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木兰辞》到迪士尼动画看文学作品的改编

2015-03-22温婷婷张恩普

关键词:动画影片花木兰木兰

温婷婷,张恩普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从《木兰辞》到迪士尼动画看文学作品的改编

温婷婷,张恩普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木兰故事在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播中被不断的充盈扩展,尤其是经过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改编,添加上“相亲”、“爱情”及“护君”等情节,演绎了一个与中国原本简单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不尽相同,但却被全球受众所接受并喜爱的故事。迪士尼动画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利用中国色彩和中国味的同时,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误读的情况。迪士尼改编中的美国元素,既有中国观众较为喜欢的,也有较为排斥的;较为喜欢的有柔美的画面、搞笑的配角、平民化的倾向、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等,而较为排斥的有过于商业化、对中国文化的肆意篡改等。

木兰辞;迪士尼动画;文学影视改编

《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在我国诗歌史上并称为“乐府双壁”。《木兰辞》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国内学界认为“忠”、“孝”是其主要表达思想。

一、木兰故事发展演变

由来已久的木兰故事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演绎,故事情节和关系人物不断地增加和扩张,历经了民歌、诗词、小说、戏曲、戏剧以及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与再创造,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系谱。笔者拟以北朝民歌《木兰辞》为木兰故事的源头,以明代徐渭杂剧作品集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京剧以及根据京剧改编的常香玉豫剧《花木兰》,卜万苍的电影《木兰从军》,汤亭亭小说《女勇士》和1998年美国迪士尼动画影片《花木兰》为木兰故事演进的主要脉络,来论述木兰故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新增与变化。

《木兰辞》中体现最突出的是传统的“忠孝”思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动机始于孝道,面对可汗大点兵的命令虽叹息连连,但并没有抱怨,亦没有逃避或置之不理,为避免年迈的父亲再遭受军旅之苦,不顾冒名顶替之罪,甘冒战场生死之危险,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度关山,战沙场,木兰如同男子般骁勇善战、英勇无敌,一心誓死捍卫国土,是谓对国家尽忠。而在凯旋班师回朝后,木兰面对高官厚禄,从容地选择放弃,一心只想回故乡恢复女儿妆,继续侍奉双亲,以尽儿女孝道。诗中描绘的木兰可谓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不仅没有显现其女性的个人才能,还极力掩饰其女性身份。如若当时不是处于内忧外患情况下,木兰根本不会萌生参军的意念,女扮男装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旦任务完成,木兰便迫不及待地恢复其女性身份来融入原本的生活之中。

明代万历年间徐渭杂剧作品集《四声猿传奇》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整部杂剧短小精悍,分为两出,重点刻画木兰换装与其重回女儿身的过程。戏剧中君主、将领公正严明,敌人则不堪一击,注重木兰的女性情怀。戏剧通过对木兰幸福完满人生的展现来寄托作者和观众的美好追求,使观众与戏剧产生或深或浅的共鸣。此剧在当时对抗外侮的现实背景下,通过渲染人民生活的美好,来坚定一致对外的共同信念,因此对木兰爱情生活的添加以及对其女性身份的关怀,并不涉及自由、平等和女性解放思想,只为营造一种人民大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以此来慰藉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

