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长者”观

2015-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祖仁慈长者

罗 开 凤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长者”观

罗 开 凤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长者是人们对于年长且有德者的尊称。这个称谓在《史记》中多次出现,且用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这些人物除了年长之外,其“有德”一面主要表现为仁爱和恭谨。仁爱主要表现为对人仁慈,为人宽厚。恭谨则主要从人物的态度、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来。通过分析人物身上的品格特征,从而阐释司马迁的“长者”观。

司马迁;史记;长者;仁爱;恭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历史,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历史事件的史书。书中描写了大量不同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司马迁对他们的褒贬也不尽相同。从《史记》中司马迁对于他们的称谓可以窥见司马迁对于人物的态度,在《史记》中多次出现了“长者”一词,这个称谓并不是司马迁首创,在其以前先秦的诸多文献中便有许多关于“长者”的记载。

“‘长者’ 一词产生于战国时期,基本含义为:年长者、位尊者、有德者。”[1]86例如:“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2]96(《孟子·公孙丑下》)“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2]14(《孟子·梁惠王上》)“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3]633(《庄子·徐无鬼》)“长者不为市。”[4]347(《荀子·哀公》)在这些例子之中,“长者”的含义大多主要还是指“年长者”的意思,而关于道德层次上的含义还是很少的,但是到了汉代“长者”这个称谓所包含的道德修行等方面的含义便在增多。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得到了明显的印证,在《史记》中的“长者”含义大多都是指道德层次方面的。《史记》中“长者”一词总共出现了60余处,这些“长者”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长者”的标准是多样的。只要他的某些品质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可以被称为“长者”。

一、仁而爱人

“仁”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是儒家思想的主导观点。 例如:“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5]34(《论语·里仁》)“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5]35(《论语·里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64(《论语·雍也》)司马迁特别尊崇儒家,“其对儒经全面推举的程度及所给予的赞辞,不仅超过了他的前人,也超过了与他同时代的人”[6]。如:“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7]3290“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7]3298“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7]3298

从这些例子可见司马迁对于儒家的推崇。“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是《史记》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最常用的理论武器。”[8]26所以“仁爱”的思想便成为司马迁对于长者品质的要求之一。

(一)对人仁慈

仁爱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仁慈”。仁慈是长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品质,也是当时社会最为尊崇的。

例如,《田叔列传》中提到的孟舒。一次文帝问田叔有关“长者”的事,田叔说:“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7]2776理由有二:其一,贯高谋反,赵王获罪,而孟舒“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7]2776。其二,匈奴侵边,“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7]2776。第一点表现他忠心,第二点便突出他的仁慈,士卒争先恐后地守边御敌,说明平日里孟舒便是一个仁爱之官,不然匈奴侵犯的时候士卒不会那么的拼死抵抗。

又如御史大夫张欧:“然欧虽治刑名家,其人长者。”“自欧为吏,未尝言案人,专以诚长者处官。官属以为长者,亦不敢大欺。上具狱事,有可卻,卻之;不可者,不得已,为涕泣面对而封之。其爱人如此。”[7]2773张欧作为御史大夫,相较于酷吏列传中的人,可谓是天壤之别,如此爱人,且珍爱生命之人,难怪被称为“长者”。

仁慈是《史记》中判断其人是否能被称为“长者”的最重要的标准。但是仁慈也分很多种,或者说不同的长者身上所表现出的仁慈是不同的。同时司马迁在著史时遵循“实录”原则,所以这些仁慈的“长者”,也并非是完美之人,他们身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典型代表就是“刘邦”,在《史记》中刘邦被多次尊称为长者。秦二世三年,项梁的部队被秦军打败,怀王打算攻打关中,在商议将领的时候写道: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7]356(《高祖本纪第八》)

诸将反对项羽领军是因为他“为人僄悍猾贼”且残忍,所以要求派遣一位“长者”领军,以安抚百姓。而刘邦便是这个“长者”的人选,这里刘邦被尊称为长者,是相对于项羽的“凶悍”“狡猾”“残暴”而言的,所以这里长者的品质就是刘邦身上所具有的“不侵暴”且“宽大”。接着刘邦在引兵而西,战不利的时候,郦食其也把刘邦称为“长者”,他说:“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7]358

