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中原西路生态廊道建设特点及效果

2015-03-20刘志芳王文平郑代平王延方李鹏飞

河南林业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西路自行车道廊道

刘志芳,王文平,郑代平,王延方,李鹏飞

(郑州市绿化工程管理处,河南 郑州 450006)

1 自然条件及建设背景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东经 112°42′~114°12′,北纬 24°16′~24°58′,东西长 166 km,南北宽75 km,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东面是七朝古都“东京”开封市,西面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南面是许昌市,北面为焦作市和新乡市,建成区面积382.7 km2。2013年末总人口919.1万人,城镇人口616.5万人。

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宜,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多雨,秋高气爽,冬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为652.9 mm,夏季占全年总雨量的50%以上。全年日照时数为4 420.7 h,太阳总辐射量为4775.9~4944.6 MJ/m2。光合有效辐射量为2 240~2 422 MJ/m2。无霜期平均全年为220 d。年平均风速2.8~3.2 m/s,最大风速18 m/s。

近年来,郑州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2008年GDP值3 004亿元,人均GDP 40 6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732元。2013年GDP 6 202亿元,人均GDP 68 0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 615元[1]。其中,人均 GDP年增长率超10%。

但同时与中国其他发展城市一样,郑州也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11年底,郑州市在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把“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建设作为推进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导任务和切入点工作之一,于 2012年 2月正式启动实施。郑州市生态廊道是在城市“组团发展、廊道相连、生态隔离、宜居田园”规划引领下,按照生态环保的绿色出行理念,以植物为主,沿自然地形地貌和道路系统纵向横向延展,复合自然生态、城市交通、休闲健身和社会功能的一种自然或人工构建的带状开放生态空间。廊道内明确绿化隔离带、人行步道、自行车道、公交港湾、加油站、公建综合体(公厕、小超市、休闲驿站)、休闲广场、背景林带的功能组织划分,赋予交通、生态、休闲、景观等综合服务效益,主要由绿化系统、慢行系统、休闲服务设施系统和标识系统构成。“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规划总长365 km,绿地面积25 km2。经过两年的建设,郑州市建成廊道233 km,增加绿地面积18 km2。初步将“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宜居画境变成了现实,对重新布局城市结构、保护生态安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促进城镇化进程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中原西路是郑州市中心区域“环形加放射”快速路网体系“两环十七放射”道路之一,基于郑州市在中原经济区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定位需要以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需要,按照学者薛永卿等研究中原区域城市的绿色廊道建设时提出的分类原则,中原西路属于都市型绿道,即在城市规划区域,依托道路两侧的绿地设立,为人们慢跑、散步和自行车通道提供场所,发挥贯通绿道网络和交通、休闲的作用。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50 m[1]。

2 中原西路生态廊道建设主要特点

2.1 道路概况

中原西路是城市主干道中原路的西延,呈东西走向,东起西三环,西至绕城高速,全长10.8 km。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60 m。北侧绿线宽度50 m,南侧绿线宽度80~120 m,绿地面积1.2 km2,是中心城区连接荥阳、上街、登封等市区的主要通道。现状道路红线宽度为51 m,沿线3座立交桥,分别西三环立交、西四环立交、绕城高速立交。与之相交的城市主干道有3条:凌霄路、站前大道、雪松路。与之相交的城市次干道有 19条:兰州路、苏州路、扬州路、杭州路、郑州路、琼州路、常州路、南水西路、南水东路、爱民路、国强路、乐山路、西湖路、凯旋路、环翠路、湖东路、台湾路、宋庄路、洛达路。中原西路功能主要体现在联系跨区之间的交通,是主要客流走廊的载体,与快速路系统配套担负集疏交通流,为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在交通空间和交通管理上提供充分支持。同时,随着大型居住区阳光新城、重点高中郑州一中的建成以及郑上新区规划、郑州市公共服务中心等市直机关由东西迁,中原西路将在发挥交通功能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为社会综合服务方面。

2.2 规划设计特点

2.2.1 景观组织结构

依据中原西路现有路网结构及两侧城市空间形态,中原西路划分为“一轴两带三核”的景观组织结构:

“一轴”——由多重城市景观元素构建起的生态绿色景观走廊。

“两带”——以西四环为界,西侧主要以城镇和农田为主,形成具备一定条件的自然风景面貌;东侧主要以商业和滨水空间(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并行4 km长)为主,形成了现代商业居住与自然环境的互融交汇的城市景观。