1939年,由卜万苍导演、欧阳予倩编剧,陈云裳饰演花木兰,华成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木兰从军》在孤岛时期的上海连映85天,红极一时。影片创作于“五四运动”高涨的时期,受到当时提倡婚姻爱情自主的影响,影片一改木兰自《雌木兰替父从军》以来便有许配对象的情节,大胆加入参军过程中木兰自主萌发爱情的故事情节,不仅关联时局大事,还关照个人幸福,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常香玉在全国上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背景下唱响了豫剧《花木兰》。她通过在全国各地和朝鲜前线义演《花木兰》来激励战士士气并以此来筹款捐战。剧中基本保留了木兰故事的核心要素,故事内容更加精简,省去木兰情感纠葛的剧情,特意增加了思想动员的剧情,共11场。其中“机房”和“别家”这两场叙述了木兰是如何自我请缨、说服家人并安顿后院的情节。而“征途”一场则生动演绎了个人走出家庭后该如何面对思想领域层面上的斗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经典唱段即出自此场戏。值得注意的是,虽对歧视女性做出了反驳,但并没有指向女权主义运动,这一设置只是为中国当时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倡导全民应不分男女共同捍卫新中国。木兰从军故事有鼓舞士气的天然质素,常香玉的舞台表现和爱国之心无可挑剔,再加上时代的需求、媒体的宣传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使豫剧《花木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对《木兰诗》的第一次跨文化改写。1976年,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问世,这是花木兰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书中讲述了“我”假想自己变成了木兰,并立志要为深受种族歧视的华人同胞“报仇”。改写后的木兰更像是一个西方故事中的女剑客,有着强烈的个人复仇意识,行为无羁、追求平等、渴望成就,体现了对西方女权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某种认同。汤亭亭通过花木兰这一历史人物来抒发自己对华人移民生活的不满,并借以表达不甘平庸、奋起反抗的愿望。她塑造的花木兰热衷个人主义,期望获得女性的独立、自由与平等,成为美国华人女性的理想寄托。

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成功地将木兰从军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故事,改编成了迪士尼动画影片《Mulan》。美国版的花木兰充满个性、自强自尊,夹带着现代女权主义者的风采,故事中巧妙地传达着个人主义的气息,将自由解放思想融入古典的东方故事中,迎合了全球观众的审美口味,这种兼容并蓄使木兰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并富有新时代的内涵。

木兰故事通过代代传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经典的叙事符号,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它自如地呈现出了不同审美形态。

二、改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迪士尼创作者们为了保留木兰从军故事的东方韵味,还原中国古代文学的风貌和轨迹,在影片制作上大量运用了能够体现中国意味的元素。何谓中国元素?可以说,只要是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了的并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且体现国家尊严及民族利益的符号、形象,抑或是风俗习惯,都被认为是中国元素[1]。值得注意的是,动画影片《花木兰》所展现的中国文化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影片引入的中国元素再输出时很多元素已经不能称之为中国元素了,很多中国元素已被转换为宣扬美国价值的元素了。这种跨文化的转换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的。本文选取影片中颇具探讨价值的中国元素,如中国画、万里长城、中国功夫、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中国美女形象,及祖先崇拜等,来探讨动画影片制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水墨动画是中国独创的一种动画形式,它以墨为主原料,通过水和墨的不同比例变化使得墨产生或浓或淡的变化。这种或浓或淡的变化可以营造出种种虚实的变化,从而能够生动地将描绘对象展现出来。迪士尼的动画师对中国画做了大量研究,在动画影片《花木兰》的整体风格上借鉴了中国画的技法,工笔与水墨结合,讲求虚实变幻,使影片画面如中国山水画般柔美,许多场景的背景就像一幅幅中国泼墨山水画,营造出一种淡雅写意的意境,使得影片富有浓浓的东方色彩。迪士尼动画影片《花木兰》的开头水墨画处理晶莹剔透,可圈可点,让人惊叹不已。迪士尼动画创作者还增加了电影思维,在摄像机镜头的变化上下足了功夫,将水墨画的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开了水墨动画不易和三维写实动画相融的矛盾,达到了写实与写意的协调平衡。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宽四至五米、高六至七米。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迪士尼的创作者来中国大陆考察期间,曾特意去了嘉峪关感受中国的古老长城,动画影片开头便出现了这一象征中国的标志性建筑——长城。从极富中国韵味的笔墨轮廓勾勒到动画长城的显现,述说着看到了长城就来到了中国的感知。士兵的巡逻、匈奴的来犯、烽火台的点燃到宫中将领汇报军情紧急,简单的故事情节便巧妙地勾勒出了长城在我国古代的军事作用。宰相的一句“长城是不可逾越的”,巧妙地体现了长城在中国古代人心中的地位。

