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改第一村”的新“土改”

2015-03-24

新农村 2014年17期
关键词:元宝纯收入全村

从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改,到“人尽其才、百花齐放”的新“土改”,地处东北“旮旯”的元宝村,闯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

近日,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的“暴风骤雨”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新型“地主”。54岁的郇金德指着墙上“土改阶级划分依据”笑着说:“按当时标准,我可是‘大地主。”

元宝村被称为“土改第一村”。68年前,正在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共产党人在元宝村掀起了一场土地改革风暴,作家周立波据此写成小说《暴风骤雨》。位于村部边的“暴风骤雨”纪念馆,用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铭刻下党带领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卓绝历史,也记录着元宝村从贫困“光腚屯”到和谐富裕亿元村的艰辛历程。

时光荏苒,“以地为根”的元宝村农民正探索土地承包权不变、经营权流转下的“集地致富、离地创业”新路子,一场新“土改”在元宝村激荡。

“我租了21户村民的耕地,租金水田每亩450元,旱田每亩300元,平常自己干,农忙时雇工10多人。”郇金德告诉记者,他现在承包耕地450亩,依靠机械化连片经营,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年纯收入27万元。

耕地向种粮大户、种田能手集中,这是元宝村新“土改”的核心。像郇金德一样,村民颜丙富近年来与28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共承包土地530亩,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

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说,全村610户,纯种粮的只有60户。这些愿意种地、又能种好地的庄稼把式,不仅种了全村耕地,还从外村承包11200亩地扩大经营。以机械化、科技化武装起来的新型家庭农场,取代一家一户零散经营方式,成为种粮主力军。

十分之一的农户种地,剩余的农民咋办?45岁的村民张玉香用她的生活方式给出了答案。

白天上班、晚上遛弯,张玉香和爱人都在村里的铅笔厂工作,两口人年收入八九万元。她说:“以前羡慕城里的‘双职工家庭,现在我们不出村也过上了这样的日子。”

村民姜春清不愿意种地,为此他曾在社会上“漂”了几年,当时连媳妇也娶不上。张宝金经过了解,得知他对养殖业有见解,当即帮他协调贷款养猪。经过12年的发展,姜春清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施猪粪的绿色葡萄采摘园,年收入10多万元。

以工带农,让每个农民找到适合的岗位,这是元宝村在新“土改”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法宝”。全村现已有各类企业38家,其中以铅笔、铅笔板为主导产业的各类企业28家,铅笔板产量占全国的60%,铅笔产量约占全国1/4,产品远销到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的元宝村是名副其实的亿元村,去年全村总资产6.7亿元,农民纯收入2.6万元。村里先后投资8200万元,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铅笔文化休闲广场和4.1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楼,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从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改,到“人尽其才、百花齐放”的新“土改”,地处东北“旮旯”的元宝村,闯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问起诀窍,张宝金说,党的政策是让农民致富,农民愿望是过好日子,两者完全合拍。元宝村的做法就是凡事相信党,把脚步始终踩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的道儿上;遇事靠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干事讲科学,想干事还要会干事,因地、因人制宜,把地力、人力和政策的活力等多种要素不断激发出来。

(新华社)

猜你喜欢

元宝纯收入全村
一条叫元宝的金鱼
B站UP 主停更,游戏成“全村”希望
烤元宝火
全村唯一收件人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办好一处书屋改变全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