“三核”——道路沿线的3处大型景观节点,即西三环与中原西路相交处、西四环与中原西路相交处和绕城高速与中原西路相交处。

2.2.2 大于50 m绿线宽度控制

绿线宽度是城市生态廊道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2],2011年以前,郑州市建成区域内道路绿线控制宽度最宽20 m,而中原西路绿线宽度控制为50 m,其中西四环至西三环段南侧与南水北调工程相邻并行近4 km,绿线控制宽度80~120 m,在市域内重要区域为营造满足生物生境提供了良好条件。

2.2.3 绿线范围内新增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

郑州市传统道路断面都是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设计自行车道和慢行步道,此次规划设计改变道路断面设计,在绿线范围内设计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并结合道路交通组织功能,明确绿化隔离带、慢步道、自行车道、公交港湾、背景林带的功能组织划分,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相互分离,在组团花灌木与林荫树间穿行,真正达到人车分离,快慢分离。自行车道宽度控制3.5~5 m。

2.2.4 应用本地人文地理资源和适宜植物资源构建生态景观

2.2.4.1 植物景观配置强调适地适树,增加绿量

规划中强调适地适树并通过调整植物配置形式与层次搭配,形成以悬铃木、银杏等树种为主体骨架的景观体系。紧紧围绕“大绿量、适密度、四季青、三季花”的指导方针营造气势恢宏的景观大道。通过选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同时,减少地形塑造,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

2.2.4.2 道路交叉口节点景观营造,构建生态功能协调的道路景观

加强对景观重要节点的控制,在各个道路交叉口和路口营造变化丰富的景观节点和集散小广场,形成视线对景与标志性的城市空间,达到“多节点,多景观”的设计目标。全段既重视生态景观又注重功能发挥,使道路景观整体流畅。

以中原西路与西三环立交节点为例:西三环是整个中原西路的东起始点,现状为上架桥,规划将建成互通式立交,平面酷似一个“中”字。设计赋予西三环“天地之中”的景观主题,由彩叶灌木组成的色带向中央汇聚,大型乔木亦层层搭配,强化汇集的趋势感。象征中原大地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也是商贸文化的中心,四面八方的物流、信息、人才在此集中碰撞,迸发出灿烂的光芒。环岛内选用以中原剪纸为表现意向文化雕塑,增强节点的可识别性,为中原西路营造一处令人印象鲜明的起始端。

2.2.4.3 延续历史文脉,营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

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其文化代表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中原西路从“精神内核、物质基础、文化载体”等三个方面展现中原文化的脉络。通过深入挖掘神龙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汉字文化、诗词文化元素,以多种景观手法充分展现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景观小品、标识系统等为文化载体,丰富场地的人文内涵,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中原第一路。

2.3 建设管理特点

2.3.1 建立机构,组织保障

中原西路是中原路的西延,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楼位于中原路,地域管辖属于中原区政府,位置十分重要。由于建设任务重,时间紧,标准高,沿线拆迁涉及市委党校、市疾病控制中心、市武警支队、郑州煤矿集团等,为确保建设顺利进行,郑州市组建了中原西路景观绿化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由园林局局长和中原区区长共同担任,下设综合部、规划设计部、财务部、拆迁部、工程部等部门,抽调市园林局、市规划局、中原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等主要负责人参加建设,制定了各部门工作职责,从组织上提供充分保障。中原西路全段拆迁由区政府负责,其中西三环至西四环段是全市生态廊道示范段,廊道建设由市投资、市园林局具体实施,绿化每平方米综合控制价300元。西四环至绕城高速段廊道建设由中原区具体投资实施,廊道绿化每平方米综合控制价250元。

2.3.2 制定方案,持续推进

中原区涉及两环十七放射道路拆迁总建筑面积569万m2,占全市拆迁任务的25%。中原西路总拆迁建筑面积88万m2,占中原区拆迁任务的16%,是全市拆迁任务最重的一条道路。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市指挥部《关于印发“两环十七放射”道路绿化提升目标任务书的通知》精神,中原西路景观绿化工程建设指挥部以拆迁为突破口,制定了《中原西路景观绿化工程建设推进方案》,明确了建设任务分工、工作标准、完成时限和有关要求,保证工作环节相扣,稳步推进。