中国功夫又称中国武术,是一种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为主要运动形式。中国功夫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中国文化之瑰宝。迪士尼当然也不能放过渲染这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中国元素,影片中士兵在习武操练时展现的就是中国功夫。影片还提议邀请国际功夫电影巨星成龙为影片中的动画人物李翔做配音,不仅是考虑到成龙在华人世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也是力图刻画一个勇敢、刚强的将领形象。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族的象征和皇室的标志。龙不仅得到了炎黄子孙的尊敬,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有尊贵、高高在上和不同凡响之意,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中国有成语“望子成龙”,就是期望自己的子孙能够成为达官显贵,出人头地。迪士尼创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中大量运用了龙元素,比如影片开头片名下的龙形图案,带有龙形图案的旗帜、锣、佩玉、屏风,龙形香龛、文身,带有龙头的炮弹等等。但悉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的龙大抵都为红色,而红龙是凯尔特民族的标志。凯尔特人是欧洲最古老的居民之一,有近4 000年的历史,曾遍布整个中、西欧,今天他们的后裔主要分布于英格兰岛西南部的威尔士地区和北部爱尔兰地区的一部分,威尔士的国旗上就印有红龙图案,故又称红龙旗[2]。欧洲现在常见的关于“Dragon”的形象就是来源于“凯尔特红龙”。中西方对于龙的不同解读使得迪士尼在运用中国元素时候发生了偏颇,他们所创作的龙是对中国元素的再次编码。影片加入了一个插科打诨的角色——木须龙,这个角色在设计时虽然也征求了台湾著名动画家的意见,但主要还是由美国动画师负责绘制完成的。这一设计可以说是对中国元素的西化,木须龙的最终造型为红色、蛇的身体、鹰的爪子、牛的耳朵、骆驼的脸。经由迪士尼设计的木须龙完全没了威严神圣的感觉,反而成为一个诙谐、逗趣搞笑的小动物。而影片中真正有能力的、最强壮的巨石神龙却没了灵力,还被木须龙无意间轻而易举地就给毁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守护神龙不能胜任了,而带有西方色彩的木须龙担起了重任,这样的认知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祖先崇拜的国家,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早已演化成为一种日常遵守的行为准则,对已故的先人要像他们活着时一样尊敬,逢年过节需供奉、祭祀。由崇拜祖先而讲求尊敬,导致了对于孝道的重视,因此孝道可以说是中国崇拜祖先的实质。敬重先灵是世界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迪士尼影片中试图把握中国崇拜祖先这一元素:影片开头木兰的父亲就在给花家的列祖列宗上香,求花家的祖先能够保佑木兰相亲成功;木兰之母在焦急地等待木兰来相亲时,也说该求祖先保佑;影片中连木兰自己也高唱,“老祖先保佑我,千万不要让我出差错”,等等,这种遇到事情就想到“祖先保佑”的设置,让人总觉得跟外国人遇到麻烦就“愿上帝保佑”大为相似,并不是对中国人崇拜祖先实质的把握。在中国,祖先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因此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包括鬼魂观念和崇拜仪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复杂的鬼魂观念,盛传人死后魂就会变成鬼,魂所变的鬼则拥有超凡的能力,而精魂能够附于某些自然物之内,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影片中花家祖先听闻木兰奶奶请求祖先保佑木兰的祈求,灵魂显现的花家祖先不仅没有超凡的能力,而且也不再高大和神圣了。他们对像木须龙这样的小角色不屑和嘲笑,对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进行指责,推脱责任及相互间滑稽的争吵。西方奉行守护神的说法,影片中木须龙就担当了木兰的守护神。

