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3-22孙晓晖

陕西中医 2015年5期
关键词:白鲜皮风团荨麻疹

孙晓晖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宝鸡 721001)

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孙晓晖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宝鸡 72100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中药治疗组58例和西药对照组58例,中药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按不同的分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方进行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氯雷他定片。服药4周后判效,停药3月后随访。 结果:中药组治愈 31 例,好转11 例,未愈9 例,无效7 例;西药组痊愈治愈34 例,好转5 例,未愈6例,无效3例。中药组复发率为20.69%,西药组复发率为24.14%。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进行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使慢性荨麻疹的治愈率得到有效提高,复发率低。

荨麻疹是由皮肤黏膜通透性增加及小血管扩张而导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临床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扁平丘疹,其时起时消,同时可伴有咽喉堵塞、腹痛、腹泻等症状。中医学称为“瘾疹”、“风疹”。其发病机理为在变态或非变态反应的刺激因素(如冷、热、阳光、潮湿、感染、药物、食物等)作用下,嗜碱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血管活性递质,从而引起荨麻疹。荨麻疹患者的肥大细胞比非荨麻疹者对各种刺激更敏感。一些原本不会引起肥大细胞活化的外界刺激.如物理因素、食物中的组胺释放因子、激素、神经介质、药物等,均可以激活肥大细胞,使荨麻疹患者发生风团样损害[2]。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外因风邪侵袭,内因禀赋不耐;素体气血虚弱,风、湿、热、痰、瘀等邪易内生,风邪外袭郁表而发[3]。有因复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导致营卫不和,内之湿热不得疏泄,湿郁肌肤腠理之间,从而引发疹块。亦有因饮食失调,脾虚失运,肌肤有湿气血虚弱,营血不足,血虚生风,气虚不能固表,营卫不和而发病。本病易反复发作,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上将病程超过 6周以上的称之为“慢性荨麻疹”[4],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由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多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本文应用中医理论辩证施治的方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116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12年7月~2014年5月期间的门诊病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69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6年,平均16个月。

诊断标准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其颜色为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迅速消退,同时有剧烈瘙痒,且消退后无痕迹,皮疹反复发作的时间超过2个月。

排除、剔除标准治疗前1个月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2周内服用过抗组胺药物;有严重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司机及高空作业者;食物、药物导致过敏;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 未按疗程服药者及未按时复诊者剔除。

治疗方法 中药组:风寒型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瘙痒,并很快出现疹块,全身出现粉白色风团样的扁平丘疹,遇风遇冷可加剧,遇热可减轻。患者舌淡苔薄白或微腻,脉迟缓[5]。处方:桂枝12g,麻黄、杏仁、甘草、荆芥、防风、蝉蜕各10g,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各30g。

风热型表现为发病急骤, 暴露部位或全身出现风团样扁平丘疹,疹块颜色红,剧烈瘙痒,遇热会加剧,遇冷可减轻。可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状[6]。治宜辛凉透表,疏风散热。处方:龙葵、黄芩、生地、地肤子、浮萍草各30g,防风、荆芥、秦艽、银柴胡、白鲜皮、陈皮、甘草各20g,苦参、牛蒡子各15g;若口渴甚者,可加玄参、天花粉各30g;大便秘结者:可加生大黄15g(后下)、枳实20g;风团色鲜红灼热者加牡丹皮30g、地骨皮、紫草各20g。

血热型表现为皮肤瘙痒,并无疹疥,搔之逐手而起,风团色红,触之灼热,伴烦躁,目眩胸闷,胁下不适,乳房胀痛,口苦舌红。处方:生地30g,当归、荆芥、苦参、白蒺藜、白鲜皮、地肤子、知母各9g,生石膏30g,蝉蜕、生甘草各6g。

血瘀型表现为风团色暗,病程日久为特征,好发于腰围、表带等挤压部位,舌暗或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祛风。处方:当归尾、白蒺藜、赤芍、桃仁、红花、荆芥各9 g,白鲜皮、地肤子各15g,蝉蜕、甘草各6 g。

脾胃湿热型表现为皮疹色红,此起彼伏,兼见腹痛不适,大便或秘或溏,小便色黄,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通腑泻热。处方:连翘、茵陈、茯苓、白鲜皮、地肤子各15g,荆芥、防风、大黄、栀子、苍术、石膏、甘草、黄芩各10g。大便溏泄者,去大黄,加薏米、山药各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各10g。

