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网络语境下的辅导员沟通素养刍议

2015-03-20张炜炜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
关键词:辅导员社交群体

张炜炜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社交网络语境下的辅导员沟通素养刍议

张炜炜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近年来,社交网络凭借其简易的操作方法、多样化的服务功能,迅速占领了在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交流生活、消费娱乐的主要渠道。面对社交网络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形势,采取有效的沟通教育手段,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符合当代大学生时代特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社交网络 大学生 价值观

当前,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便携式网络终端的不断普及应用,使得以“Facebook”、“YouTube”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面对社交网络给大学生来的巨大影响,如何通过教师的有效沟通,使大学生正确地利用社交网络,趋利避害[1],让社交网络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全新挑战。

一、社交网络的特点

社交网络也称社交网络服务 (英文Social Network Services),它将真实生活中的交际关系复制到虚拟的网络中,从而达到扩大用户社会关系、朋友圈的目的。简而言之,社交网络就是通过“熟人的熟人”进行网络社交拓展[2]。当前,社交网络已经发展到更为广阔的范畴,人们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发表自己的照片、心情、状态、行踪;也可以对别人发表的内容加以评论、复制、分享;更多的商家则敏锐地意识到社交网络对品牌推广的巨大影响力,2014年春节期间,社交网络软件微信的“微信红包”一夜走红,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收发高达32.7亿次,引发了人们对社交网络巨大商业价值的思考。从传统网络基础上发展而来社交网络除了具备一般网络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真实性”、“高效性”、“黏粘性”等特点,这是因为当前的社交网络鼓励用户使用实名信息进行注册,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照片、毕业院校等基础信息。因此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往往都是以真实的身份与他人进行互动,从而有效避免了不负责任的言论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智能手机和便携式网络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社交网络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信息的共享和交互更为频繁、高效。正是由于社交网络的“真实性”和“高效性”,因此它深深地吸引了广大在校大学生。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社交网络的出现是互联网的一次革命,它所带来的影响意义深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络的流行和用户群体的良莠不齐,它的负面的作用也在渐逐渐显现,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带给人们信息、人际交流互动的同时从很多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风险、威胁和隐患[3]。

(一)社交网络带给大学生群体积极影响的方面:首先,社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学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外交往的诉求。面对空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积极拓展自身的交际范围和朋友圈,丰富自己的人脉资源,将为今后就业赢得更多筹码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共识[4]。社交网络正契合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助于他们社会交往面的拓宽。其次,有助于创造更加健康的网络环境。由于绝大部分社交网络都采用的是实名注册与认证,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网络诈骗、垃圾信息等互联网络负面影响的出现,方便大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性学习,避免不良信息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对网络环境的净化,降低交友的成本和风险。再次,社交网络为大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全新平台,它可以方便地展示个体在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悟,也可以萃取并转载网络上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与资源,通过“说说”、“评论”等形式展现在社交圈的朋友面前,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文字、影音作品展现出来,一次不经意的“秀”或许能成就一个网络红人。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群体负面影响的方面:一是网络成瘾。面对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的社交网络,一些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沉湎于社交网络无法自拔。一项调查显示:社交网站的主要访问对象为16至35岁的年轻人,而这其中,大学生群体约占85%的比例,每天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达到了2-4小时,研究认为,达到或超过4小时即可认为是网络成瘾,对自身学习和身体健康都将造成负面影响。二是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社交网络很精彩,但是网络不能替代现实,当前“低头族”、“手机控”正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标签,他们乐此不疲地沉迷于社交网络,而忽视了和父母、亲属之间的沟通,导致情亲、友情的疏远。三是缺乏有力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尽管社交网络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如何保护广大网络参与者的隐私、信息安全,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保障。某些人将社交网络当成宣泄个人不满和情绪的场所,甚至有的人在不断宣扬消极的、非主流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的不良信息将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容易淡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三、社交网络语境下的辅导员沟通素养的提升路径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社交网络媒体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在这样一个繁杂喧嚣、多元思想共存的网络时代,面对社交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诸多影响,高校辅导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了解和掌握社交网络的舆论动态,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辅导员要注意对社交网络的舆论动态分析,一般而言,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通常会以发状态、说说、日志或者转发他人的状态、日志等形式传播和讨论当下热点问题。在社会热点问题或校园热门话题发生后,发表看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社交网络舆论。因此,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把握社交网络舆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群体性思维和群体舆论导向,并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为正确引导社交网络舆论打下基础。从社交网络的个体表达特征看,社交网络为深度辅导提供了新工具。大学生在网络中社交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共识的过程,借助社交网络,辅导员更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个性化的梳理辅导。

(二)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舆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课堂教学互动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主要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高校教师把课堂当成情绪发泄的平台。大学老师是特殊的职业身份,老师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大学老师不能是在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的那个人,更不能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红耳热的谈资,也比不得信手转发的一条微信。高校教师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来的中国,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必须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关注、引导,成为“中国梦”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三)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意见领袖”。社交网站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较大,很大程度上因为社交网站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强烈的文化共鸣,换言之,它的文化特征与青年文化的特征相契合。大学生群体使用社交网络不仅是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过程,还是建构自己的“亚文化”和社交圈子的过程。社交网站中有一些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能引起一定范围影响的活跃分子作为“意见领袖”,他们在与其他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圈子里的其他参与者。怎样引导“亚文化”向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向靠拢,意见领袖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充当“意见领袖”,树立网络威信,控制舆论方向和引导话题尤为重要,特别是出现敏感话题和不实言论时,“意见领袖”可以及时给予疏导和澄清,避免负面新闻的扩散和传播带来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与价值观。社交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尤其是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最初阶段,由于官方权威声音的缺乏和部分网民社会责任感不强,夸张甚至不实言论得以在网络上甚嚣尘上,导致网络谣言愈传愈烈。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引导青年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性阅读,指导其获得解读和分析网络的技巧,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和筛选能力,着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青年学生判断时保持理智,通过社交网络媒介获取有益信息,以更成熟的心态、更理性的思维认识自我、看待社会,实现自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五)教育学生在社交网络背景下加强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社交网络背景下,人与人间的隐私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从网络技术的发展角度看,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看似毫不相关的信息“片段”,通过技术手段往往能得到比较全面、真实的有效信息。正因如此,网络上常常被提及的“人肉搜索”往往给当事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意在进一步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

社交网络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所带来的变革引发了人们对于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思考。有效地利用社交网络,使之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全新课题[5]。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并掌握社交网络的最新发展动向,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1]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7).

[2]百度百科.“社交网络”互联网概念名词词条释义.

[3]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5).

[4]王玫.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M].图书与情报,2000(3).

[5]陈志兵.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0).

本文系作者参与的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地方工科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培育中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JB7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辅导员社交群体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