2.3.3 注重管理,发挥效益

至 2013年底,除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场地临时占用、市人防办、国有企业麦佳啤酒厂等企事业单位及个别村民坟头、土地租赁纠纷等未及时拆迁外,中原西路廊道建设可实施绿化范围内基本完成任务,共建设98万m2,其中西三环至西四环段完成50万m2,西四环至绕城高速完成48万m2。2013年、2014年春夏季郑州旱情严峻,植物栽植生长条件较差,建设单位为保证苗木成活率和廊道景观效果,加强了浇水抗旱养护管理措施,对胸径18 cm以上树木、贵重苗木如银杏加强支柱固定,追施复合肥。新植幼苗加盖遮阴网,扩大树穴浇透水,及时浇水松土保墒等,尽早发挥生态效益。

3 建设效果

3.1 营建丰富园林生态景观

中原西路植物配置形成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地被、草花、草坪为点缀的群落结构。在群落及游憩空间中适时选用观赏草和宿根花卉配合景石。同时,适当应用新品种。如乔木类有青竹复叶槭、金丝楸。灌木类有嫁接高杆月季、红宝石海棠等。地被类有玉簪、金娃娃萱草、丛生福禄考等,形成了乔灌草多种类、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中原西路结合现有道路景观,依托南水北调廊道景观,构建新“灰、绿、黄、红、蓝”五色彩带式综合景观。走进中原西路,首先看到的是机动车道路面组成的灰带;接着道路快车道两侧是由现有分车绿化带和行道树所共同构成的绿带;再向纵深是由3排银杏组成的廊道景观慢步道,秋季银杏叶汇聚成一条绚丽的黄带;与慢步道相临是红色沥青铺筑的专业自行车道所形成的红带;在生态廊道南侧是刚刚修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成为生态廊道的一条蓝带。

3.2 运用环保节能技术及彩色沥青新工艺

彩色沥青在国外已较多的应用到城市道路中,但在我国道路上应用尚少,目前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采用了这一新工艺。中原西路生态廊道所铺筑的彩色沥青自行车道可以说是河南地区生态廊道建设的一个创新点和突破点,无论是彩色沥青的引进应用还是廊道间自成体系的自行车道系统,都是一个新的尝试,标志着河南地区生态廊道建设已与发达地区接轨。与此同时,大量运用环保节能技术和产品,如采用透水的铺装材料建设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采用循环低碳的建筑材料建设景观小品和配套设施;采用太阳能灯,风能灯,节省能源,都体现了生态建设理念。

3.3 充分展示中原文化气息

中原西路作为郑州市主干道中原路的西延,承载着中原悠久历史的传承重任。它既应是一条景观大道、生态走廊,还应是展现中原文化独特魅力的人文长廊。中原文明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设计及建设过程中,以“神龙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汉字文化、诗词文化”为中原文化代表,利用景墙、浮雕、地雕和雕塑小品等形式,按照自西向东由古到今的方式展现出来。建成生态廊道内脚下的地雕、膝边的树池浮雕、身旁的铜像雕塑,或卧或立景石上刻写的诗词,沿道标识系统简洁或复杂、优雅或粗狂的符号和文字都在向人们讲述着中原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人陶醉于其中。

3.4 发挥综合服务功能

中原西路生态廊道在满足行人林间慢步的基础上,修建林间专业自行车道,同时在廊道深处修建公交港湾,真正意义上实现人车分离、快慢分行,实现“公交进港湾,行人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生态交通体系。

中原西路是连接郑州、荥阳、须水等区域的交通主干道,而建成后的生态廊道能够有效的将各组团联系起来,更好的为组团发展提供服务。中原西路生态廊道将人行步道、自行车道、公交港湾、服务综合体、绿岛加油站等公建服务设施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功能复合型的综合体系。生态廊道内有一套由休闲慢步道和彩色自行车道组成的慢行系统,将原慢车道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公交车道,同时在廊道深处建有公交港湾,公交港湾与休闲慢步道紧密联接,保证了城市公交与慢行系统的无缝对接。另外在每个公交港湾附近都建有一个集休息室、小超市、公厕、自行车修理站、便民服务站等功能于一身的服务综合体。贯穿东西的彩色自行车道,随着地形高低起伏就像一条红色蚱龙蜿蜒之间,自行车道每隔300~400 m就会有一个自行车驿站,在自行车驿站里你可以租赁自行车,体味林间穿梭的乐趣。

