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公文接受者角度初探贾谊《论积贮疏》成功的原因

2015-03-20钟罗庆张晟钦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帝贾谊接受者

钟罗庆 张晟钦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从公文接受者角度初探贾谊《论积贮疏》成功的原因

钟罗庆 张晟钦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本文从公文接受者角度初探《论积贮疏》成功的原因,主要原因有四点:首先,贾谊与文帝在治国方略上不谋而合是《论积贮疏》被采纳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文帝虚心纳谏是《论积贮疏》被成功接受的重要因素。再次,动之以情、打动文帝是《论积贮疏》被采纳的又一原因。最后,引经据典,援引古圣贤之话佐证观点是《论积贮疏》被采纳的重要因素。并以此为成功个例,得出公文写作需要充分考虑接受者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行文中突出强调接受者的利益,满足接受者的需要,方能确保公文上通下达。

《论积贮疏》 公文接受者 采纳原因

西汉初期,洛阳才子贾谊有经天纬地之才,初出茅庐便以政治家的眼光和文人的才气向当时最高统治者汉文帝上书,写就了这篇《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储备,预防饥荒,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此文观点清晰、层次分明,正反对比得当,既情真意切又气势浩然。

《论积贮疏》上奏给文帝后,文帝大赞,下令鼓励农业生产,广开阡陌,其后又推出了免除田税的法令,使得汉初百姓休养生息,积极生产,粮库充足。为何《论积贮疏》能够得到文帝欣赏并贯彻实行呢?笔者试着从公文接受者角度分析贾谊《论积贮疏》能被文帝赞赏并一一施行的成因。

一、贾谊与文帝在治国方略上不谋而合是《论积贮疏》被采纳的决定性因素

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所提方略与文帝政策不谋而合,这是《论积贮疏》被文帝激赏并施行的决定性因素。

1.《论积贮疏》主张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与文帝劝课农桑、休养生息的政策相契合。

汉文帝性格安稳,待人平和忠厚、谦虚谨慎,不是开疆扩土的霸主,而是精于守业的良主。因此,文帝“恪守高祖成业,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从未有所懈怠和大的变动”①。他做事稳健,认为在大汉初期应继续实行高祖休养生息的国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与民安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因此,他主张一切以恢复、发展生产为重。

这一政策在文帝的诏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文帝二年正月发布的《开籍田诏》中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文帝十二年三月在《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诏》中提到:“力田,万生之本也。”为了发展生产,文帝数次下《劝农诏》②,逐次减免田租,并与民躬耕,劝课农桑:

《劝农诏》一(文帝二年二月)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劝农诏》二(文帝十二年三月)

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税之半。

《劝农诏》三(文帝十三年六月)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贾谊对文帝的性格和政治倾向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在上书于文帝时很好地契合了这点。在《论积贮疏》中,他首段便直陈本文中心观点,即需要发展农业生产和积贮粮食,并切中造成如今粮食不足的原因:一是百姓因无地而放弃生产从事工商;二是社会铺张浪费、奢侈淫逸之风渐起。接着,文章从正反两方面例证粮仓空虚:危害是,“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而粮仓“苟粟多而财有余”时则会有“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益处。最后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生产、积蓄粮食的解决方案呼之欲出,顺理成章。

贾谊这篇公文能被文帝采纳,决定性因素便是他深晓文帝的政治主张,在《论积贮疏》中所提举措能与文帝治国方略相契合。

2.贾谊《论积贮疏》的写作立场:为文帝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文帝十几年立于吕后淫威之下,小心度日,形成了谨慎求稳的性格。因此,登基后很注重稳固汉朝统治基础,缓解阶级矛盾,可以说是一个精于守业的良主。一个在忧患中度日的人稳定之后会更珍惜眼前安定、平稳的生活,会竭尽所能地维护眼前的稳定,不愿打破这样的平衡。汉文帝便有这样的心态,他生于忧患,登基后便一心维护眼前的汉室基业,保持国家稳定。前文提到的休养生息之国策,一是为了恢复发展汉朝久经战争洗礼千疮百孔的经济,二是因为国以民为本,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无疑是封建统治稳固的社会基础。与民休息,人民安于土地,生活富余,才能缓解阶级矛盾,永葆汉室统治。

文帝稳固统治基础,缓解阶级矛盾不仅仅表现在重农政策上,他的很多诏书都反映出文帝是一位亲民爱民、注重缓解阶级矛盾的君主。刚即位不久,文帝就发布《振贷诏》和《养老诏》,关心那些“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并强调要养老、敬老,以老、弱为尊。

贾谊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立场出发,敢于正视现实、揭露时弊。在《论积贮疏》中他看到了太平盛世背后严重的社会危机:人民失去土地或沦为流民或投身工商,从而导致国家经济之本——农业受损;而粮食减少流民增多,则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另外随着高祖时期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大地主土地兼并和骄奢淫逸之风渐起,农民被剥夺土地则会导致阶级矛盾加剧。

针对这些社会危机,贾谊在这篇公文里提出了解决方案:“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编,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③

