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西南少数民族间的跨文化渗透与融合

2015-03-20张小飞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少数民族民族

王 娜 张小飞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

我国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之间习俗有别、风情迥异,文化亦各不相同,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我国各民族之间更是进入到了一个不分主次的真正多元一体化的新纪元。我国目前少数民族区域中极少数极端民族思想的渗透归根结底缘于针对少数民族间跨文化研究与关注的无力,尤其是跨少数民族间的文化研究对于民族间的和谐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大而言之对于整个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和谐亦堪称举足轻重,相信每个少数民族中每个人的一小步终将襄成整个中华民族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的一大步。

一、大西南少数民族跨文化研究价值

跨文化渗透表现在大西南各少数民族之间文化层面上的互相影响,大西南少数民族的跨文化渗透与大西南民族的较高密度的聚居不无关系,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山河阻隔,但是生产生活以及商业与文化交流的需要必然使得大西南各少数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层面上的双向式渗透。

(一)跨文化融合意义

在我国宏观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曾经经历过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周边区域各民族即形成了大融合之势,为后代历史揭开了民族融合的序幕。此后,我国的每个朝代都会将疆域向四围不断扩张,直至海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西南的少数民族即与中原政权有了文化往来,中原的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亦随着战争的频仍而不断迁往大西南,至秦汉以后,大西南的各少数民族则彻底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为丰富且人口众多的区域,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大西南都可以找到,少数民族密度之高不仅在中国,而且即便是放眼全球也应该是绝无仅有的特例。“仰视山接天,俯瞰江成线”,大西南地理的天然屏障阻隔了历史上优势民族对其中的各少数民族的强制式的兼并与同化,同时,亦将大西南整个区域内的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以地理屏障形成了天然的最佳隔离,使得大西南各少数民族之间较少出现民族之间的强制式的兼并与同化,这就为我国的大西南保存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为大西南的各少数民族保存了民族繁衍的处子。

(二)跨文化交往和谐民族关系

欲追求民族关系间的更大的和谐首先必须打破民族间的藩篱,以文化为先导,用文化的超现实力量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以跨文化的力量促进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实现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从大西南少数民族中共同的传说故事可以看到文化渗透与融合的巨大力量,大西南少数民族中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拉祜族等不约而同地传颂着《蛙神》、《火把节》等极具正能量的民间传奇,既昭示了少数民族的古老信仰与传统文化,又宣扬了勇敢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同时也印证了少数民族间的跨文化的交融。

民族关系领域的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与汉民族相比,任何少数民族都是明显的弱势群体,汉民族对于民族文化所采取的应该是欣赏姿态而不是观赏态度,各少数民族亦应该在重新塑造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商业化过程中,牢牢树立民族自尊意识、自强信念、自立决心不以客体化而自怨自艾,而以主体化思维大力发展本地民族文化、民族产业、民族经济大西南少数民族更应展示其纯朴自然的天性,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拥抱其他民族,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面向未来。

二、大西南少数民族跨文化渗透

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团结是少数民族跨文化渗透的大前提,由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欣赏而相互学习,由相互学习而相互交融,最终才会形成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渗透。国际之间跨文化的渗透研究屡见报章,亦形诸事实,但是针对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文化渗透研究却相对较少,究其缘由,是因为少数民族之间的习俗、信仰、规则、文化本就存在着的表现则较为普遍,例如《咕咚来了》这一民间故事,差异且各自恪守本民族的信条与教义,但是从文化视角来看,大西南少数民族间的文化渗透在大西南的傣族与藏族中虽然记述流传的语言方式不同,但其内容却有着极其惊人的一致性,其主题都是启示各自民族的人们遇事不可人云亦云,不可盲从于羊群效应,凡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一)少数民族间的生活习俗渗透

