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质量文化的研究

2015-03-22任长虹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教学质量民族

任长虹

(大连民族大学教务处,辽宁大连116605)

质量是教育领域永恒的主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众多的质量管理和保障机构建立起来,并开展大规模的质量管理和保障活动。高校作为教学质量的主体,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如果过于侧重体系与制度、方法与工具、程序与技术,会陷入倦怠困境,因而难以保证其效果。对此,研究者意识到技术手段的局限,提出在建设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引入“质量文化”的概念和思想,提倡观念转变,从注重质量管理和保障的技术手段转移到注重深入高校内部、深入高校师生员工内心的质量文化,着手建立并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民族高校质量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关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前途,是民族高等教育者亟需关注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质量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质量文化的概念源于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指与企业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管理理念、行为模式、规章制度等文化因素及其总和。费思科—布鲁姆把质量文化等同于内部质量管理[1]。EUA(欧洲大学联合会)在“质量文化课题”研究报告中则把质量文化定义为一种致力于永久性提高质量的组织文化[2]。

以上观点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高校质量文化具有启发意义。可以认为高校质量文化是一种致力于永久性提高质量的高校亚文化,等同于高校内部的质量软管理,它通过信仰、期望与承诺凝聚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通过人才观、质量观、价值观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质量形成过程中去做什么、怎样做,以及要达到什么结果。目前,高校质量文化认同度较高的概念表述是“高校质量文化是高等院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相对稳定并被普遍认同的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形象、质量制度与规范、质量行为方式及其物化形态的总和”[3]。

民族高校的质量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一种组织文化,产生于民族高校的教育实践,反过来又影响着教育实践。它具有高校的普遍性、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学校个性,与学校的历史、定位密不可分;它决定着高校的质量价值、质量意识与质量行为。理想的民族高校质量文化作为一种以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追求的高校亚文化,是民族高校正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明确民族教育目标与定位、重视学生的民族差异、以全体学生为中心、重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重视学生参与度及满意度的质量文化;它强调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与行为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以目标导向的理念与行为指导教学全过程,以持续改进的理念与行为推动教师、课程、专业、学校整体的内涵发展,从而保障培养的各民族人才具有适切性,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厚重历史责任感、民族责任感的质量文化可以有效促进民族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升。

二、民族高校质量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欧洲质量组织在1989年举行的第33届年会上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正从强调全员参与管理和强调最高管理者亲自领导,逐步扩展到强调发展文化”[4],质量文化的研究受到世界各国关注;2002年,欧洲大学协会开始实施“质量文化工程”,为质量文化赋予了操作性意义;2009年,欧洲大学协会与其他联盟合作开展了“高等教育机构质量文化检测工程”,明确了质量文化的定义[5]。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强调院校质量文化是国家和国际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所有的质量保证体系都应建立在完善的院校质量文化基础上。INQAAHE(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组织)认为建立质量文化意识对高校构建质量管理共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博洛尼亚后续小组指出“致力于更高质量的最基本动力必须来自高校本身——他们内部的质量保证系统和质量文化[6]”。丹麦学者Lee Harvey指出,建立内部质量体系并不等于建立了质量文化。高校作为质量保障的主体,需要明确的计划和相关的程序,保证教育质量和标准,并致力于建立质量文化[7]。

与国外高校相比,中国高校质量文化的研究相对滞后。1999年6月在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0周年大会中,来自上海大学的王迪芝明确提出“培育质量文化,转变教学观念”[8],自此质量文化概念伴随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进入中国教育领域。但十余年间研究进展缓慢。2013年1月,中国高教学会评估分会在学术年会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动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动力就是质量文化,应用文化的力量达到文化自觉去影响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建设”[9]。2014年9月,教育部评估中心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会议上倡导培育大学质量文化,让质量保障成为一种大学的自觉行为,凝练成一种质量文化,升华成为一种大学文化。

