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小城镇文化景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

2015-03-21邓碧娟

花卉 2015年17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小城镇城镇

邓碧娟

(南昌市绿化管理处 江西 南昌 330000)

国外小城镇文化景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

邓碧娟

(南昌市绿化管理处 江西 南昌 330000)

城镇文化景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城镇文化景观建设的成功案例,深入分析其主要的成功经验,最后讨论了对我国小城镇文化景观建设和发展的有益启示。

国外小城镇;景观建设;启示

“文化构造景观,而景观影响文化”。文化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衣、食、住、行、建筑风格、教育、娱乐、生活等方面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所以说,至人类社会开始,文化景观也就相伴而生,文化景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国外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经历了快速城镇化之后,越来越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返乡居住成为贵族生活的选择,城镇人文景观建设取得了不少经验。

1 国外小城镇文化景观建设特色

1.1 日本的“造乡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造乡运动不搞推倒重来、大量投资的工程建设,而立足于在自身基础上,强化自身文化特色,强调内发展,一村借一品扬名,地域文化得以发扬保护。在管理上,通过城里人缴纳一定费用才能体验乡村生活情趣来获得部分的管理及运营经费,解决维护中的经济问题。[1]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保存并提升传统文化,保存并提升传统工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而不是营造旅游点。

1.2 德国的“村落更新”

德国将村落更新作为更新规划制定的基础,其目标是保障农业生产的保持发展,居住与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保障村落在建筑、经济及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保护村落的内在价值及自主性;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根本”和“母本”;强化村民凝聚力等。其规划内容涉及资金、建筑、文物保护、景观规划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关心和参与下完成的。[2]德国的村落更新是一项由上而下,无人不晓的“群众运动”,充分体现了人人参与的意识,从经济、生态、美学、历史文化诸方面综合考虑,为改善农村环境,加强村民对家园感的认同,保障村落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框架。

1.3 瑞士村镇的美学营造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早就了瑞士城乡景观独具一格的美。建筑与地理气候、地形、地方材料等自然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单体还是群体建筑,它们依存自然的地形和材料,萃取自然的美的基调和质地来展示自身的美,这种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关系正式村镇获取美的关键所在。在村镇设计中,地方民众、规划师与建筑师们充分尊重客观地形条件,依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来定位乡村城镇的不同形象。强调自然是创造美的主体,建筑处于从属的地位。

1.4 美国的“新城主义”

在美国,随着70年代的能源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怀念旧时代的城镇,并称之为“美好的城市”。于是,新传统邻里的思想应运而生,而这种试图恢复传统邻里的思潮被称作“新传统邻里主义”。新传统邻里主张在很窄的道路两侧开辟很宽的人行道,行人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享受城市悠闲的生活,便于人际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形成社区感情。

2 对我国小城镇文化景观建设的启示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了物质、人文环境的极大的差异,而小城镇,作为当地经济文化的聚集地,作为物质和文化的载体和人类的聚居群落,在城镇的风貌上应该反映出各自的地域性特征,如何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来展示小城镇风貌、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即如何进行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成为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关键。通过对国外小城镇人文景观营造的分析,为我国的小城镇人文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1 在自然环境中展现小城镇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

日本通过对生产资源和景观资源的景观要素进行评价、开发和创新,创造出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环境、德国强调村落建筑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瑞士村镇强调自然是创造美的主体的做法,无不告诉我们在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自然植被,有山用山,有水用水,营造建筑群体与不同空间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城镇面貌的环境特色。例如濒临江河湖海的小城镇,要会充分利用水面的开阔、水体的婉转流动、水光的倒影奇幻,依水优势布置城镇空间,把它作为小城镇景观最有特色的部分来建设,打造“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婉转柔美、民风淳朴的人文景观环境;依山而建的小城镇则应充分利用山体的雄伟、山系的蜿蜒、林木的葱郁,依山就势布置城镇空间环境,打造山城特有的“山城一体”的景观格局,使人民充分享受到山城大自然怀抱的宽阔无比、宁静安逸的文化气息。

