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

2015-03-24河南中医学院王晓燕

电子世界 2015年23期
关键词:数字校园联网校园

河南中医学院 王晓燕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校园经由电子校园、数字校园阶段,逐步迈向“智慧校园”。

1 “智慧校园”的起源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演化生成了“智慧校园”,其中的“智慧”两个字,来源于“智慧地球”的提出(IBM于2008年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新概念)。“智慧校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园形态,一方面体现在便捷的学习、生活、服务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是对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校园是大社会的一个小缩影,教育活动即是生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作为校园的主体,方便快捷的学习、工作、科研及生活环境是教与学的基础。

2 数字校园的不足与“智慧校园”的出现

在世纪初开始的十年,国内大部分高校围绕着数字校园的酝酿、规划、建设和应用展开教育信息化工作。数字校园建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数据整合与应用集成两个方面,其目标是实现学校信息资源整合、信息系统集成,构建基于统一标准的数字化平台,努力消除信息孤岛。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原先围绕实现系统间的数据整合、交换以及业务流程展开的系统和平台终因没有更为便捷的服务而得不到最终用户的青睐。疏略看来,已有的数字校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数字校园建设主要聚焦信息门户平台与部门管理系统的业务整合和数据集成,打通数据,消除信息孤岛。而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由于高校内部没有一个权威的、独立的管理数据的部门,由各个职能部门汇总而来的数据由于各个部门使用数据的着重点不同,因而差异较大,造成了数据整合、数据清洗的任务量很大,且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数据更新。若只使用其中一个管理数据较为权威的部门数据的话,数据的完整性又得不到保证。简单举例来说,若由教务处提供的学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学号、专业、学分等数据是齐全且权威的,但对学生管理者来说,连基本的学生来源地、家长姓名、家庭成员都找不到,满足不了管理者的需求。而如果将教务处和学生处的数据做整合的话,则数据清洗的任务量相当大,因为来源不同。因而不少高校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表面上是一键登录,实际上是建立了单点登录系统,查询不同的数据还是进入不同的平台,没有达到数字校园的真正目标。

(2)数字校园只是搭建一个集中管理的平台,并未从底层真正的进行设计,不能满足对师生的一站式服务,不能有效改变各相关部门对信息资源的断和封闭的局面。

(3)数字校园体现的是管理者思维,着重于如何管理人、财、物,而轻视了对广大用户的服务支撑,服务性能不高。也就是说,数字校园在建设思路上一味的考虑如何解决方便管理者的问题,而应该给予重视且最终大量的使用者来说恰恰被它忽视掉了,造成了使用者反馈口碑不好,推广度不高。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学校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更新理念,创造出数字校园发展的新阶段——“智慧校园”。“智慧校园” 可以说是数字校园的高级阶段,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简单来说,“智慧校园”主要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支持,集成校园内分布式信息系统资源,为全体师生提供全面、协同的智能化感知环境,为教学、科研、生活和管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的信息服务。

3 “智慧校园”的主要技术载体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信息化新技术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即时通信、物联网等技术被广泛研究并推广应用,为“智慧校园”的酝酿、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 物联网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就是一个广义存在的网络,只不过是在网络终端增加了信息感知与处理功能,从而将网络中的多个终端从一个个的计算机慢慢延伸到了手机、iPad、空调、水龙头、电灯等具体事物,但是其中联网的信息传递平台仍然是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且各个事物之间如何安全、高效、智能地在网络中进行信息传递仍是物联网的核心问题。

具体实现上,主要的感知技术包括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视频监控、全球定位等。而一些技术已经在智慧校园的教学科研、校园生活、节能安保等方面逐步投入应用,例如门禁管理、考勤管理、图书馆图书的识别与借还、水电自动计费、智能照明、节能空调等,但尚未得到一体化的部署。

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能够体现智慧校园的“智能化”特征。

3.2 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技术包括3G、4G、Wifi等移动接入技术,它改变了有线网络对网络接入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智慧校园的“开放化”特征。要达到“智慧校园”,最底层的网络接入技术必须兼备“规模、高速、融合、多样、扩展”5个特点,“规模”是指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和接入数量,“高速”是指移动互联的传输质量,“融合”是指移动网络与校内有线网络的相互贯通与认证一体化,“多样”是指移动平台必须适应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等多类型接入终端,“扩展”是指移动网络承载新业务的扩展能力以及与校外网络环境的适应性。这些技术的实施已不是问题,但能否像水电一样日常生活必备,关键在于资费高低和各运营商服务质量的好坏。

3.3 移动应用

“智慧校园”应从提高信息服务的简易性、便捷性着手,开发易上手的移动应用,并适应广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社交化的要求。近段时间,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起的校园移动应用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现阶段它的应用热点集中在消息获取、生活服务、应用查询等方面,但期待不远的将来逐步实现具有社交化、可运营的新型应用体系。

4 结束语

高校信息化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逐步演变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何准确把握“智慧校园”的内涵,充分考虑不断涌现的信息化技术,科学制定“智慧校园”的发展策略成为高校在大信息时代的重要课题。

[1]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数字校园联网校园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抢占物联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论数字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运行策略
校园App的设计与营销
基于Direct3D的三维虚拟校园交互式漫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