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症状体征”分类探讨

2015-03-22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感受器诊断学术语

中医的“病、证、症”分别指中医疾病、证候、症状。其中中医疾病、证候的分类比较成熟,20世纪90年代发布了《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疾病部分》《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等国家标准,以及《ZYYXH/T 4-49-2008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等行业标准。迄今为止,尚没有针对中医症状的分类标准,而且教材或词典对中医症状的分类也不完全统一。

症状是“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与医者的感官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1-2]。广义的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体征两部分,其中症状指患者自身感觉的异常感和头疼、乏力等;体征是指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也称为他觉症状[3]。

1 中医症状体征分类

1.1 症状体征在教材图书中的分类

关于“中医症状”,对比常用的较权威的参考书,发现诊断类的图书除了《中医鉴别诊断学》[4]是按照临床分科来分类症状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5]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的《中医诊断学》[6]都是将症状归到具体的四诊之下(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中医药学名词》[7]将症状类的词归于“诊断学-诊法”下,虽然分类不明确,但书中显示这些症状也是按四诊排列。《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8]将症状分为“自觉症状”,还将“形体、头面、四肢体征”单独列出作为一类(表1)。

表1 常用参考书中的症状分类

1.2 症状体征在术语系统中的分类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了3个术语集/系统: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症状类术语在这3个系统中的分类情况如下。

1.2.1 在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的分类

2015版《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收录了120个左右症状,归于“症状和体征”类下,其亚类如下:肠胃胀气、出血、呃逆、恶心、汗证、口味异常、脉象异常、面色异常、排便异常、排尿障碍、舌象异常、神经病学表现、水肿、疼痛、体温变化。

1.2.2 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的分类

该系统中有“症状”类节点,但在“症状”节点下没有具体的概念(或词)。在“诊断学-诊断学基础”类下多为“**定律”,只有几个描述性的词,如凹凸不平、凹陷、恶臭、肿大、肿块;在“症状诊断学”节点下,多为西医的诊断试验,如 Apgar评分、气道过敏性试验;在“西医疾病”下设亚类“症状体征”,收录了西医症状体征术语,按系统和部位分类。

1.2.3 在中医临床术语系统中的分类

该系统将症状体征类概念在原系统归于“临床发现”类下,收录标准概念9 726,节点标签1 720,包含2个亚类:正常临床发现、异常临床发现。其中“正常临床发现”下级类为内科症状、四诊所见及中医诊察仪器所见、西医诊察所见、中医体质学说所见,“异常临床发现”下级类为内科症状、四诊所见及中医诊察仪器所见、西医诊察所见、体质学说所见。原有的同一个系统中分类方式不统一:既采用了从学科角度来分类的方式(内科症状),又采用了依据信息来源分类的方式(四诊所见)。

1.3 中医症状体征分类研究进展

有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中医症状及分类,并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张启明[9]等提出基于人体感受器的“感觉症状”,包含“观察者、观察工具、观察对象、观察角度、观察结果5方面的内容”。王义国[10]等从人体感受器的角度将症状分为四大类:直接感知的症状(包括触觉感受器感知的症状、温度觉感受器感知的症状、视觉感受器感知的症状、听觉感受器感知的症状、味觉感受器感知的症状、嗅觉感受器感知的症状、痛觉感受器感知的症状、机体觉感受器感知的症状、运动觉感受器感知的症状、平衡觉感受器感知的症状),(感受器异常引发的症状),有待确认感受器的症状(包括痒,酸,麻),非感受器直接感知的症状(包括情绪,思维异常)。

山东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全面研究了中医症状[11]并提出中医症状的6种分类依据:依据观察者将其分为自觉类症状和他觉类症状,依据信息来源分为望诊类症状、闻诊类症状、问诊类症状和切诊类症状,依据症状部位分为五脏功能异常类症状、脏腑居处异常类症状、形体异常类症状和官窍异常类症状,依据疾病类型分为妇科疾病类症状、皮外科疾病类症状、儿科疾病类症状、耳鼻咽喉科疾病类症状、眼科疾病类症状和内科疾病类症状,依据患者主诉分为主诉类症状和非主诉类症状;依据认知特性分为感觉类症状、情绪类症状和神志类症状。

