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生态思想视阈下中国生态休闲教育发展探究

2015-03-20陈锐浩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
关键词:理性马克思生态

陈锐浩

(华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631)

马克思生态思想视阈下中国生态休闲教育发展探究

陈锐浩

(华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631)

着眼于当前中国公民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教育理论缺位的情况,结合时代特征及发展需要,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着手,追溯马克思著述中关于生态思想及休闲思想的论述。本文尝试以生态休闲思想为基础,以从事休闲产业者以及休闲群体为主体,结合我国公民休闲情况分析,探究我国公民生态休闲伦理中如何进行休闲教育路径分析。

马克思生态思想 休闲教育 休闲产业 生活方式

一、生态休闲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休闲”在英文中相对应的词汇是“leisure”,它源于希腊语中的“schole”,意为休闲和教育,揭示休闲和教育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休闲教育专家查里斯·布赖特比尔提出了现代社会应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人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未曾了然如何发展休闲伦理。所谓休闲是指一种社会建构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发展人的个性的场所。这里的休闲教育是广义上的,受众包括两个主体:一是从事休闲产业的主体,二是从事休闲活动的主体,是规范社会生活与个人行为的基础性教育。这里的生态休闲教育,立足点是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借用高兹所阐述的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博弈,结合中国实际及“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阐述,尝试将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入中国的休闲教育中,以绿色思维本质为生态道德观,建构以生态为导向的休闲产业及休闲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

(二)生态教育与休闲教育的理论契合。

在休闲教育上,休闲学之父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罗素在《悠闲颂》中讲道,运用闲暇的能力是检验人类文明的最后手段。而马克思没有直接自觉研究休闲问题,但从异化劳动、消灭分工、自由时间、自由王国等词汇的解析中隐喻休闲思想。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随着工作日的缩短,它还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那人类社会能否实现“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类似的休闲情境呢?马克思对“消灭分工”思想的阐述是最佳的回答。劳动分工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不可能被消灭的。马克思需要消灭的是劳动者的分工,分工的细化使得劳动者成为机器的奴隶,生产线上的一个流程,这种外化活动不是劳动者自愿的,而是为了拥有生产资料,为了生活,被迫地从事这项活动,并贯穿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即剥夺工人的休闲时间。“消灭分工”的本质是让个体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从事自身喜欢的工作。

二、中国公民生态休闲教育的缺位与挑战

(一)休闲时间在各阶层中差异明显。

高兹作为坚定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由于科学技术和相应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现代人实际上已经赢得大量的自由时间,社会已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时间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但自2008年开始的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推行后,一些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在执行上还有相当的差距。有些私营企业往往以“不加班就走人”的方式管理员工,使得私企员工更加缺乏闲暇时间。在休闲时间上,存在不公平现象,对弱势群体关怀不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特别关注社会底层人的社会公正问题,呼吁“以穷人为本”,争取将社会公正的斗争与争取环境公正的斗争结合起来。

(二)从事休闲产业者尚未形成长远生态意识。

当前,我国居民由消费温饱型升级为小康型,休闲消费正成为市场热点之一。“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被大多数人摒弃,公众对休闲的认识和休闲生活方式的追求不断提高,休闲产业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在休闲产业的发展中,由于制度和法律的空缺,很多企业以经济理性渗透进休闲产业的制造中,引起一系列生态问题。“浙江由于地处黄浦江的出海口和钱塘江的出海口,多年来因滩涂围垦和不注重环境保护,致使近海沿线的海水质量混沌不清……”有些景点由于不设限人数,超过了景区的环境容纳量,不利于景点的持续发展。而休闲产业的定位与发展离不开从事休闲产业者的决策与管理,而这方面理论上的空缺导致实践层面上的混乱,缺乏生态意识。

(三)休闲人群对待生态环境呈现旁观者效应。

福斯特揭示道,当代人类把地球作为居所的那种情感急剧破坏,生活在生态系统之中的“居民”被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所取代,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说的把自然视为人类的外部躯体。“只要我们的社会经济秩序把追求个人财富增长作为个体自由的手段,那么,增加效率只能意味着对环境实施更有效的开发,并给生态系统的生存带来毁灭性的结果”。当人们不能在社会中获取这种所谓绝对的个人自由之时,就设法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充分实现这种个人的绝对自由。人们一方面使自己,即抽象的自我“摆脱了所有物质内容,只留下把天地间的一切都转化成自我保护手段的企图”,另一方面把空洞的自然贬低为被占有的物质,被随意支配的东西,而除了这种纯粹的支配之外就别无他图。福斯特强调,这种自由实际上是“具有强烈占有欲的个人主义者的人类工具主义”的同义词,正是它成了“我们社会中导致环境破坏的主要根源”。当中国休闲人群习惯于旁观者的态度,生态道德约束力几乎为零,正是生态休闲教育缺失的结果,也是对生态休闲教育的呼吁。

三、中国生态休闲教育发展路径分析

目前在我国,系统性、专业性的现代休闲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的。针对中国生态休闲教育的发展路径,需要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理念与行动进行整体建构。

(一)以理念为维度,崇尚生态理性为先。

福斯特认为,面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在“知识层面”上进行正本清源,需要进行“知识性抵抗”。在剖析重构生态理性时,需要与经济理性进行对话,看清经济理性统摄下的对环境的破坏。在发展生态休闲中,崇尚生态理性不是意味着取消经济效应,而是平衡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实现二者的整合。建构生态理性需要让生态建设引领现代化建设,将生态建设渗透进休闲教育当中。运用到具体休闲教育层面,以从事休闲产业者为维度,在进行休闲产业投资时要进行生态与经济效应的分析,不能忽视生态性补偿问题,在投入成本中加入生态性补充资金,再决定是否投资休闲相关产业。生态性补偿的落实需要有关监管部门进行监督,而不是事后惩罚,应具有前瞻性。

(二)借鉴西方休闲教育成果,整合各类教育机制力量。

在西方,休闲是生活实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家庭、教育、科学、游憩、艺术、体育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重视休闲教育,实际上就是积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本,就是对人的教育与教养的投资,这种投资越早越好,回报率越高。正是在这种休闲理论理念的引导下,休闲教育成了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个人都愿意习得的人生内容。西方虽然没有正式提出生态休闲教育理论,但休闲教育的成熟可以为中国所借鉴。西方国家休闲教育的组织模式需要学习,但是消费的方式及内容需要扬弃,这是由于受到消费主义及资本主义本身的资本逻辑思维造成的差异,我们并不是要复制西方国家休闲的完整模式,而是要打造中国生态休闲教育的新模式。

(三)以经济理性手段为生态理性所用。

对每个人都一样好的东西没有价值,你必须有若干东西好于他人才能受到尊敬。追求多、追求新是消费主义在西方盛行的标志。若将这种消费休闲方式推广至全球,则会给生态环境前所未有的打击,由此高兹提出要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当前,从事休闲产业者有些不顾环境的未来承受能力加以开发,而休闲人群对景点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强,这已经超越人的素质,而是人的生活方式的习惯化所致。崇尚生态理性,在使用方法与手段上可以借用经济理性思维,通过经济惩罚了来缓和、抑制一系列不文明行为带来的生态遭难。但经济理性惩罚不是长远的方法,但却是有效的途径。要从根本上实现生态引领的现代化必须建构以绿色思维和生态理性为基础的价值观念。

[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9.

[3]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刘德谦,唐兵,宋瑞(编).休闲绿皮书——2012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刘海春.生命与休闲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理性马克思生态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