气血两虚型表现:风团反复发作,劳累或夜间可加重,患者虚胖四肢乏力或形瘦体弱,唇甲无华[6-7]。治宜补气养血。处方:生黄芪30g,茯苓皮、白鲜皮、地肤子、生地各15g,党参、白术、赤白芍、当归、川芎、生甘草各10g。影响睡眠者,加夜交藤20g,五味子15g,远志、酸枣仁各10g。1d1剂,每次200 mL,1d2次,水煎服。西药组给予氯雷他定片(批号131031510),每次10 mg,1d1次, 口服。两组治疗期间均禁止使用激素类药物,忌食牛羊肉、辛辣等腥荤食物。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标准。

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为治愈。风团消退达30% 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为好转。风团消退低于30%,或瘙痒无明显改善为未愈。治疗后无变化为无效。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比较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中药组总体有效率72.41%,西药组总体有效率67.24%,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总有效率经χ2检验比较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见表1。

两组3月后复发率比较停药3月后随访,中药组有12例复发,复发率为20.69%;西药组有14例复发,复发率为24.14%。中药组慢性荨麻疹的复发情况明显好于西药组的复发情况,见表2。

表1 各组疗效对比

表2 各组复发率对比

安全性评价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荨麻疹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临床上治疗较为复杂,且易反复发作。而其中慢性荨麻疹的致病原因更不易查找,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且其具有停药后易复发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根治困难较大[8-9]。目前临床常用疗法为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学认为慢性荨麻疹与患者禀赋不足、风、湿、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病机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诸邪侵犯皮肤有关。

有研究[10]研究认为,风邪是本病主要外因,慢性荨麻疹发病突然,时起时消,因此治疗当以祛风为主,用防风、荆芥、蝉蜕等祛风解表,佐鲜皮、地肤子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并辨证分为风寒、风热、血热、血瘀、脾胃湿热与气血亏虚型。风寒型,好发于寒冷季节,若患者不慎乘凉饮冷,营卫失调则会导致,故加入麻黄、桂枝等药以辛温透表、发散风寒;风热型多因感受风热之邪入里化热所致,故加入牛蒡子、黄芩、苦参、生地等以疏风清热;血热型,因禀赋不耐,血热内蕴,热盛生风所致,故加入知母、石膏、生地等以清热凉血,加入生地以活血调经;血瘀型,多因气血运行迟滞,日久郁结成瘀,瘀阻经隧,营卫之气失宣所致,故加入红花、桃仁、赤芍等以活血散瘀;脾胃湿热型,因食鱼虾荤腥发物,导致中焦胃肠湿热蕴结,熏蒸肌肤所致,故加入大黄、连翘、茵陈、栀子等以清热燥湿通泄;气血两虚型,多因气血不足,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所致,故加入黄芪、党参、当归等补气养血,扶正固本。

祖国传统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进行诊治,确立治则治法,并因人确立方剂,标本兼治,具有不良反应少、依赖性低、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优势。

[1]王明香,马望琪.温补肾阳法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30例[J].陕西中医,2013,34(6):723-724.

[2]张志龙,张理涛.荨麻疹皮疹辨证与中医四诊辨证关系临床研究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5):336-338.

[3] 庞国勋.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进展[J]. 河北中医, 2010, 32( 4): 619-620.

[4]童辉, 杨斌, 晏洪波, 等.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 2013, 33(10): 1809-1811.

[5]王秀杰. 荨麻疹中医治疗初探[J]. 中外医疗, 2011, 30 ( 25 ): 93.

[6]穆迎涛, 唐定书, 薛晓东. 唐定书主任医师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经验[J]. 甘肃中医, 2010, 23 ( 5 ): 51.

[7]董灵玉, 李忻红. 特发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施治[J]. 光明中医, 2013,(1): 27-29.

[8]范华云,陈伟炳,谢文卫,等.全虫方联合沙利度胺及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结节性痒疹30例[J].陕西中医,2013,34(11):1504-1505.

[9]范晓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120例[J].吉林医学, 2012, 33(27): 5922.

[10]陶以成,迟慧彦,田凤艳,等.黄尧洲运用加味龙牡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J].河北中医,2013,35(2):171-172.

(收稿2014-12-19;修回2015-01-11)

荨麻疹/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R758.24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5.020

猜你喜欢

白鲜皮风团荨麻疹
“二白膏”防皲裂
白鲜皮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讨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白鲜皮及其活性成分抗炎止痒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