张伟[12]等将症状单元与正常生命现象对应,并进行归纳:饮食类、呼吸类、睡眠类、神情类、声音类、体态类、目类、口类、鼻类、耳类、舌类、肛门类、尿道类、生殖类、皮肤类、头类、颈项类、胸胁和乳房类、腹类、腰背和关节类、大便类、小便类、月经类、带下类、恶露类、脉象和指纹类。

以上对于中医症状的分类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症状进行考察,有利于更清晰地研究症状与疾病、证候的关系,值得我们在构建中医临床术语系统时对症状体征分类时借鉴。

2 医临床术语系统中症状体征的分类

2.1 分类依据与原则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是服务于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为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提供标准化术语支持[13]。因此,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构建需符合中医学诊疗规律。完整的临床过程从采集患者的主客观信息开始,形成疾病相关的判断,并确定治疗原则及方法,包括临床信息采集、依据信息进行诊断、依据诊断进行处理个环节[14]。中医临床医生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四诊”或人体感官延长手段(中医诊察仪器)感知患者症状体征;诊断时结合患者病史、地域等情况综合归纳“审症求因”,从病因、病机、病位等角度,以及治疗或干预的角度,形成证候的临床诊断[15]。谢琪[16]等将中医诊疗过程作为信息过程,将典型信息过程模型与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对应。笔者在参考李海燕[17]中医临床业务参考模型与孙静[18]的就诊用例图的基础上,构建患者中医就诊用例(图1),并以此来指导分类。

图1 患者中医就诊用例

在中医临床术语系统中,顶层概念“症状体征”类中的概念指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的生理或心理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生检查病人时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中医的症状体征,不仅取决于患者的表象,还取决于医生的学识、经验和诊疗习惯等个性特征,如脉象、舌象等都是患者的表象与医生的学识、经验和诊疗习惯等个性特征的综合反映[19]。因此,从医生(主体)观察患者(客体)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中医临床(门诊)医生诊治患者的实际情况,按照信息来源将症状体征分为四诊类症状体征、中医仪器诊察类症状体征、体质诊察类体征四类,其中四诊类症状体征又分为望诊类症状体征、问诊类症状体征、闻诊类症状体征和切诊类症状体征。

2.2 症状体征分类

中医学通过2种方式区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借助问诊了解被观察者日常生活的前后差异,借助望、闻、切诊感知被观察者的神色形态、声量质味与他人的不同[20]。“问诊类症状体征”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得到的症状体征,“望诊类症状体征”指医生运用视觉获得人体外部情况(包括舌质和舌苔的变化),“闻诊类症状体征”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获得到的症状体征,“切诊类症状体征”是通过脉诊和按诊获得的异常变化。参考借鉴相关教材,以及中医症状分类研究成果,从中医临床就诊流程考虑,构建了中医临床术语系统中症状体征类的分类框架(1-4级),详见表2。其中“问诊类症状体征”下的二便症状为有关问诊时患者的自觉症状,若为二便排出物形、色、质等症状则归到“望诊类症状体征-排出物症状”类下。

表2 症状体征分类框架(1-4级)

3 结语

概念分类框架是整个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基础[21],“症状体征”类是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顶层概念类之一,是分类框架的重要部分。在中医临床诊疗中,中医医生基于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经验,主要应用“四诊”感知患者症状体征。因此,从信息来源的角度对症状体征进行分类,符合中医临床诊疗的特点。

对亚类细化时,对比成熟教材对症状体征的分类,并借鉴参考其他专家的中医症状研究成果。下一步拟将目前中医临床术语系统中的症状体征类概念根据分类框架进行归类,这样既可检验该分类是否合理并作出适当调整,也为进一步完善整个中医临床术语系统概念分类框架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感受器诊断学术语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大蛾卵跳小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温度和触觉感受器研究获奖
化学感受器瘤诊治经验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手指为什么比其他部位敏感?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