锣鼓声中狂欢乱舞,主要表演形式有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斗龙狮、彩旗队,锣鼓队等。但所谓的“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其社火民俗也各具特色。一些学者关注当地社火表演中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如陕西宝鸡地区流行黑社火、血社火、背社火、马社火等。黑社火与大部分社火不同,是在晚上耍演。区别于白天表演社火的最大特点是一边表演、一边歌唱。它类似戏剧 [4]。并且黑社火是宝鸡众多社火中唯一一个具有较严格组织程序和表演顺序的社火种类,并且在整个组织程序中,无论是参神请神沿门逐疫,还是结束时谢将都有固定程序 [13]。血社火是“将斧头、剪刀、铡刀等凶器化装时扎入扮演恶绅者的头部、面部及胸腔之中,鲜血淋淋,森煞恐怖。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是一种集杂技、戏剧等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艺术表演形式” [14]。背社火由精壮男子身扎木制芯子于肩部,将儿童装扮成戏剧人物绑于芯子,背社火的男子和表演儿童均身穿戏服面画脸谱,在锣鼓声中行走表演 [4]。马社火别称为“马故事”,曾经是关中西部及陇东地区浒最广泛的一种社火形式,扮演者骑着高大的骡马,车脸谱,着戏装,持刀、握矛、挽弓、携箭,锣鼓开道,穿街走巷列队表演 [4]。“背冰亮膘”是山西永济特有的社火表演内容,青壮年汉子们身着短裤,头裹红巾,肩背冰块,手敲锣鼓,效仿古代作战的队形进行表演。凛冽的寒风中,汉子们胸部、胳臂、腿上的肌肉裸露在外,结实的肌肉、强壮的体魄展示着勇气和力量 [15]。“挠阁”流传于山西代县雁门关内外,以峨口为中心。“挠”意为“抬起,举高”,阁有“仙阁,楼阁”和“闺阁女孩儿”两层含义,挠阁表演一般由60架左右挠阁组成,每组2人,由一壮汉背缚挠阁架子,约2. 2米,架上缚一个五岁孩童,列队表演,融表演、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于一体 [16]。河南省灵宝县古老的东西常村并以“骂”社火而远近闻名,每年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两村想耍社火的百姓组成骂阵(俗称后场子),敲着锣鼓,响着土炮,到对方村里,找一场地落脚,以锣鼓将群众吸引到场,开始叫骂对方村中的社火头子、人员子、村盖子等有威望者,用以激怒这些当权决策者出社火。骂人者反穿羊皮袄,化妆成花脸(意为我不是人了,被骂者请勿见怪)。叫骂者可采用快板书、顺口溜、独角戏等单人独骂方式,也可采用相声、问答等双人合骂形式。被骂者绝不允许对骂者当场还骂。违者则要受到全家人手剥一斗稻谷的惩罚。这样来来往往,一直骂到正月初十 [17]。

社火表演具有表演场面大,参演阵容广,社火类型丰富,风格独特,观演气氛热烈,群众参与广泛的特点。和谐的节庆狂欢为当代社火活动的主要文化特征 [18]。民国《万全县志》卷九“礼俗志·民俗·娱乐”条下记录:“社伙与秧歌,皆年节后民间娱乐之组织也。社伙……全班百余人,化装古今男女老少,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始终如一,毫无变更。更其舞也,全班乱舞,杂以锣鼓之声;其唱也,皆系片段,并无标准,完全为取乐而设,数日即止” [19]。

三、社火艺术研究

(一)社火脸谱研究

宝鸡社火通过脸谱来表现当地老百姓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宝鸡脸谱来源于古代的“假面”和“涂脸”,将自己民族图腾的主要特征画在脸上,或者制成面具戴在脸上。现在,他们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典故故事刻画在脸上进行社火表演,映射宝鸡的历史文化 [20]。马勺社火脸谱是李继友先生创造的,他把传统的社火脸谱画于马勺上。詹秦川( 2010)等学者对马勺谱的用色、纹样等进行了研究,认为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图形符号构成了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符号世界,其史诗般的记录形式与华美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独特的审美观念、民俗文化传统及早期的图腾信仰 [21]。

