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观察行为调查研究

2015-03-20王常静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
关键词:事物群体大学生

王常静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大学生社会观察行为调查研究

王常静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会观察的行为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引导大学生社会观察行为理性化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促进大学生群体的精神成长,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实现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大学生 社会观察 行为研究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14至29岁的青年人口数为3442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5.8%,其中大专生以上人口占青年总数的17%,达6123万。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能够站在时代前沿看待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超乎寻常的感召力,大学生的社会观察行为及认知状况对社会思想体系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通过私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走访了五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校大学生,从宏观层面观察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观察行为的现状和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相比而言,本科生比专科生更关心国家时事,关心涉及自身利益的相关决策,但二者的共性是对于国家时政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处于一种喧嚣与漠然并存的矛盾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情绪较低落

2429份调查问卷显示,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80%的学生认为获取知识、完成学业最重要,20%的学生认为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最重要,由此看出只有少数的20%的人会尝试着接触了解学习以外的东西,而80%的大学生只是待在校园内充实理论知识、完成自身学业,而不会主动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及相关事宜。调查发现,80%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是父母给予的,18%是父母给一部分,自己勤工俭学赚一部分,但父母给的占绝大部分,只有少数的2%是完全靠自己兼职保证生活费用,缺乏了解社会的机会,自然缺乏观察社会的积极性。正如小王所说:“又不用打工挣钱,所以就‘宅’在宿舍呗,管它外面发生什么事呢!”

2.思想认识简单固执

被走访的82位大学生大多非常注重自我认知的展现,喜欢对一切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其贴上 “个性标签”,而且非常满足于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往往过于简单臆断,而且某些思想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特别是当外界对他们的个体认识提出质疑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反感与不屑,把科学合理的观点或建议视为“灌输”或“洗脑”,拒绝订正或改变自己的看法。

3.社会观察路径狭隘

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平时的日常生活基本上离不开网络,课余时间上网、看电影、听音乐的占76.75%,阅读的占18.37%,泡图书馆的占4.88%;他们获取社会信息的途径基本就是互联网、朋友圈及各类媒体,通过阅读获取社会信息的所占比例很小,比如受访的小刘表示最揪心的事情是没有WiFi和流量。

4.问题辨析易于盲从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态度日渐淡漠,对与自己没有切身关系的事件经常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看待。某些学生虽然关注了但并没有深度思考,而是选择跟从大多数人的看法,当然某些学生根本就不关注了解。受访学生小张说:“那些事(指访谈的话题:中国式过马路、扶不起、贫富分化等)跟我又没太大的关系,我想管也管不了啊,所以没什么好想的,再说我觉得大家说的也挺对的。”

二、大学生社会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心理因素

大学生人内心丰富、感觉敏锐、富于幻想、勇于创新,敢于冲破旧的传统观念与世俗偏见,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对未来充满希望且对事物的认识易于理想化,一旦发现与现实不符,又极易产生消极性绪和极端行为;个体意识极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行为和思想都力求突出自我个性,对外部事物有较强的抵触叛逆心理。基于以上这些心理特征,大学生群体在观察了解自身以外的社会时往往容易被事物的新奇性迷惑,认识极端,特立独行,难以理性地深入探究事物本质,接受外部的合理建议和制度约束,比如对“保钓”事件的看法及对现有政治体制的认识等。

2.认知因素

新媒体时代异常发达的信息化途径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基本依靠媒体传播,互联网成了他们形成认知的主要工具,具体表现为:一是对任何新事物新问题习惯于从网络中寻找答案,很少或几乎不考虑其他认知途径;二是对于网络上的观点和看法习惯性地选择相信,很少或几乎不考虑正确与否;三是如果没有网络,他们的思维就可能处于停滞状态,以至于在调查中某些学生开玩笑地说:万事不决问度娘。这种巨大的依赖性造成了大学生群体分析辨别事物的独立性差、盲从性强,加之现代教育体制下,大学生接触社会进行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对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具体途径,离开网络对现实问题无从着手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种盲从,从而使大学生群体无法意识到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无法形成自我思考的认知能力。

3.环境因素

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出现重大调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大学生群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一些大学生面对庞杂多样的海量信息无法冷静思考,不知所向、不知所取,加之社会及各类媒体言论自由权的滥用和夸大,极易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陷入网络舆论而深信不疑,从而放弃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和对社会生活的热情参与,严重制约一些大学生作为国之未来的价值体现,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观察认知和分析判断能力增加难度,致使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两极现象,要么是对社会观察分析的积极性很高,要么是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极度漠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后者占据多数。

4.教育因素

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而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在当前这个“不能被媒体化就等于不存在、不能被传播的价值就不被承认”的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内容教条化、形式单一化而与大学生的关注领域渐行渐远,加之公民教育和基础素质教育的相对薄弱,大学生将对教育的需求大多放在生存技能的训练上,忽略教育的本质存在。这直接导致当今的大学生普遍形成功利实用的价值标准、简单快捷的行为方式和只看当下的短视心态,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思考、身体力行,群体性格中多暮气而少锐气,多浮躁的感性而欠缺沉潜的理性。

三、引导大学生社会观察行为理性化的建议

首先,要适用主动式的思想引导模式,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重点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摈弃说教、动手验证”的方法有效锻炼提升大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的观察辨析能力。其次,要培育规范的社会观察行为素养,夯实大学生群体关于思想政治的基础,使大学生具备应对各种政治现象的是非辨别能力,提高大学生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内在素养,使大学生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参与保持秩序和理性。最后,要推行科学的社会观察行为方式,在大学生社会观察的行为方式上采用集中性社会实践和分散性社会实践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正确引导、积极鼓舞、开拓创新,实施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社会观察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对于同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观察者占有信息的全面和真实程度不同、观察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思想认识水平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论。因此,我们要根据大学生思想鉴别力还不是很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框架还不是很成熟和稳定的特点,引导他们从正确的视角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善于在理性层面对所看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从而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1]李林洪.社会观察:当代大学生社会认知调查[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4(5).

[2]刘丽丽.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关注及其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高洪力,李锐.提升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能力的教学路径—社会观察教学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

猜你喜欢

事物群体大学生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奇妙事物用心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