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构建问题宏论

2015-03-22江桂珍林永柏

关键词:研究型科研成果质量标准

江桂珍,林永柏

(1.东北师范大学 学术期刊社,吉林 长春130117;2.北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132013)

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立足之本,是区分教学型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显著特征。有学者认为,研究型大学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拥有相当规模的学科点和学位授权点、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科研经费、拥有相当数量的学术成果、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1]。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在研究型大学办学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构建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质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质量的内涵和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与评价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不可能设定一个永恒不变的质量标准。”[2]本文意在从学理上分析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共性特征,而这必须以遵循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与原则为前提。

一、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

科研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即科研质量标准在构建过程中所遵循的及构建之后所能反映的成为一定文化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的价值观,它具有一定的唤起、指引、评价、调节的作用。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价值取向的研究倾向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与价值取向;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笔者根据研究型大学的具体特点,将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概括为本体性、内适性与外适性。

(一)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本体性取向

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目的”和“标准”是评价的基点,“标准”指“价值的标准”,由“标准”产生具体的价值形态,进而产生评价的标准[3]。标准的重要意义在于为评价提供一定的价值尺度,能够成为评判事物的有力支撑。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载体,这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系统的显著特征。构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量人的发展与价值向度,“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评价标准的核心价值准则”[4]。

研究型大学以科学研究为发展立足点,肩负着科研创新与学术发展的重要使命。但是,与其他大学一样,研究型大学具备大学的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从广义上讲,不只包含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依然需要成长与发展,两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的主体。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质量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决定的,其标准的构建应充分考量教师的科研能力及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制度环境等要素的价值向度。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本体性取向的实质,是对教师科研水平与教师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体现,注重促进教师主体地位的实现与职业发展。

(二)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内适性取向

“所谓内适,指的是教育系统内部自己界定的自我完善的程度要求。”[5]研究型大学以科研创新带动内部各要素的有效协同与联动发展为战略选择,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看,它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利因素。首先,研究型大学是科学人才的聚集地,是信息汇集与交流中心,是多种学科并存发展的基地。其次,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来说,两种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6]。

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质量标准的内适性取向关注其科研能力能够为大学的内部发展与完善发挥多大的作用与功效,它体现的是研究型大学学术价值的内部影响力,注重科研在研究型大学中彰显的重要价值,包括对于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等内部发展的影响。从大学职能的角度,内适性取向体现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能力对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力;从大学制度的角度,内适性取向体现了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对大学制度建设与各要素协同发展的重要价值。

(三)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外适性取向

外适性是指大学对于国家与社会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它强调的是满足外部需求的程度。社会服务是大学的职能之一,是大学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理解一般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而除了促进自身的学术水平提升之外,为社会提供所需的科研成果服务,培养适合社会所需的研究型人才,也是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体现的主要方面。

外适性取向的实质带有功利性的特点,区别于促进自身发展的学术价值取向,其主要倾向于满足外部需求的社会价值取向。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构建要充分考量其科学研究对社会的服务能力,能够检验是否满足社会对于科研成果的需求,是否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职能与社会服务有效地联系。研究型大学科研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科研的实用性、创新性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反映了研究型大学对于科研能力的注重,而其外适应的价值取向也是标准构建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构建的原则

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构建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型大学,其科研质量标准构建的原则在某些方面可以沿袭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原则,但也必然存在独特性与差异性。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普遍性原则是个广义的范畴,可以理解为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将与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有关的影响因素全部纳入标准的构建框架中,尽可能促使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的标准具有全面性与多元化的特征,以便更加科学、客观地对其科研质量现状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升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质量水平。

遵循普遍性原则可以提升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构建的全面性与多元化,但不能忽略标准构建的主次层次关系,要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所谓的特殊性即在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构建中突出科研这一问题中心,在注重标准构建多元化与全面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科研本身的质量与水平,而不是科研对其他要素的积极影响程度等维度,把构建标准的诸多指标等同看待是不可取的。高水平的科研实力是研究型大学的标志,制定科研质量标准还需落脚在科研发展的内在范畴内,分清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主次类别与层次。

(二)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研究型大学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兴大学形态,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性,符合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需求。目前,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基本都属于研究型大学,逐步成为世界大学发展的主导潮流,具有长期的稳定性。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质量反映了其学术创造力、学术影响力、学术领导力等要素的整体水平,基于学术研究缓慢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在短时期内,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质量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为保障学术水平的稳步提升,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也必须具备稳定性,符合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特征,如果标准朝令夕改,必然会导致实际工作的混乱,阻碍科学研究的发展。

在一定的周期内,科研质量标准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研究型大学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促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研的内部结构与构成要素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其科研质量标准也不是一直恒定的。“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就明确指出:‘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学术质量标准已经不适应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必须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7]因此,构建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的标准必须将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既要保持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研究型大学的具体特点,探寻科研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保证标准制定的客观性。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统一性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标准指向对象的统一性,即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大学在同一时段内实行的标准必须是统一的,换言之,研究型大学必须坚持统一的科研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的评价指标与考察维度,如果丧失统一的标准,必然会导致科研质量管理的混乱。其次,统一性原则也要求微观层次的组织系统严格地遵循宏观领域的总体标准,不能逾越总体的基本要求,即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构建要基于高等教育科研质量的基本准则。