(二)社火舞蹈研究

传统的社火通常是“舞重于唱”,特别是流行于晋中晋南的社火,舞蹈元素丰富、戏剧性强、种类繁多,晋南的社火舞蹈具有传统美学的和谐对称的特点,有古代军阵乐舞的遗存,并保留了民间舞蹈中大量古代乐舞,包括先秦角抵、汉代百戏、隋唐乐舞及明清的民间乐舞,内容非常丰富,是进行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活样本 [22]。

(三)社火曲艺的研究

社火词曲大多具有曲调的多元性与独特性的特点,有汉族文化烙印以及变迁的痕迹,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具有“泛宗教化”特点,曲调富有多元性、交融性、复杂性。词曲有文化的历史性,内容广泛,品种繁多,情感率真,热情活泼 [23]。

四、社火的文化价值与功能

(一)文化价值

( 1)社火是在古老的中华民族大地上传承了数百年的古老的民间文化,它既是一种民间祈福纳瑞,驱逐疫魔的祭祀活动,更是春节期间汉族乡村社会中的大型民间文艺活动。社火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将农耕民众的生活、娱乐和心意信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情态。是原始人类的意象记忆与艺术表达的生活化再现和现代艺术化传承 [18]。

( 2)社火是中国西北地区人民的民间舞蹈活动形式,以歌舞为主,与武术、杂技、杂戏、焰火等融合在一起,表演的内容和曲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记载了当地的文化、民俗、历史、宗教、地理、节气、生态、民族等各个领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 3)社火对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是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社火在农村拥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是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与居民的文化、生活、心理等密切联系,作为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社火是农村文化建设重要的文化资源 [24]。

(二)文化功能

社火承载了娱神与娱人的双重功能,曹斌( 2011)把社火的功能功括为概括祭神祈福、娱乐喜庆、德行教化、文化交流、调控关系、艺术教育六个方面 [25]。张兵强( 2011)从人类学角度考察,认为村落社火活动的功能主要有社会组织和教育功能、社会关系的强化、村落内部关系的调适及民众情感的宣泄和小规模的狂欢 [26]。总的说来,作为春节期间最重要、古老的文艺活动,社火承载着老百姓敬天敬地、祭神祭祖、祛除灾疫、祈盼福佑的文化传统。社火表演阵容强大,形式多样,诙谐幽默,红火热闹,观赏性、娱乐性极高。社火的内容包含强烈的传统文化元素,代表了民众朴素的人生价值理念,劝恶扬善;习俗传承久远,民众广泛参与,从而使社火在乡村生活中具有凝聚社区的意义。“从社火的具体组织系统、组织过程,以及‘闹社火’、即把本社区的家家户户卷入其中的做法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1]。

五、社火的现状和保护研究

从现有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现代城市消费文化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地社火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民间社火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表演艺术水平整体下降,民俗文化意蕴正在淡化 [27],表演形式陈旧,内容缺乏创新,表演资金欠缺,观演人员日少等 [28]。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有保护策略和方法,呼吁加强对各地社火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学者们认为,对社火的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和谐共存”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增大资金投入,成立研究表演的专门机构,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新一代演出人才,各地建立系统的社火资料库等[28]。

六、当前社火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当前民间社火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研究成果少,根据中国知网( CNKI)检索结果,2006年—2013年,以“社火”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平均每年仅20篇左右。8年间硕士论文共22篇,博士论文3篇;第二是研究成果级别低。发表于核心期刊或民俗类权威学术期刊论文较少;第三是挖掘浅。研究成果缺少新意,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并且理论探讨较多,真正通过田野调查等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对当地社火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的基础性工作较少;第四是研究存在地域不平衡现象。社火在我国陕西、山西、河南、甘肃、青海、河北等北方省区都有分布,现有研究成果中,对陕西关中、甘肃东部、晋中、晋南、豫西等地社火研究相对较多。如豫西骂社火、宝鸡血社火、陕西陈仓县黑社火等,当地学者都给予较多关注。但一些地方的社火研究却相对薄弱。如河北省各地,北京周边地区有着悠久的社火习俗,丰富的社火资源和优秀社火品种,如河北蔚县社火“拜灯山”、河北万全社火“打棍”,传承悠久,观赏性极强,在国内也独一无二,但却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所以,社火研究可供开拓的空间和领域仍然很大,各地学者应该加大研究力度,投入精力,使社火这块“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社火活动文化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闹社火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