与国内高校相比,中国民族高校质量文化的研究严重滞后。民族高校多建在民族地区,由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各高校还存在着过度重视硬件建设而轻视文化软件建设的情况。民族高校的内部质量管理基本上限定在行政范畴,侧重于方法与工具、程序与技术、体系与制度,较少触及教育质量的文化核心。仅有的少数文献也多局限质量保障技术层面或校园文化层面。只有使教育质量成为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者的精神与理念,将教育质量管理从一种管理或技术上升为一种质量经营战略,将内部教学质量控制与保障行为升华为一种自觉教学质量文化,才能真正提升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民族高校质量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高校本质上是一个文化机构、理念组织,不同高校质量管理活动蕴育了各具特色的质量文化。通常的高校质量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组成[10],其中精神文化是内隐的,它渗透在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思想和心灵深处,是一种内在的感召力。精神文化作为质量文化的基石与源泉,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主要包括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质量价值观、道德观、办学理念、指导方针、办学定位与办学目标等;制度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中的重要层面,它是高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证目标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规范、规则等,是高校对教职员工质量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文化,主要包括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管理文件以及质量评价、考核、激励制度等;物质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物化部分,它凝聚在高校物质设施中,是体现高校质量理念的外化部分,包括高校的建筑风貌、校园环境以及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设施,如带有本校特色的育人环境、教育教学技巧等;行为文化是质量文化的重要外显文化,是高校成员在质量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惯性定势和行为模式,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等。

在高校质量文化的完整体系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精神文化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境界,也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提供思想基础;制度文化体现着质量文化的顶层设计,约束和规范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行为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综合显现,集中反映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要素;物质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民族高校在建校之初,就有其鲜明的服务面向与定位,即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这种鲜明的民族特色凝聚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上,影响着一代代教育者、受教育者。这种先天优势是民族高校培育和发展质量文化的自信和精神动力。民族高校的校名、校园主体建筑等具有民族风情、体现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是物质文化的重要支撑。民族高校的制度建设体现着民族团族与融合,体现着统一多民族的包容与厚重。民族高校的师生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营造出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民族高校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对各民族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的行为,是行为文化的主要体现。在这当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属浅层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则是深层文化。这四个方面互相关联、制约、渗透,共同构成了民族高校质量文化并在民族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导向、凝聚与约束的作用。

四、民族高校质量文化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关系

民族高校质量文化是民族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不断完善民族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根本途径。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高校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而进行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质量管理系统。在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最关键的执行者是人,最根本的作用机制是文化。高校教育教学的所有努力,只有通过学校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自觉践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行动只有当质量要求融入高校全体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中,内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追求,成为全体成员的一种生活方式或习惯,才能成为自觉。只有当民族高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流淌在民族责任的血液中,质量文化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出这种凝聚力、向心力,使之成为质量保障的灵魂,实现民族高内部质量的追求。

民族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实现活动促进了民族高校质量文化的产生。长期以来,民族高校深受教学质量追求不高的困扰。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并不意味着民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降低,民族高校质量文化蕴含于民族高校追求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之中。一项有民族价值的行动,坚持三年可以形成特色,坚持十年才能成就文化。民族高校在国家重视支持下积蓄了若干年,早已成就其民族文化的底蕴。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过程作为一个涉及观念、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养成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民族高校从质量标准上要解脱自我束缚,在教学质量上不能降低标准,在为学生服务上提高标准,要真正确立教学质量的中心地位,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技能。激发员工对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视,提高员工对民族教育质量的关注,使质量形成一种理念与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把质量管理意识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增强各民族师生员工的归宿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使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质量文化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实现中由自在走向自觉。

五、结 语

民族高校质量文化的探讨与研究对民族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高校应激活自身文化基因,通过激发和培育特色质量文化,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在文化引领下对民族高校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1]FISCHER B K.Instruments for Raising Quality Culture in a Network of Universities[A].Brussels: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2007.

[2]刘智元.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思考—基于博洛尼亚进程质量保证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3,264(6):121-124.

[3]罗儒国,王珊珊.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30-36.

[4]邬智,王德林.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80-82.

[5]杜云英.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新进展:质量文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4(3):17-20.

[6]周满生,褚艾晶.成就、挑战与展望——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十年发展回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118-131.

[7]林梦泉,唐振福,杜志峰.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组织(INQAAHE)[J].中国高等教育,2013(1):60-62.

[8]王迪芝.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0周年大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质量管理协会,1999.

[9]王媛,马佳妮,杜瑞军.质量文化、教师发展、本科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国高教学会评估分会2012学术年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3(2):62-67.

[10]朱永江.质量文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灵魂[J].现代教育科学,2012(4):98-101.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教学质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多元民族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