影片中木兰的形象是由动画师马克·汉以为木兰配音的华裔美国明星温明娜为原型创作出来的,柳叶眉、瓜子脸、小眼睛、樱桃嘴,而且两只眼都向上倾斜45度。迪士尼动画影片《花木兰》中对于美女的刻画都是鹅蛋脸、小眼睛、高颧骨、厚嘴唇、樱桃嘴、尖下巴。这些不是中国古典美女的形象,而是美国人眼中的东方美女。

迪士尼的创作者给影片加入了很多西方人眼中属于东方的东西,体现的是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表达的所谓东方文化,实质是一种被西方人误读、变异了的文化。文化变异是指某种文化在异质文化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吸收异质文化要素而变成一种既具有该文化原先某些特征,又具有异质文化的部分特征的新文化产物的现象[3]。在影片《花木兰》中,虽然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但经过加工后的中国元素,变异成一个个带有美国文化色彩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看,发生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变异,是不会固守原文化的理念和核心价值的。

迪士尼在创作影片时的原则是“给影片加入足够异域的文化元素来表达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4]。经过迪士尼加工的影片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国文化或者美国文化了,是一种全球化的大交融、大融合。动画影片《花木兰》的导演托尼·班卡福特在创作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时就表明,希望能够创造出一个集合中、韩、日三国女孩特征为一体的东方女孩,而且希望创作出的这个女孩是一个大家能够认同的女孩形象。从他的期望中不难看出,迪士尼的创作者根本不在乎表达的是不是完整抑或正确的中国文化,他们要的是能够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一种文化,要的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风情。也可以说迪士尼创作的影片是一个大杂烩,不仅有东方国家的杂烩,还有中国朝代时空的杂烩。影片中明显地融入了日本元素,在相亲时木兰拿的扇子是日式的折扇,在木兰梳妆时纳入了的日本榻榻米,解救皇上引诱匈奴时的三名士兵男扮女装体现的是日本艺妓的穿着打扮,片中女子的妆容不仅有我国唐朝的仕女妆,还有日本艺妓所采用的妆容。迪士尼在塑造木兰这位“中国公主”前还塑造过阿拉伯公主茉莉,因此在木兰形象塑造上还会发现有阿拉伯公主的影子,尤其是脸型、肤色颇具阿拉伯女孩的特征。仔细看迪斯尼的另一部动画影片《阿拉丁》,我们不难发现片中的茉莉公主与木兰也有很多神似的地方。对迪士尼的创作人员来说二者都是东方公主,想当然应该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他们无法或根本不想把两位公主分得那么清楚。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不乏朝代的更替,而每个朝代都有不尽相同的特色。迪士尼的影片中却来了个时空大挪移,将中国不同朝代的东西都杂糅在了一起。影片中的庭院设计是明清时代的风格,但恢宏的宫廷场景是参照唐代大明宫的复原格局。服饰不仅有唐代的,还有汉代和魏晋时期的,加之宋代的火药,这些原本不该在同一时空出现的东西却悉数罗列在了迪士尼动画影片中。也许身处西方的美国人分辨不出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以及与东方国家文化的差异,抑或说他们根本不想分辨得那么清楚。就像影片的副导演所说的那样,他们肯定不会完全描绘一个中国故事,毕竟他们不是中国人,他们有自己的视角。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美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容纳和整合外来文化的过程[5]。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为了不同种族人之间更好地交流和沟通,美国的语言往往比较直白,要表达的大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语言直接感知出来。而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婉转含蓄,所表达的信息里往往包含很多的引申意义。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候会问,“你吃了吗?”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还以为对方要邀请自己吃饭了。实质上这句话的功能类似于打招呼而并非一个实在的问题。因此,美国人在理解中国文化上,如果不深入挖掘,认知就很容易出现偏颇。