《史记》中也明确地提到刘邦“仁爱”,《高祖本纪》开篇就说道:“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7]342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也显示出了他的“长者”风范,特别是在和项羽比较中便显得尤为明显。例如他在进入关中之后不负众望,既放了投降的秦王子婴,又和百姓约法三章,顺利地安抚了百姓,得到了百姓的认可,甚至“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而相对于“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7]356的政策,刘邦更显仁慈。

但是刘邦真的就是一个完全“仁慈的长者”吗?也不尽然。作为一个统治者,他不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15。例如,有一次刘邦在被项羽军追杀逃跑的时候马儿疲惫了,追兵眼看就要追上了,于是刘邦“常蹶两儿欲弃之”[7]2665。这里的“两儿”分别指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又如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如果不投降就杀其父炖成羮,而刘邦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7]328。所以作为一个统治者,他的仁慈是相对意义上的“仁慈”。

(二)为人宽厚

仁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性格忠厚,对人宽容。特别强调宽容,对人对事总是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的人,便能被称为“长者”,这种宽容表现为对别人犯的错以包容之心对待,并且不追名逐利,随时保持平静良好的心态。

说道对人宽容,不得不提的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信陵君。信陵君的宽容主要表现在他的“礼贤下士”,信陵君是四公子中最能礼贤下士的代表。《史记》中记载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7]2377他礼贤下士最突出的事件就是招募大梁夷门看门人侯嬴。当时年已七十的侯嬴拒绝了公子的招募,于是公子便大宴宾客,亲自驾车去迎接侯嬴。在此过程中侯嬴故意对公子傲慢,以观察公子的反应,但是结果却是侯嬴愈傲慢,“公子执辔愈恭”,“颜色愈和”,当大家都看见公子为侯嬴驾车,且被无礼对待时,公子仍然“色终不变”。在战国时期一个公子能对一个守门人做到这样,可算是礼贤下士的典范了,公子不愧“长者”的称号。

说到宽容,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塞侯直不疑,《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中记载了他两次遭人诬陷而不自明的事情。第一次是“盗金”事件:“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7]2770如此的胸襟恐怕是没有几人能够做到的。如果那个误拿金的人不主动承认的话,直不疑便要永远背负小偷的罪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居然主动承认拿了金,还帮舍友偿还。此人不仅有一颗宽容的心,还不重视名声。《史记》中明确提到说他“不好立名称,称为长者”。

第二次是“盗嫂”事件:“人或毁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独无柰其善盗嫂何也!’不疑闻,曰:‘我乃无兄。’”[7]2770简单的一句“我没有兄长”,来回应别人的诬陷,始终秉持着“清者自清”的心态来面对不好的事情,既不为自己遭遇的事情抱怨,同时也不埋怨他人的过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平静之心对待事情。

相比较与直不疑的宽容大度,刘邦的大嫂,羹颉侯之母,则小气吝啬。《楚元王世家》中记载高祖当年贫困的时候,曾经带宾客到其大嫂家中吃饭,“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7]1987。所以当高祖称帝之后,太上皇怨高祖不封其兄之子时,高祖才会说:“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7]1987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宽容大度”也被司马迁看作是长者应有的品格。宽厚之人也是长者群体中的一员。

二、恭谨

除了仁爱,司马迁的长者观中另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恭谨”,恭谨是对于“长者”从态度、行为、说话三方面全面的要求。

(一)态度恭敬

恭敬主要是针对晚辈、臣下对于长辈、君主的态度而言。从根本上讲就是涉及“礼”的问题,圣人孔子特别尊崇“礼”。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7]96(《论语·乡党篇》)“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7]96(《论语·乡党篇》)孔子对于不同的人说话态度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与君主说话时更显恭敬。在《史记》中这点做得很好的要数赵王张敖。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7]2583(《张耳陈余列传》)

高祖对待张敖傲慢无礼,但是张敖的态度却是谦卑的,侍奉高祖以子婿侍奉长辈的礼数,可谓恭敬到家,不仅因为高祖是长辈,更因为高祖是君,而自己是臣。所以就如同孔子对待君主一样,所以当赵相贯高、赵午为赵王鸣不平,打算谋反。

张敖齧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豪皆高祖力也。原君无复出口。”[7]2583(《张耳陈馀列传》)

这种恭敬的态度,对于君王的忠诚,正是“长者”之风的表现。于是贯高等人感叹道:“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7]2583

