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一体框架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构建

2015-03-20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明民族

陈 挺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 454000)

生态建设自古就是社会共同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各级地方政府也从“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转变,相应地加大了生态建设的力度,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集中在边远山区,生态问题本身较多,此外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思想和习俗的影响,生态建设前景不容乐观,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空间地理布局所形成的差异性资源优势,使得其生态文明建设又独具特色,这既能彰显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又能体现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全面重视。

一、少数民族地区典型生态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

(一)少数民族地区生态问题概述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丰富多样,且大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关系到地方发展乃至国家安全。比如: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既关系到西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影响着印度北部地区农业的布局。但是,就目前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严重,保护力度小,措施错位,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晚,任务重。具体表现在:

1.整体生态均衡,局部呈井喷式爆发态势

少数民族地区同其它地区一样,生态环境问题普遍,比如:水资源等共性问题大都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问题相对严峻,比如:绿洲沙漠化、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环境、云贵高原民族地区灾害问题等频频突发状况,引起国内外的关注。青海玉树地震,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泥石流更是将井喷式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4年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灾害问题占全国重大突发事件的41.3%,财产损失占少数民族地区GDP的37%左右,[1]由生态问题引发的其他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布局和社会综合治理。

2.资源优势日渐丧失,生态问题逐渐暴露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资源丰富,依靠资源优势拉动地区发展,[2]比如:吉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及云贵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基本上依靠林木吃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劣势,这表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同类替代产品的出现,冲击着相关产品是随着林木破坏,名贵中药采挖严重,使得地区生态问题相对严重,地区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进而由于生态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频繁。一方面,少数民族品的市场价格。[3]少数民族地区受社会条件的影响,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对经济的盲目开发更是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转变,少数民族地区资源问题也受到了影响,比如:封山禁牧政策的措施落实进一步细化了游牧民族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素来以畜牧业著称的内蒙古、青藏地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一旨在保护生态的措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负面问题众多,不仅制约着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影响了地区的五位一体布局和和谐草原的建设。[4]

3.传统习俗对生态的破坏

我国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宗教信仰和民族仪式,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而言,当属丧葬仪式。[5]丧葬仪式既是一套完整的民族文化体系又是强烈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根本标志。虽然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丧葬改革,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丧葬形式大体上并未被改变,比如:藏区的天葬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高山族的恶葬又时常浪费林木等,而门巴族的水葬既污染水源又破坏环境,此外,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沿袭程序比较繁杂的土葬和各具特色的火葬,特别是土葬容易造成人地矛盾的出现。当然,随着近年来丧葬理念的传播和国家反铺张浪费的节制,少数民族地区丧葬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整体还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丧葬观念的转变,不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不单是经济文明扬弃的吸收,也不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摒弃,而是五位一体框架下,美丽中国、美丽民族区域建设的集中体现。

(二)五位一体布局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到“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环境明显好转”目标的提出再到五位一体布局的全面施展,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略有成效。然而,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整体恶劣,生态建设周期性长、见效慢。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战略位置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总领全局、系统构建又要结合区域特色分类建设。因此,在五位一体布局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要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基础上兼顾局域典型问题并同时服务于五位一体整体布局。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可归纳为:局部建设服务大局、资源节约生态和谐。具体而言:一要注重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合理开采、生态环境的和谐构建;二要注重民族区域的全面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少数民族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本民族的永续发展;三要细化民族区域内重点生态工程特别是大江大河源头的保护;四要积极引导民族区域生态文化建设、营造先进环境文化氛围和道德体系致力于民族生态、道德生态的构建;五要统筹全局、五位共创,实现绚丽民族情、助力中国梦。[6]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为迎接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五位一体框架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基石