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但其发展历史却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年。尤其在电影经过一百多年的生产后,美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几乎被轮番使用过了,已经很难再产出具有新意的精神文化产品了。在这样的情势下,好莱坞电影为了谋求更大空间,开始在世界各地寻找异国题材来吸引眼球。以美国迪士尼动画为例,迪士尼创作者从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取材,《阿拉丁》是改编自阿拉伯的文学著作《天方夜谭》,《小美人鱼》是改编自丹麦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美女与野兽》是改编自18世纪法国作家博蒙夫人的童话故事,《花木兰》是改编自中国古代经典故事等。目前世界上有十大传媒集团,而其中的7个是来自美国的,其享有绝对的话语权,美国传媒业的实力使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美国的各大传媒巨头携带大量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瞄准了世界这个大舞台。美国迪士尼此次借用中国元素来创作影视作品,只是利用神秘的东方风情,企图给全球范围内观众带来一次极具东方韵味的视觉饕餮盛宴。他们以中国元素为表象,以东方风情为噱头,却是一次成功贩卖美国文化的转换。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只是服务于吸引眼球,不但不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甚至是极度混乱的错位交叠。影片中东方风情展现的是否以偏概全,是否望文生义,这些并不是迪士尼编剧和导演们所关心的,对于他们来说,这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了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而进行的改编和再创作。中国元素和东方风情的添加和堆砌都只不过是他们所运用的一种手段,来借以达到吸引全球范围内观众眼球、赚取利润的目的。中国元素,东方风情只沦为了表达美国文化,宣扬美国文化的工具罢了[6]。

三、改编的成功与缺失

迪士尼创作的整部影片情节跌宕起伏,画面柔美,而且大刀阔斧的加入两个插科打诨的角色——木须龙和小蟋蟀。纵观整部影片,这两个角色可谓博得了满堂彩,不仅是逗笑添彩的重要角色,也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起重要作用。迪士尼改编的动画影片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看完影片你可能仍然无法相信木须龙和小蟋蟀的真实存在,但你若是想起这部电影,你必定会想起那由陈佩斯配音滑稽的小龙。邀请大牌明星为动画片配音或插曲是迪士尼的惯用招数,影星们独特的嗓音融入片中与角色交相辉映,演绎出惟妙惟肖的故事情节,让影片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绚丽光芒,从而产生出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是迪士尼影片的魅力所在。

平民化的倾向,关注小人物和弱势群体的命运。迪士尼改编的影片中,木兰与木须龙起初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木兰相亲失利不被看好,与女人恪守三从四德的旧社会格格不入。木须龙则只是个跑堂,不被祖先喜爱处处被嘲笑、排挤。影片中木兰跟木须龙虽是小人物,但也抱有远大的梦想,并通过自己的执着奋斗,扭转了乾坤,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一举成为了解救苍生的英雄,并且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绝大多数观众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观影过程中随着剧中人物的起伏与自身的情况勾连起来,从影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随片中人物的过关斩将产生强烈的共鸣,借由片中小人物的最终胜利获取欢乐与感动,得到启示与力量。

动画影片《花木兰》不单是美国人的再创造,也是融合了很多内地及港台文学家、艺术家的意见。其中巧妙暗含的自由解放思想及个人价值的追求,可谓是当下中国人可以接受甚至渴望的。影片中自由及平等思想的渲染,委实给中国观众以极大安慰,或许正是迪士尼创造者不了解中国在历经了两千多年等级森严的封建文化后给后人留下的观念烙印,才能使影片给中国人以推陈出新、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威严的象征,至高无上、不可戏谑,而这些被影片中木兰与皇帝的一个拥抱给轻而易举的打破了,或许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无知,也或许是对观众的一次谄媚,不管动机如何,无疑带给中国观众以震撼。