对君王恭敬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就是“忠”,所以对国对君忠的人也可称为长者。伍子胥便自称为“长者”。《史记》中记载伍子胥被人诬陷,吴王打算赐死伍子胥。于是: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7]2180(《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帮吴王父称霸,并且帮助吴王争夺王位,可以说是对于吴王尽忠尽力了,自认为做到了忠君,所以自称为“长者”。“长者”其中一个品质就是对君王恭敬,引申而言就是要忠于君,不背德。

(二)言语严谨

看一个人的品格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这个人的说话方式,人的想法和心理通常都是从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恭谨的人不仅态度上恭敬,说话也是很严谨的。俗语就有“祸从口出”的说法,不慎的言语可能就会给自己招来横祸,因而长者通常注重言语的表达,说话谨慎,表现出来就是“不尚言辞,性格敦厚”。

例如:“(儿)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7]3125(《儒林列传》)儿宽被张汤尊称为忠厚长者的重要条件就是擅长著书、起草奏章、善于写文章,但是口头不能阐述,再加上他为人温和善良,清廉聪明,能自我约束。所谓“口不能发明”,就是不善言辞,但这并不代表他笨,或者说他没有能力。因为前面已经说了他是善于著书、起草奏章的,所以能力是有的。“口不能发明”只是强调他不是夸夸其谈的一个人,不善于说话但是有能力,所以显得忠厚。

说话谨慎不仅被看作是忠厚长者的表现,而且也是当时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标准。例如在《曹相国世家》中提到:“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7]2029又如《张释之冯唐列传》中说道有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游时,文帝询问上林尉禽兽的情况,上林尉回答不上,而虎圈啬夫却回答得滔滔不绝,文帝打算让虎圈啬夫当上林令,而张释之反对,理由有二。其一:“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7]2752长者说话谨慎而非喋喋不休者,啬夫非长者。其二:“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7]2752如任用啬夫会助长百姓只说不做的不良风气。因而不夸夸其谈,说话谨慎是长者的表现之一。

(三)做事谨慎

上文已经说道当时人们看重“不尚言辞,说话谨慎”的人,其实并不是要这个人完全不善于表达,而是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说多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而且夸夸其谈、喋喋不休给人感觉不稳重,不踏实。所以强调“讷于言”的同时更注重“敏于行”“慎于行”。

例如《项羽本纪》中说:“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7]298陈婴被称为长者是因为他忠信谨慎。那他谨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接着后面就举例说当时“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7]298,但是陈婴拒绝了,理由是其母亲的一段话:

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7]298(《项羽本纪》)

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子,陈母觉得称王这件事情是不妥当的,所以陈婴拒绝了,并顺理成章地将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项氏。对于陈婴的决定我们不能说他是因为胆小,而是要看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保命都很困难,更何况陈婴当时也不具备称王的条件,如果称王也只会招来祸患。

除了陈婴,《万石张叔列传》中的卫绾也是一个因做事谨慎而被称为“长者”的人。但《史记》中强调他“醇谨无他”,忠厚谨慎,没有其他才能。他一生并无多少建树,只因做事忠厚谨慎而得到皇帝的宠信,所以在文帝临死的时候才会对景帝说:“绾长者,善遇之。”[7]2768

可见长者也并非就是一个完人,他甚至可以很普通,有时“长者”这个称谓就只是代表“年长者”的意思。例如:“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7]178(《秦本纪》)“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7]1755(《越王句践世家》)

综上所述,可见司马迁的“长者”观除了年长者的含义之外,它主要包含“仁爱”和“恭谨”两个方面,这也是当时社会对于“长者”普遍的标准。这不仅反映出了司马迁的“长者观”,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普遍的一种思想风貌。

[1] 侯海英.《史记》中的长者与其在汉初的地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87-90.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战国]荀况.荀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 徐宗文.略论司马迁思想的基本倾向——兼驳班固的道家说[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55-58.

[7]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 吾汝煜.史记论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朱正平】

Analyzing Sima Qian’s “Elders” Concept in Historical Records

LUO Kai-fe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People are called the elderly with good virtue as the older. The appellation always appear in Historical Records. It is used in different figures. The characters in addition to the elderly, their virtue mainly performance for kindheartedness and respect. The kindheartedness mainly performs for mercy to the person and generous. The respect is mainly from the attitude of the characters, language and behavi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irtue of the characters, so as to interpret view of Sima Qian’s “elders” concept.

Sima Qian; Historical Records; elder; kindheartedness; respect

K234

A

1009-5128(2015)03-0061-04

2014-12-17

罗开凤(1989—),女,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高祖仁慈长者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幻境
仁慈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一代儒将的长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