如今当人们走进中原西路时,看到的已不再是拆迁时的漫天黄沙,也不再是是秋冬时节的万物萧瑟,而是鸟在林间鸣、人在画中游的自然之美。

此外,通过拆迁将私搭乱建、低价占用的违法建筑拆除以后,按照新的城市布局建设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生态环境,让城中村和沿线群众享受到更高品位的居住环境、更加完善的服务功能、更加稳定充分的就业,并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资产,切实维护了群众的长远利益。中原西路生态廊道注重生态景观的营造,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党政事业单位、传统工业和仓储企业的外迁,吸引了三环内中心城市人口向外围城市组团迁移,改善了三环以内群众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优化了城市人口布局。

3.5 改变道路传统断面建设模式,保障安全、生态、便捷、交通

中原西路生态廊道按照设计方案的规划定位与目标,在建设中落实生态环保出行理念,构建绿廊加慢行道体系,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港湾等慢行系统融入到廊道内。由高大银杏树组成的绿化林带形成绿色屏风,将行车道与公交港湾隔离,避免了公交车路边到站停车所导致的拥堵,也将行车道中的汽车尾气与人们隔离。树阵广场多紧邻公交车站,能够为乘车人提供充足的林下休憩空间和安全、舒适的出行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车分离、快慢分离。

绿廊加慢行道体系改变了郑州市传统的道路建设模式,更新了人们出行的理念,人们更愿意选择低碳环保出行方式,生态廊道内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或公交,既健康又安全。

同时,在加油站、公交港湾或自行车驿站附近修建休息室、公厕等公建设施综合服务体,全段建成综合服务体 16个,为出行人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自行车道宽4 m,是采用红色的透水性沥青铺成。人行步道宽2.5~3.5 m,也采用透水性铺装,可以将滞留和净化的雨水回补给地下水,既可以保护周边的植被灌溉,又可以保护廊道的生态环境。

中原西路生态廊道通过建设与管理,已初步实现规划设计目标:即是一条城市景观大道、一条生态休闲大道、一条中原文化展示大道、一条科技创新大道和一条自然科普大道。

4 问题思考及建议

4.1 主要问题

绿线宽度尤其西三环至西四环段北侧部分没有控制到位,绿线控制宽度内自东向西分布郑州市委党校、郑州煤机集团、郑州市武警支队等多家单位,合法建筑主体多在 10层以上,城市规划预留空间不够。

道路景观有中断,连贯性不强。主要是建筑拆迁不彻底,至今拆迁遗留还有6处,建筑面积4万m2。有些地方拆迁也没有严格按照50 m绿线为拆迁范围,实施拆迁过程中,实质性降低了绿线控制50 m的底线。

建设管理不规范不精细。主要是建设档案资料整理及存放不规范,后期管理中存在垃圾清运、杂草移除、干枯枝修剪不及时等。

由于遗留拆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清场等原因,工程建设虽主体完工但至今没有正式竣工验收和移交。

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如集休息室、公厕、自行车驿站等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综合体建成未全部对外开放;自行车道未全线贯穿等。

4.2 建议

4.2.1 制定郑州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导

技术指引是规划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对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在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节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上起到指引作用。郑州市可在总体绿化控制性规划同时制定《郑州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尽早发挥其作用。

4.2.2 严格建设程序,落实建设标准

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和有关规范要求,依法公开招投标,严格工程监理,提高工程建设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控制工程造价风险。同时,注意掌握国家和行业出台的新标准规范,加强工程资料整理归档存放工作,尽早报验竣工验收并移交。

4.2.3 完善长效管理模式

2014年10月29日,郑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郑州市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办法》(郑政[2014]41号),该办法提出生态廊道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和属地建设,属地管理的原则。其制定出台对于规范和加强郑州市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十分重要,对保护巩固绿化成果、长久发挥综合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

4.2.4 评价跟踪综合效益

生态廊道是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其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可以反映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的提升程度[3]。通过定期评估工作,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善,还可以摸索构建生态廊道效益评估体系,从定量的角度评估效率,为各地绿化建设的政策完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可供借鉴的建议[4]。

[1]薛永卿,刘志芳,薛枫.城市绿道建设的新探索及思考—以郑州市两环十七放射绿道建设为例[J].中国园林,2013(09):71.

[2]达良俊,余倩,蔡北溟.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J].中国城市林业,2010,8(3):11.

[3]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绿道控制区划定与管制工作指引的通知(粤建规函[2011]203号)[Z].广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

[4]宋雁.省域绿道网规划建设实施关键问题[J].城市交通,2012,10(4):10-18.

猜你喜欢

西路自行车道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罕乌拉西路
梦里东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天津市城市街区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构建研究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为何日本骑车者众多却罕见自行车道?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