诚然,迪士尼改编的影片在获取了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不尊重他国文化、文明,商业化目的明显等。为了吸引眼球,扩大影响,可以说迪士尼的动画改编是一切为票房服务的。为了极尽异域风采,大肆渲染能够吸引受众的东方风情,扭曲中国文化且将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同西方文化杂糅到一起。片中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东西时空大挪移地交织在一起,明清时代的庭院设计;唐代恢宏的宫廷场景;汉魏隋唐时期服饰的杂烩;宋朝的烟花火药。木兰的形象有着阿拉伯人的铜色肌肤,穿着日式和服;片中女子的妆容也交织着唐朝仕女和日本艺妓的形象;中国传统意义上神圣的龙也摇身一变成了插科打诨的木须龙。然而这些错位交叠可以说不是迪士尼改编者所真正关心的,他们的改编本身就不是为了展现中国文化,只是借由充满韵味的中国元素,利用神秘色彩的东方风情作为噱头,打造这场极具东方韵味的饕餮盛宴,以此来博得全球范围内观众的眼球,成功贩卖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文化罢了。

如果说迪士尼改编的动画影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展现只是停留在表层,存在着对中国文化明显的误读,那么2008年6月18日开始在中国上映的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则吸取了迪士尼动画影片《花木兰》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运用,可谓达到了较为深入的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意境和韵味拿捏得当,虽不可避免的还是带有某种西式的理解和模糊景象,但已是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面对外国影片对中国文化的开发,我们不得不向国产影片从业者发问,为何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元素需要借外国人之手才能够得以宣扬呢?如果说迪士尼改编的动画影片《花木兰》,还存在着种种美国式的解读,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那么,两部动画影片《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的致敬,则让中国观众从中感受到了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不仅达到了宣扬美国文化的目的,还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无疑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美国电影从业人员在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开拓创新中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那么,中国电影想要在全世界范围内站稳脚跟,也需要兼容并蓄的寻找中西文化契合点,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地寻求文化认同。

[1] 成阳.《中国元素》论[J].文艺争鸣,2010(6):61-64.

[2] 邱坚.龙在西方亦正亦邪[J].文明,2012(1):90-103.

[3] 张放.文化免疫与文化变异——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本土化的双重内涵[J].天府新论,2009(1):126.

[4] 李晓红,何芳.境外传媒资本运营的方式[J].媒体经营,2010(10):148-149.

[5] 李其荣.开放包容进取——美国文化的优势[J].学术界,2005(4):83.

[6] 宋永琴.媚俗表征下电视剧视像文化生态审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6.

Analysis of Modern Adaption of Literature Works from The ballad of Mulan to Disney Cartoon

WEN Ting-ting,ZHANG En-pu

(College of Chines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Poem of Mulan,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Ballad of Mulan or the Song of Mulan,is a well-known literature for the public in China.Its story has been also enriched and expanded constantly over the passed thousands of years.Especially,after cartoon adaptation from Dusbey Corporation of US came out and more plots about date,love and monarch protecting,etc. were added,it was not exactly the same as its Chinese version which only described Mulan’s army life on behalf of her father.This new adaptation was accepted and enjoyed widely by the audience all over the world.Disney cartoon films applied abundant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to give themselves a completely Chinese feature and taste.However,there was also misunderstanding,even serious confusion between oriental and Chinese culture.There were US elements in the adaption of Disney cartoons which are beloved but rejected by Chinese audience.On one side,US elements were always accepted because of their beautiful pictures,funny characterization,popular trend,timely paces and gripping plots,etc.From another side,over-commercialization and abusive modification to Chinese culture caused rejection to some extent.

The Poem of Mulan;The Disney Cartoons;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Adaption of Literature Works

2015-02-26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076)。

温婷婷(1987-),女,山东烟台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恩普(1954-),男,辽宁兴城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J954

A

1001-6201(2015)03-0181-06

[责任编辑:张树武]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3.036

猜你喜欢

动画影片花木兰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花木兰
实例研究动画影片中国文化新元素的视觉呈现与应用——以《雪人奇缘》中呈现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例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若是木兰能网购
安阳有个“花木兰”
浅析动画电影中“听”语言的特点与功能
构图技法对动画影片观众视觉效果的影响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俄罗斯的“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