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图片的审美特征

2015-03-19刘亚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主体传统艺术

刘亚梅

浅析网络图片的审美特征

刘亚梅

在开放的网络中,网络审美的范围变广、网络审美主体趋于集体化、网络审美传播的速度变快等多种因素促使网络审美观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艺术审美背景下,网络图片的审美具有复杂性、个性化和感性化等的特征。

网络图片;网络审美;审美特征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生活状态,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革新是迅猛的也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图片最早是简单线条,进而发展为黑白,然后随着颜料的使用成为彩色,当电视普及以后,光学使用广泛使图片发展迅猛,到最后网络成为必需品,图片的艺术特征已经成为大众接受并认可的一种艺术范畴,对图片的艺术审美成为网络审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的图片来源于方方面面,图片的审美主体也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些都决定了网络图片的艺术审美具有复杂性、个性化、可选性和多元性等特性。

一、网络图片的艺术审美背景

(一)传统审美观受到冲击

杨健平先生在《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转换》中提出,“任何一种审美接受都是接受主体凭借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独立地体验审美对象的过程。”网络图片的艺术审美也包括同样的审美心理活动,即审美的认知过程、审美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审美的意志考验过程。但在审美的意志考验这一传统的过程中,网络图片的审美打破了以往传统艺术的审美。传统艺术的审美在这一过程中是审美对象独立完成,而网络图片艺术的审美在“审美的意志考验过程”中是审美对象在网络这一平台上相互影响、相互接受地来完成这一过程,是由“单一的、独处的”到“大众的、开放的”过程。

(二)网络审美观已经发生变化

1.审美的范围更广。传统的审美是发生在与艺术相联系的物体上,如画、歌剧、舞蹈等艺术形式。网络的审美观已经发生变化,它模糊了传统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抹平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突出了审美主体的个人感性意识,反对并淡化了理性意识,使审美成为普遍的社会生活形式,如对衣食住行、生活环境等审美对象发生兴趣的任何人和任何物体,打破了传统艺术的高高在上,把日常生活艺术审美化。

2.审美主体的集体化。传统的审美体验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进入到网络时代,审美主体由个体性审美接受转向集体性审美接受,审美不再是单个的行为,而是集体共同构建的过程。如早些时期网络流传的“小胖”照片,受众的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不仅对“小胖”照片发生审美体验,并且把“小胖”照片PS到任何可以想象的环境、对象、服装等情境中,这样就使曾经相对独立的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鉴赏过程在网络文化中被融于一个主体之中,打破了传统文艺的审美格局,使网民兼具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双重身份。

3.审美传播程度的开放化。在网络文化的审美过程中,与传统审美过程相比审美结果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喜好的自我表现程度越来越明确,抛开了传统审美认知里的关于美的概念,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以自我的个性的语言代言自己,表达现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超越和对审美意识的颠覆。它们通过微博、微信、微视等媒介,展示自我的审美结果,从而使审美传播程度呈现开放化。

二、网络图片的审美特征

在当代网络审美观已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网络图片的审美与传统图片的审美相比较也发生了变化,这样也使网络图片具有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网络图片的艺术审美具有复杂性、个性化、可选性和多元性等特性。

(一)审美的复杂性

网络图片与传统审美对象相比较具有虚假性,它不是完完全全真实的存在。由于网络的特点,使网络图片无法让人摸得着看得见,它的传播途径也是四通八达,传播过程中还可能有再创作的部分,哪些是原创,哪些是后期创作,让审美主体无法分辨,这为它的虚假性建立了温床。网络图片艺术是在一种虚假的环境中,那么它传递的信息也就可能具有虚假性,人们对网络图片的审美就具有了复杂性。

这种网络图片的复杂性让审美主体产生了两种反映,一种是对网络图片持怀疑态度,不完全投入审美情趣,影响了整个审美活动;另一种是网络图片的复杂性使审美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审美者肆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整个审美活动,这样就使审美过程完美完成。

(二)审美的个性化

网络是自由的,图形图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自由的,由于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自由”,网络才能够接纳图形走进网络。网络图片数量大、种类多,并且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等的影响,这些让审美主体可选择的余地增加。同时,由于审美主体对于网络图片的审美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等的影响,也不受世俗伦理的影响,使审美主体自主能动性增大,这样个性化特点就显现出来。

网络图片审美的个性化,甚至出现了“审丑”这一网络特征。有些网络图片为了吸引网民的注意,提高点击率,网络人绞尽脑汁在图形上出奇出新,而网络又是开放的,它是无比开放的虚拟空间,所以网民们往往追求创新、追求个性的张扬、追求内心情感的释放,这就导致了网络图片运用的随意化、个性化。

由于网络无地域限制,“审丑”来源于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是经典的网络次文化。网络图片是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文化的审美也就体现在网络图片中,所以它也具有“审丑性”。网络图片的“审丑”有些专门针对主流审美、上层审美,对严肃的、高雅的主题进行重新分解,而产生的一种喜剧化或讽刺效果极强的娱乐文化,常常将一些既成艺术作品进行改编后再发布,属于一种二次创作。“审丑”文化的风格特点迥异于传统娱乐文化,通常表现出一种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且具有鲜明的草根化和平民色彩。

(三)审美的感性化

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审美主体是放松的,对于网络图片的审美方式就出现了很多灵活的方式,甚至出现了动态的图片,这些就促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感觉变成通俗的、扩张的、灵敏的。审美感性化,简单来说就是审美主体不受限制,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审美主体的理性化越来越降低,此消彼长,审美主体的感性化就慢慢增长,促使网络图片的审美越来越娱乐化、平民化、随意化、自由化。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审美主体在进行网络图片审美时没有身份地位、伦理道德的约束,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逃避了现实生活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人性自私的成分得到体现,为了满足自己的快乐感和放松感,就把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控制和社会责任感等抛弃一边,必然又使审美的理性与责任降低,审美感性提高。

网络图片成千上万,审美主体在面对海量图片时,选择难度增加,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判断能力。选择自主性增大,在此种情况下,人们选择的难度增加,可能变得麻木,造成认知失衡。网络高速运转,运行速度非常快,虽然我国的网速不能和欧美、日韩国家的网速相比,但是同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着网络的高速运转而跳跃,由此人们失去了理性思考的时间与耐心,浮躁性显现出来,网络图片的审美也就越来越感性化。

本文主要对网络图片的艺术审美背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网络时代网络图片审美方式的转变,对网络图片审美特点的价值进行挖掘,了解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特性,希望以此能提升网络图片的审美境界,增强人们对艺术美的体验。

[1]弗兰克·施尔玛赫.网络至死[M].上海:龙门书局,2011.

[2]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人文语境[M].商务印书馆,2000.

[3]皮道坚,邵宏等.中外美术简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贺春健

G20

A

1671-6531(2015)05-0074-02

刘亚梅/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河南信阳464000)。

猜你喜欢

主体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