首先,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主旨在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7]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少数民族地区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模式的发展。就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其整体生态资源优势明显,若从生态文明角度转变成特色经济模式,既能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生态问题,又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如:青海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油菜花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高原油菜花的种植基本充分利用地区荒废土地,杜绝了因冬虫夏草采挖带来的土地破坏。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种植既推动经济的发展,又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由于少数石油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视,他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并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8]总之,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全方位地发展经济,促使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区域政治文明建设的写照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充分反映少数民族群众意愿,实现少数民族群众人民当家作主,真正符合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与拥护。上世纪80年代国家充分尊重藏族群众的天葬,并禁止内地媒体报道。20多年来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近年来拉萨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众多殡仪馆,传统丧葬陋习得到了一定的改善。[9]相反南疆地区在政策的强引下,塔木河流域水资源沼泽减少,绿洲农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结果反而主次倒置,制约区域综合建设。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文化资源的时代整合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滞后性不断阻扰民族文化的更新。在当前民族地区五位一体框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以丧葬文化为中心的民族传统严重制约生态文明的建设。此外,以信仰为核心的图腾文化和祭祀文化也影响着生态文明的建设。当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生态领域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不但能够顺利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性整合。比如:东乡族禁止捕猎马、驴等,主张相关动物的宗族性,倘若在东乡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扬类似观念,生态建设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成功。同时对少数民族丧葬等陋习加以改造,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等也是对相关生态问题的根治。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和建设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和谐发展,本质在于人民利益,这显然比之前一刀切式的行政命令化的生态保护先进的多。传统政令式的环境保护政策,一方面冲击着少数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容易诱发群体性的抵触。另一方面,一刀切式的环保策略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全方位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和本质属性。首先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边远地区恶劣生存环境的必然要求。其次是相关利益的再次分配,五位一体框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大局,强调统筹全局,全面兼顾。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真正意义是以民族区域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建设。再者我国民族地区大都位于偏僻的山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更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追求。

三、五位一体框架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一)重塑共荣共生,敬畏自然的传统法则

在与恶劣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大部分少数民族普遍形成了“人物一理,平衡共存”的自然生态伦理观,并以民族信仰,传统习俗的形式沿袭下来,乃至贯穿于他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在宗教信仰上表现出强烈的敬畏,在生活生产中表露于乡规民俗,生产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尊重并利用少数民族群众所认可的自然伦理的基础之上尊重自然,改造自然,推进新时期五位一体布局的胜利完成。

重塑共荣共生,敬畏自然的传统法则是在结合少数民族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具体宣传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在关注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充分做好文化宣传,让禁止捕杀,人物一理的共荣共存观念成为新一代少数民族群众共同的心声,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不二法门,并使之成为他们的信仰,在岁月的洗礼当中,成为一种法则,更成为一种具体的乡寨规约,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化,具体化。[10]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的失调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制约和影响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少数民族地区支柱产业主要为以家庭作坊为基础的民族特色手工业和引进企业,前者种类众多,但主要以传统工艺作品为主,比如:弦剑、刀等手工产品,而这些产品以私人作坊为主,既浪费资源,又缺乏深层次加工,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而引进企业主要以资源型企业为主,这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做到从根源上杜绝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破坏,资源锐减的问题。[11]首先,细化民族工艺产品的加工,注重资源回收和再次利用。其次,注重民族优势,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牧业的发展,打造民族特色产业,比如:拉萨净土篮球队的成立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再者,严格控制资源高耗型企业的建设标准,在区域内倡导集约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民族区。

(三)生态宣传与道德教育结合,国家调控与地方应变结合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的现状,大力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相结合,使他们在道德中树立责任感,在自我谴责中接受生态理念,踊跃承担实现本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当然在生态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国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落实上可以适当加强补偿力度,提高补偿金额,让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享受到一定的福利,使他们不仅在心理上乐于奉献,更在经济上甘于付出,在国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的前提下,积极做好政策宣传普及和落实,同时结合具体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状况,合理贯彻节约保护方针,比如:在藏区等自然恢复能力差的地方要注重保护力度,在新疆地区要注重部分稀缺资源的节约,在云贵巴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自然恢复能力较强,因此,要注重自然恢复,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生态教育与美德教育相结合,国家调控与地方应变相结合。

总之,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整体繁荣与稳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同样,只有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构建少数民族区域,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永续发展。

[1]鲁彩荣.“三个代表”思想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S2):77.

[2]陈 亮.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应注重绿色优势[J].领导科学,2004,(19):19-23.

[3]曾庆红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稳定[J].今日民族,2004,(10):67-68.

[4]赵家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脱贫的根本途径——职业技能培训[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2):72-75.

[5]吴秀永.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J].当代广西,2007,(16):89-90.

[6]刘小平.新时期保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9,(02):43-46.

[7]成向东,陈永胜.影响当前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及对策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2,(04).67-69.

[8]杨文安.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研讨会在南宁召开——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术探索,1988,(02).102-104.

[9]赵建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视野,2007,(07):34-37.

[10]杜 强.论国家生态安全[J].中国环保产业.2003,(04):66-67.

[11]林 喦.科学发展观与以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78-79.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明民族
我们的民族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对不文明说“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明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