少数民族间的生活习俗渗透取决于该少数民族的学习性、接受性、进步性,越是擅于从其他兄弟少数民族中学习的民族才越有可能最先迎接本民族的长足进步与蓬勃发展,针对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的调查了解中可以看到,大西南少数民族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但是,分居于各地的同一少数民族却可不避免地出现了差异性,这种习俗较为外向的明显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少数民族间的习俗渗透效应,诸如我国乃至世界最为古老的民族瑶族,虽然历经数千年的薪火传承,但是亦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习俗上的渗透而衍生出了多达数十种不同的瑶族。俗话说:“无酒不成俗”,早在远古纪元,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即已获得了由谷物升华出这种极具精神影响力的神异液体的能力,酒在大西南少数民族的习俗中更是无孔不入,成为大西南少数民族一致认同的欢乐节庆、聚会迎宾等过程中提升喜乐气氛的兴奋剂,酒已经俨然成为大西南少数民族习俗中渗透于各个少数民族的“俗仪”与“俗旨”,提亲要吃“开口酒”,如待女方亲友要喝“小订酒”、“大订酒”,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火笼酒”、“头欢酒”、“上马酒”、“迎风酒”、“梳头酒”等,瑶族的“三关酒”亦与土家族的“三杯酒”有着自然的文化渗透性,这些渗透于大西南各少数民族的习俗更充分显示了少数民族间文化习俗上的渗透性。

(二)少数民族间的宗教信仰渗透

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即是其强烈的自然崇拜特质,这些少数民族具有相通的自然拟神化与自然人格化崇拜取向,同时,各少数民族间普遍存在着对于山神的崇拜,尤其是佤族与普米族每年都要祭拜山神,而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以及德昂族则对水有着相同的敬畏与崇拜,至于纳西族、白族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则对火虔诚有加。在对山神等的崇拜的基础上,进而还衍生渗透出了对“林”、“树”以及“石”等的泛自然崇拜。

虽然大西南少数民族仅彝族、纳西族等民族拥有成型的完整宗教经典与宗教礼仪,其他少数民族没有成文的宗教典籍,但这却并不妨碍其他少数民族拥有相互渗透的“巫”、“祭”、“傩”等包括了“占”、“卜”、“祈”、“驱”等多功能的相互渗透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系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大西南少数民族间不同的宗教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与相互间信仰间的积极参照,充分显示了大西南少数民族间互相尊重、互相珍视宗教信仰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小而言之,民族是以其强烈的渗透性、感染性、同一性包裹在一起的聚落群体,大而言之,民族即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上即已形成的秉持相同或相似信仰的共同体,大西南少数民族中的白族、纳西族、怒族以及傈僳族都有着相同的蛇类等不唯一图腾崇拜;布朗族与普米族则有着相同的蟾蜍等不唯一图腾崇拜;德昂族与拉祜族有着相同的葫芦等不唯一图腾崇拜。这些相互渗透的图腾通常以器、帜等形式呈现。纵观大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渗透情况,我们看到,各少数民族宗教之间不仅存在着渗透性,而且亦存在着由普化式宗教向制度化宗教的过渡倾向。

(三)大西南少数民族间的文化渗透

文化从广义而言具有其复杂性,文化囊括了以认知、宗教、艺术、道德、律典、风俗等所支撑的地方性或区域性的社会化生产、生活以及习惯等的方方面面,文化不仅涵盖了民族的精神性,而且亦涵盖了民族的制度性与智慧性。而文化的渗透则首先表现在语言学习渗透、表情模仿渗透、动作交流渗透等以由这些交流符号所主导的由生产生活需要所影响的相关渗透层面。从理论视角来看,大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渗透由交流符号渗透而社会符号渗透,由社会符号渗透最终发展进化为文化符号等的高级渗透过程中存在着文化的渐进性与文化的自觉性,在文化的渗透过程中各少数民族间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均在相邻的各少数民族中获得认同。

文化渗透中的文化态度是少数民族文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性本质,决定了由此而衍生的形诸于文化的思维、动机、信念、归属等泛化意识,正因如此,文化渗透的同时才会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产生摩擦,摩擦的过程其实亦是一个由文化对照、文化比较进而形成文化适应的过程,协调两种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乃至协调多种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并以灵活的态度予以恰当地处理是文化本身的问题。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的优秀品质与高级智慧也正体现在其对待文化差异的“涵化而不同化”上,仅这一点即足以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学习的标榜。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仡佬族情歌与佤族民歌以及壮族民歌之间就存在着跨文化融合的情况,这三个民族均以七言四句起首,充分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同样,在歌颂坚贞爱情方面,各少数民族之间亦有着神似的题材。

三、大西南少数民族跨文化融合

大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文化渗透与融合使得高密度聚居的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族际关系变得愈加健康、愈加和谐,同时,在大西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的同共努力之下,大西南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心目中最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丰饶的家园。