我们不妨将《论积贮疏》与贾谊另一名篇《陈政事疏》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论积贮疏》中的政治思想被大为赞赏并大力推行实施,而《陈政事疏》提到的改革诸侯制度和匈奴战争问题被文帝搁置。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论积贮疏》中的思想与文帝政治倾向相契合且符合文帝的性格特点,故实施通畅。相反,《陈政事疏》所提虽言之凿凿,实为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之文,但由于与文帝政策相反,且因为文帝在吕后的长期压迫之下形成了谨慎求稳的性格心理,这种性格心理让文帝在心理上着实难以接受《陈政事梳》,故而一再搁置。由此可见,《论积贮疏》被文帝采纳的决定因素是贾谊与文帝的不谋而合。

二、文帝虚心纳谏是《论积贮疏》被成功接受的重要因素

汉文帝待人平易、性格温厚,善于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因此执政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据史料记载,文帝二年,废除了诽谤妖言法,宣布“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④,目的就是广开言路,兼收众人意见。中郎署长冯唐当着众人的面责难文帝“虽得廉颇、李较,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进见”,唐趁机为魏尚说情,帝认为有理。“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⑤。虽然贵为天子,但面对臣子当面责难,认为言之有理,都能欣然接受,这份度量在封建帝王之中实属难得。正因为文帝虚怀若谷,广开言路,政治清明,在《史记评林》中,王鳌称颂文帝“君臣如家人父子”。

在《论积贮疏》中贾谊针砭时弊,看到随着社会财富增加,统治阶级“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被迫大批破产流亡,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匮乏,国家卖官鬻爵,百姓贩卖子孙,甚至出现了“易子而咬其骨”的惨状。此时贫富悬殊日益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渐趋尖锐。因此他提出“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编,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的解决方案,于大汉社稷有益,且条理清晰、言之凿凿。故文帝虚心听取并付诸行动。

三、动之以情、打动文帝是《论积贮疏》被采纳的又一原因

1.封建时期,奏疏类文书情感充沛,使公文接受者——皇帝更易于接受文中所呈之事。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曾提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⑦这句话说明了情感对文章的重要作用。

另外,臣子向皇帝上书想劝诫君主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只是一味地摆事实、讲道理,不免枯燥呆板,很难取得皇帝的信任,只有用真情打动皇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谏说的目的。将感情融入叙事说理之中,由于作者饱含为朝廷竭忠尽智的爱国热忱,又对所论事理有较为深切的感受和认识,因此许多话发自肺腑,说理中寓有强烈的抒情意味”⑧。

2.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流露出忧国忧民之心,文帝大为所动。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这句话翻译为白话文就是,“本来可以让国家富裕、社会安定,如今却出现这样令人担忧的情况,我为皇上您深感痛惜啊”。此话虽短但忧心文帝社稷,忧心天下黎民之情溢于言表。据史料载文帝看完此文后大为感动,且其中所提方略一一施行。

四、引经据典,援引古圣贤之话佐证观点是《论积贮疏》被采纳的重要因素

受众的文化水平是奏请类文书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受众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广,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文稿就要做到思想深刻、观点新颖,讲究表达艺术;反之,如果受众文化层次较低,认知能力有限,文稿就要尽量通俗易懂、一目了然”⑨。

文帝贵为皇子,自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在这篇公文开篇,贾谊便援引先秦时期著名贤相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佐证自己“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观点。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且与文帝较高的文化水平相符合,故而文帝欣然接受且赞赏不已。

从公文接受者角度细观贾谊的《论积贮疏》,探究其被赞赏、坚决施行的成因,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公文者无论行文方向如何,都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行文中突出强调接受者的利益,符合接受者的需要,方能确保公文上通下达。这些是我们今后在行文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笔者今日以古观今的终极意义。

注释:

①段丽莉.汉文帝的心理特质对其统治策略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报,2004,7,VOL23(4):74-75.

②(东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561.

③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378.

④(西汉)司马迁撰.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201-239.

⑤(东汉)班固撰.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20-1025.

⑥(汉)荀悦撰.两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⑦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6.

⑧蔡慧.情真意切气势浩然——论贾谊政论文的抒情性[J].现代语文,2011-06-05:8-9.

⑨陈樟文.把握受众特点提升文稿质量[J].办公室业务,2012(8):23.

[1]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574.

[2]高敏.论汉文帝[J].史学月刊,2001(1):32-39.

[3]段丽莉.汉文帝的心理特质对其统治策略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报,2004,7,VOL23(4):74-75.

[4](东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8,561.

[5]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378.

[6](西汉)司马迁撰.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201-239.

[7](东汉)班固撰.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20-1025.

[8](汉)荀悦撰.两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6.

[10]蔡慧.情真意切气势浩然——论贾谊政论文的抒情性[J].现代语文,2011-06-05:8-9.

[11]陈樟文.把握受众特点提升文稿质量[J].办公室业务,2012(8):23.

[12]余光煜.从汉文帝的诏令看文帝朝的重农政策[J].农业考古,2007(3):23-25.

猜你喜欢

文帝贾谊接受者
绳之以法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罗文帝剪纸作品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
贾谊谱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