研究型大学注重科研创新,也要求科研质量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要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多样性原则要求构建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要从多个维度考量,完全统一的标准过于死板,不利于兼顾个体的具体特点。另外,多样性原则要求制定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时,对于指标的处理方式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即做到定性与定量的相互补充。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是构建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既可以保证标准的客观性,同时也能够防止标准的固化。

三、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构建的维度分析

“研究大学的最重要特点,不言而喻在于其研究机能占主导地位。”[8]研究型大学与其他类别大学的区别在于其以科学研究为发展重心,研究生教育所占资源与份额的比重较大,对教师的研究能力与研究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科研成果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更为广泛与深刻等。这也是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的重要体现,成为其标准构建的主要维度。

(一)科研创造维度

创造性是研究型大学科研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科研质量的首要标准。以创造性直接作为评判的标准却很难具备操作性与可控性,难以界定它的范畴,更不易被量化分析,但是创造性确实对于科研质量的提升与作为衡量科研质量水平的主要维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纯学术角度讲,科学研究具有创造性可以直接通过科研成果水平来体现,而科研成果水平维度的确立既要采用定量的方式考量科研成果的数量,更要通过定性的方式衡量科研成果的质量;既要关注科研成果的学术性,也要衡量科研成果的应用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在于探究真理、追求卓越,努力坚持学术的创造性,而除了直观的科研成果维度之外,科研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灵活的思维方式、弹性的科研管理手段、学术的自由探索等都是创造性的重要体现,这也隐含着一定学术自由对于创造性发挥的重要价值。

(二)科研人员维度

科研人员是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的主体,关系着科研质量水平与科研能力的高低,对促进研究型大学科研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型大学的场域内,科研人员泛指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教师,也包括占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其科研能力直接影响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质量,同时也可作为衡量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的标准。以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构建的标准就涉及对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确立,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研究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关系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几大指标:教师的学术成果情况、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教师的科研合作意识、教师的学术影响力等。教师的学术成果是根本,学术道德水平是保障,科研合作意识是关键,学术影响力是重要因素,以教师为群体,把其科研能力作为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的标准是合乎理性的。研究型大学具有高质量的生源与优质的研究生教育,其研究生与留学生都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促使作为大学主体的学生也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并且相对于其他类别大学学生占有较高的比重,其科研成果也属于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其科研能力也应作为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的标准之一。

(三)科研成本维度

投入与产出之比中间必然要计算成本因素,成本的费用来源方式与渠道便成了关键环节。科研成本是研究型大学必须注重的环节,成本核算将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物质指向作用。换言之,科研成本从物质保障角度能够对科研质量产生影响,这也是成为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主要缘由。离开政府的扶持与社会的捐赠,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便无法开展,因为支撑科研活动的实验设施、图书器材、报酬开销等花费都算入科研成本中,这些要素都是关系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的重要维度。由此可见,科研成本是科研质量的保障,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本的高低可以间接反映其科研质量水平,但在标准的构建过程中,不能忽视科研成本的利用问题。

(四)科研效率维度

科研效率的核心问题是对科研资源的投入能否达到目标的程度考量,这也是关乎科研质量的重要指标。效率是质量的前提,质量是效率的保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的构建必须考虑科研的效率问题,要将其分类成具有操作性的维度,如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科研成本的利用效率等。随着研究型大学面对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运转周期的加快,必须提高科研的整体效率,充分利用科研资源,达成科研目标。事实上,过度注重效率容易引发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的功利性倾向,导致科学研究成为实现功利化目标的手段,引发效率动机问题。构建质量标准必须充分考量效率的正负效应,既要考量科研本身的效率,也要兼顾追求效率的手段、方式与动机。

(五)科研影响维度

研究型大学具有广泛的科研影响力,是促进自身建设与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强劲动力。与其他类别大学不同,科研影响力是构建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标准不能忽略的维度,不仅因为研究型大学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能够影响与带动各要素的发展,同时也源于科研与教学、社会服务紧密的关系。其一,研究型大学科研标准构建的维度要考虑科研对于大学内部要素的影响,包括以科研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善,促进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加快现代大学理念的更新等。其二,研究型大学科研标准构建的维度要考虑科研对于社会的影响,包括科研成果的应用性与转化率,这是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关键,也是衡量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是,考量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这一维度时要具有差异性,要将不同类别的研究型大学加以区分,有些专业的科研成果只是为了纯学术性的发展,而非具有应用性。

[1] 张卓.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和评价体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4.

[2] 樊增广,史万兵.高校教育质量的内涵演变及监控原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35-39.

[3]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82.

[4] 康宏.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86.

[5] 周泉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结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3):8-10.

[6] 陈子辰.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7.

[7] 林永柏.试论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10(5):25-29.

[8] [日]庆伊富长,等.大学评价——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王桂,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93.

猜你喜欢

研究型科研成果质量标准
科研成果转化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做“研究型”语文教师,从教育笔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