2.2 从公共空间中寻求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载体

德国的“村落更新”正是通过建筑物、建造技术和材料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其相互简洁的造型,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布局维系古老而传统的村镇空间。而美国也通过营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环境来展示“新城”内融洽的人文气氛。

我国小城镇应依据地形地貌来安排道路和城镇的空间格局,将使城镇更能显山露水,具有丰富宜人的景观层次。小城镇的建筑风格应充分认识当地特有的建筑风格,利用本镇周围已经拥有的自然风光、自然景点,与周围的农村大环境相协调;对影响城镇公共空间至深的建、构筑物,应予以保留或更新;对建筑物的更新,应注重外部风格的统一性和内部环境的实用性,将特色风貌与时代发展相融合。广场空间应根据城镇特色,依托自然,充分挖掘城镇的历史和文脉,合理协调好广场位置在城镇公共空间中的核心地位,使广场既具有地方特色、时代风貌,又与居民生活紧密结合,做到建设一个,受益一方。小城镇的街道作为一个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承载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小城镇文化环境展现的重要的流动载体。街道空间不仅要满足日常的交通功能,还要满足步行优先的原则,创造和培育人们交流的场所,营造安详、舒适的人文环境。

2.3 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小城镇文化景观的兴奋点

日本“保存并提升传统文化”和德国“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根本’和‘母本’”先进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当前的小城镇建设中,不应搞推倒重来、拆旧换新的政策,而应注重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免于使小城镇的文化景观走向平庸。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们蕴涵于物质实体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造就了富有传统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宗教、民俗特色的人文景观。很多小城镇保留着本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如在一些小城镇中,妇女仍到公共水面洗衣、打水等,构成小城镇一种生活景观。如四川省针对民间戏曲文化——木偶戏面临危机的现状,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提出了这样几种发展建议:将四川木偶戏定位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城市固定演出场所;抢救传统技艺,保持剧种特色;扶持民间剧团,拓宽演出市场。借助政府支助、技艺传承、民众自发的力量,将特色文化一代代的传播下去,从而也构成了城镇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从建设管理中维系小城镇文化景观的经营

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不仅是技术过程,更是社会过程,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与实施机制来保障成果的取得。

规划控制层面:城市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城市的建设活动,都应有相应的控制规定作保障,规定越具体,也越能保证实施。因此,小城镇文化景观的实施应建立具体的控制规定,保证空间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意图得以实施,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控制规定,制定城镇文化景观环境设计引导性指标体系。

管理层面: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一部分,应与城镇的建设工作同步进行,同时加强管理力度。首先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当地的文化景观设计提供智力保证;其次应注重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可借鉴日本和德国的做法,通过收取“旅游费”、政府支助、企业赞助等方式,解决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营造和维护开销大的问题。

公众参与层面:日本的“自治“,德国的“群众运动”,告诉我们:只有当居民充分参与整个设计决策过程,才能更加真实的去维系文化景观的延续,才能更充分地激发其主人公的热情,更爱自己的家园,为展现城镇文化风貌而发挥主人公的精神。

3 结语

文化内涵是景观的生命力,每个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特定的历史过程决定的。小城镇中的文化景观的延续对于小城镇空间品质的创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准确把握小城镇的文化特征才能使城镇环境富有灵性,只有在小城镇的扩建和改建过程中维护并延续这种特色才能使小城镇具有文化命脉,显示新旧之间的和谐统一,也才会显示出其个性。在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工作中,应努力挖掘当地地方文化的精华,继承文化遗产,反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寻求城镇文化的延伸和发展,使古为今用,寻求景观的地方特色,营造浓郁的乡土栖息;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公众艺术及艺术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综合展现小城镇的文化活力和持久生命力。

[1]张燕.经济的追求和文化的维护同样重要——日本“造乡运动”和台湾“社区营造”的启迪[J].装饰,1996(01):50~53.

[2]王路.农村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德国村落更新规划的启示[J].建筑学报,1999(11):19~20.

[3]郭锐,陆伟.新传统邻里思想对美国小城市规划的影响.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1):69~72.

TU986

A

1005-7897(2015)12-0030-02

2015-12-11

邓碧娟(1980-),女,汉族,江西人,本科,2002 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主要从事园林绿化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小城镇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