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创新扶贫攻坚的“省级样板”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①

2015-03-20黄承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贵州

黄承伟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北京 朝阳 100028)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始终把扶贫挂在心上、抓在手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一次国内考察到广东调研全面深化改革,第二次就到了河北阜平县调研扶贫开发。至今国内考察26 次,其中的15 次涉及到扶贫,有7 次是把扶贫作为主要或重要内容,强调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连续三年第一次国内考察调研都是到贫困地区。在重要会议上讲扶贫。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今年6月总书记视察贵州,6月18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即“6·18”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的动员令,提出“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对做好“十三五”期间扶贫攻坚工作作出明确指示。7月20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把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内容博大精深,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科学规律和实现途径,系统阐述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6·18”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6·18”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扶贫的政治宣言。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责任重于泰山,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不辱使命”。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仅是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要求,是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政治承诺,也是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对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有力呼应。

习近平总书记“6·18”重要讲话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指导思想。总书记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到2020年,7 000 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6年时间,平均每年需要减少1 170 万人,任务相当繁重。越往后,脱贫难度就越大”。为了打赢这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扶贫攻坚战,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啃骨头的攻坚阶段,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用手榴弹炸跳蚤。提出了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脱贫成效等“六个精准”和“四个切实”、“四个一批”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落实时要结合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大局和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以整体思维来谋划、推进相关工作。要创新性地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切忌作为一般性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6·18”重要讲话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动指南。总书记指出,什么东西只要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重在乡村的分工机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这些思想为我们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把中央扶贫工作大政方针真正落实到位指明了方向。总书记“6·18”重要讲话和他担任总书记以来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一个整体,是总书记整体思维、整体谋划、整体战略的治国理政思维特征在扶贫领域的体现。我们在学习中要加强系统性,要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深刻领会,贯彻落实。

二、全面总结贵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实施的基本经验

近些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大投入,完善体制机制,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贵州共减少贫困人口122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贫困地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农民平均收入增速。率先在全国出台“减贫摘帽”激励政策措施,“摘帽不摘政策”成为贵州扶贫新举措,至2014年底,共有25个县525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分别占贫困县、贫困乡镇总数的50%、56.2%。贵州在全国属于资源条件差、发展底子薄、经济实力弱、人均收入低的省份,其取得的显著扶贫减贫成效证明,贵州扶贫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可作为“样板”参照和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6·18”重要讲话多次肯定了贵州扶贫做法。他指出,贵州省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贵州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广大干部如期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提出了“33 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贵州制定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做到贫困人口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省市有数据库。提出了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六个到村到户”,成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省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1个贫困乡镇,一定3年,不脱贫、不脱钩;按照“一村五人”的安排和“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的原则,选派1.1 万多个扶贫工作队、5.5 万多名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对全省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这些扶贫实践表明,贵州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届接着一届干,一级一级抓落实,把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集中各方面力量办扶贫攻坚大事,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定做好扶贫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大力弘扬迎难而上的精神。这是贵州扶贫开发最重要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6·18”重要讲话对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看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四看法”就是精准识别贫困户要做到四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贫困户的收入和支出,从而提高贫困户精准识别的准确性,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总书记指出,“四看法”实际效果好,在实践中管用,是一个创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近年来,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重视的扶贫探索,注重调动基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为因地制宜地推动扶贫体制改革和重点工作的创新实践,形成多样化具有本土特色的多种扶贫模式,营造了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这也是贵州省扶贫开发的重要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6·18”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贵州省毕节市在发挥驻村干部作用方面,探索出的“十子工作法”,也就是,驻村干部通过瞄靶子、梳辫子、结对子、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强班子、凑份子、造册子这10个步骤,分别建立精准扶贫识别、分类、驻村、规划、帮扶、配置、动力、引领联动和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了扶贫工作队作用。贵州省扶贫开发另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建强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选准派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推动扶贫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

贵州省把扶贫成效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引导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到扶贫开发上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贫困户“获得感”和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动力;强化社会保障兜底,率先探索实践“两线合一”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推进扶贫移民搬迁,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创造条件;着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基础;等等,都是贵州扶贫开发实践形成的基本经验。

这些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总结、交流和借鉴,也是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发挥我国减贫软实力作用的重要内容。

三、以习近平总书记“6·18”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化创新全国扶贫攻坚的“省级样板”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补好脱贫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动包括贵州在内的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必须坚决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贵州省经过多年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全国扶贫开发的“省级样板”。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认真落实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扶贫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按照总书记“6·18”重要讲话“采取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地干,难以按期完成任务”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抓紧谋划制定非常规的扶贫举措。在新的形势下,贵州省以习近平总书记“6·18”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化创新全国扶贫攻坚的“省级样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构建和完善不断增强脱贫攻坚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的体制机制。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把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专项扶贫脱贫规划;建立全覆盖、严要求的考核约束机制,把省负总责、行业部门统筹、市县抓落实等落到实处,逐步实现制度化机制化;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脱贫有机结合的方式和途径;从机制上保证充分动员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内生动力。

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总书记“6·18”重要讲话指出,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扶贫要找“贫根”。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各地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尽快搞清楚现有贫困人口中,哪些是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哪些是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需要通过异地搬迁实现脱贫的,哪些是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兜底扶贫的,哪些是因病致贫、需要实施医疗救助帮扶的,等等。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按照总书记的思想,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形成一大批适用于不同贫困状况的、可以借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途径和模式。

创新大幅度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的机制。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建立确保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的长效机制,创新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投放的途径方法,探索全方位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的机制政策,营造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的氛围,完善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的监管体系。

实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效性不断提高的行动体系。比如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的精准扶贫十二项工作如何实施、确保效果;根据贫困村整体脱贫实际需求,现行资金投入差距较大,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如何加大整村推进资金支持力度;在水、电、路大的骨架已基本建成的情况下,贵州仍有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未通油路(水泥路),人饮水遇天旱不少水资源得不到保证,村组路、生产路不到1/4,如何解决好这些“最后一公里”问题;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政府如何给予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如何实现由扶贫资金到形成资产以至变为资本、实现可持续增收效应,等等,需要不断实践、总结和相应的改革创新。

丰富“切实强化社会合力”的社会扶贫体系。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省级层面上,如何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如何完善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国有企业帮扶等机制,如何更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等等,都需要值得借鉴的“省级样板”。

加强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如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问题,扶贫开发在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中的战略地位及实现路径问题,贫困地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标准问题,贫困退出质量保证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问题,国家帮扶和贫困地区扶贫对象内生动力培育有机结合问题,面向2030年减贫战略问题,等等,对于全国打好扶贫攻坚战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贵州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贵州,有多美
隐形贫困人口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