(一)同根同源共生共荣

费孝通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指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格局,从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中历史最悠久的苗、瑶、侗等族心传数千年的歌谣、纪事等亦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性。此外,参考美国权威杂志《Human Genetic》中的文献,我们看到无论是中原的汉民族还是大西南的少数民族,其基因均与5000年前的古代中原人无异,也就是说中华56个民族具有不可争议的同根同源性。我国瑶族心传的“先有瑶,后有朝”等民谣中的“瑶”与“朝”的相继亦说明了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具有与中原民族相同的原生性的悠久历史。无论我国56个民族中的哪个民族,追本溯源都来自于同根同源的统一体,大西南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共生共荣必须相互融合以保证共生可能的关系,并且各个少数民族之间处于一种不存在高低的同等语境之中,翻开我国少数民族之间共生的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共生与同化完全不同,共生是更符合君子之道的“和而不同”,这是一种更加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在民族聚居如此紧密的大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之间能够做到共生已属不易,要做到共荣就更是难上加难,大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共荣关乎每一个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二)理解包容求同存异

提及少数民族的民族间跨文化渗透与融合就不能不提及民族的跨文化适应性,面对不同的文化情境,个体必然会因其异于母文化而产生暂时性的文化休克,继而就会出现对于异文化的理解包容以及认同。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影响与交流不仅普遍,而且还具有多层面性,这种影响与交流更集中地表现为思想文化上,如我国壮族与白族就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包容性,这两个民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奇,诸如壮族的唱英台与打歌,以及白族的读书歌。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均流传着人类始祖的葫芦传说,兄妹因大洪水共藏一葫芦中,经种种神迹指点,兄妹二人奉神旨繁衍人类。大西南少数民族间的跨文化融合还表现在对于人类起源认识的同一性上,在这一点上各少数民族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即将盘古开天辟地作为人类最初的起源并加以流传,白族的《创世纪》、彝族的《梅葛》 以及《阿细的先基》还有瑶族的《密洛陀》等均以不同形式表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甚至我国的汉民族在记述人文历史时亦从许多方面吸纳了大西南少数民族中的某些传说凝炼而成。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少数民族之间的理解包容求同存异才是文化得以更好传承与发扬的原动力。

(三)未来更加融洽的多民族大融合

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非常有趣,比如我国羌族的服饰文化就呈现出与其他兄弟少数民族之间因不同的大融合而变幻出的不同色彩,在接近藏族地区的羌族服饰即与藏族同胞的服饰相似,在接近彝族聚居区的羌族服饰则与彝族相似,而究其服饰本原则与我国传统的蒙古族与满族等游牧骑射民族相近,这种服饰文化的因应变化充分展现了羌族的民族融合的强烈倾向性,同时,亦显现出羌族的高度的民族融合的适应性。民族大融合的求同性不仅发生在少数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中,亦出现于其他形式的非主流文化表现上。大西南少数民族的同化与整合显示了少数民族非常融洽与和谐的族际关系,这种融洽与和谐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大西南少数民族间的民族文化的相互剥离以及民族文化的边缘化效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西南亦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展望未来,我们看到,跨文化渗透与融合使得大西南少数民族在和谐共处、平等互助的基础之上正在走向快速发展之路与民族富强之路,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更加富足的大西南与一个更具民族性且更能够彰显民族精神的大西南正在祖国的西南冉冉升起。

四、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缤纷灿烂、浓墨重彩的神来之笔,少数民族文化亦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画卷中洋洋大观的堪称璀璨绚丽的篇章,更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竞放群芳谱中异常娇艳、丰姿绰约的一株。诚然,每个民族的心目中都有其各自的梦中的香格里拉,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与文化使得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意识形态下的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文化,让每一个大西南的少数民族都能成为民族区域中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让每一块少数民族聚居的热土都变成其各自梦中的香格里拉。展望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的大融合,笔者想到了刘易斯的那句至理名言,民族经济的发展不仅只在于财富的增加与累积,而且还在于民族选择范围的扩宽与民族视野的开阔,同时,更在于获得更多的民族自由与民族尊重。仅以此句与大西南各少数民族同胞们同勉。

[1]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思想战线,2009.35,(2):21~26.

[2](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泰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88.

[3]“到达”不意味着一切——电视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社会流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05.

[4]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民族主义[M].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2:17.

[6]费孝通.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48.

猜你喜欢

跨文化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