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寿宴“孝”意浓——豫西南大众寿宴

2015-03-24许圣义许昌浩

烹调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寿宴祝寿面条

许圣义 许昌浩/文

与皇宫豪绅富贾官商相比,民间寿宴往往比较简朴,虽不算隆重,但也不失温馨,敬老情深,孝心可鉴。

河南省豫西南一带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之说。但是,按豫西南不知何时形成的祝寿习俗,祝寿多提前一年,也就是过去所说的虚岁,59岁做六十大寿,69岁做七十大寿。八十、九十、百岁都是如此。现代人祝寿,接受外来风俗习惯,有做88寿的,称之为“米”寿。有做 99寿者,谓之“白”寿,意为百仅缺一也。但旧时风俗,百岁老人往往自谦,不言百岁,而只言99。取“九十九,活不够”之意。

最简朴的当数民间“下里巴人”的寿宴。普通人家为老人煮几个鸡蛋、蒸一锅白面馍,也就算是做寿了。出嫁的闺女则要购置寿糕、寿桃回来孝敬老人。

有钱人家则要大排寿筵,广宴宾朋,为老人祝寿。客人亲友均要馈赠礼品,有送寿幛、寿匾者,但切忌送钟表,因送钟与送终谐音故也。贫穷人家不搞寿宴是可以的,但是不做寿是不行的,即使家徒四壁也不会忘记生日,即使再苦再穷,老人过生日那天也要千方百计给老人煮个鸡蛋吃,中午尽可能煮碗面条,以示老人“长寿”,略表祝贺。而且从59岁那年做过寿以后,按习俗往后就不能间断,年年都要做寿。平常小庆,整十岁大庆。

无论有钱人家还是贫寒人家,每当年满六旬的老人寿诞之日,早饭都要让老人吃煮鸡蛋。将鸡蛋煮熟后,用凉水冰过,老人拿在手里,双手对揉,俗称“滚运气”。据说吃了滚运气的蛋,老人可以除百病、去晦气、交好运。

豫西南庆寿,中午饭比较讲究,主食必以面条为主。庆寿食用的面条,一般要擀得很薄,因薄的含义为瘦,“瘦”与“寿”谐音,老人吃了取个吉祥长寿之意,故民间有“长寿面条高寿偏”的说法。“偏”也为“偏离”“拐弯”的意思,意为老人活到长寿的年龄再拐过一个弯儿,如活到八十拐弯儿,是八十多;活到九十拐弯儿,是九十多;一百拐弯儿是一百多,这是世人祝愿老人长寿的俗说。为老人庆寿的午餐被称为给老人“嚼灾”,大家把老人的灾祸都嚼走了,剩下的只有平安幸福了。豫西南一带直到今天,参加寿宴时吃东西都叫做替老人“嚼灾”,主食多用面条,俗称“长寿面”。面条下锅时,不要扯断,谓之长寿面。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谓之“添寿”。豫西南民间有“短寿饺子长寿面,吃了疙瘩活一万”之说,所以有些地方早上要让老寿星吃油馍喝疙瘩汤,中午要吃长寿面,但决不让老人吃包子和饺子。

按豫西南旧俗,为老人祝寿,亲戚朋友要送寿面(一般多为挂面)、寿蛋(鸡蛋)、寿糖(红糖)等礼品,而出嫁的姑娘则要给老人送寿糕、寿桃。相传豫西南人孙膑18岁时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云梦山(今河南淇县)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12年没有回过一次家。农历五月初五那天是其母亲的80岁大寿,孙膑请假回家为母祝寿,见到母亲憔悴的面容,赶忙从怀中捧出师傅送的桃子献给母亲。孙膑母亲吃了桃后,变得健康年轻了。于是,其他人纷纷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送上寿桃,表示衷心祝福,此俗沿袭至今。

有些人做寿不从60岁开始,而从66岁开始。这一天,凡有女儿者,必购猪肉六斤六两,或买六元六角钱的肉,为父母祝寿。还要蒸核桃般大小的小馒头66个,请寿者食之,别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俗话说,“吃了闺女买的肉,活到百岁庆大寿”。或者说:“六十六,吃块肉”,都是指的这段缘由。因此,至今在豫西南民间仍有“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的说法。女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母亲66岁生日时,出嫁闺女都要给母亲送去一块猪肉,以此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73、84岁寿辰时子女要送鲤鱼。据说孔子死于73岁,孟子死于84岁,老人们把这两个年龄称作忌年。父母忌年生日时,做儿女的都要买条活鲤鱼给父母吃。民间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鲤鱼善“蹿”,这一蹿老人就算过了难关,太平无事了。为老人祝寿时做“面鱼”,也有这个含义。有些地方每当父母到了这两个“忌年”时,女儿都要在立春日的早晨,待天色还未亮时,将亲手煮的两个鸡蛋拿到打麦场上,滚几圈后,回家让老人躲在门后吃掉,据说这样老人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了。

笔者出生在豫西南农村,过去寿宴比较简单实用,主要是家人亲戚团聚会餐,同祝老人幸福长寿,主要是讨老人高兴就行。近些年寿宴兴盛,寿宴也变得繁琐甚至奢侈起来。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地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吃寿酒时,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宴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富有人家还于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不化妆、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乐伴奏。大多唱喜庆戏文,如《打金枝》《五女拜寿》等。

因为祝寿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禁忌说不吉利的话,豫西南民间也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忌讳:

豫西南民间忌说45岁。相传北宋年间,包拯下陈州(今淮阳县)放粮那一年,包拯45岁,中途遇险。他经受很多波折,最后乔装改扮方逃出险境,幸免于难,故忌言45岁,而改称44或46岁以避之。

豫西南民间忌说73岁和84岁。“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人们都认为这两个岁数是老人的“损头”。故老人多以此二数为忌。活过了73岁,就算闯过了一关,可以活到84岁了。到了84岁又是一个关口。因此亦以减一或增一而避言之。过此二关,便有了长寿百岁的希望。这种说法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流传。今天想来多少有点可笑,只不过民间约定俗成而已。人死生有常,固不在此也。

猜你喜欢

寿宴祝寿面条
冬天里的干菜面条
群仙祝寿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特殊的“寿宴”
晒面条
外婆的祝寿野餐会
擀面条
“凑数式”反腐也是一种腐败
寿宴上的离奇窃案
千万不要给我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