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外国文学评论误区及分析

2015-03-19李晓凡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中心主义文学批评

李晓凡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外国文学评论误区及分析

李晓凡

20世纪7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被提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发展。在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首次提出文学批评的视角为自然与女性双重视角。女性与自然原本是被他者化与边缘化,而在该批评视域中却从“缺席”走向“在场”。然而在该视域下评论外国文学存在较多误区,本文将详细分析。

生态女性主义;外国文学;误区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新型批评方法与理论,首次联系女性与自然,并基于性别与环境双重视角开展文学评论,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女性、自然的位置以及命运的挖掘,进而促使二者逐渐从他者化与边缘化的地位中摆脱。生态女性主义在评论文学时不但与男性之外的女性有所触及,同时还触及处于人类以外的自然,这与纯粹生态批评与激进女性主义批评相比属于重大突破。本文现详细探讨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外国文学评论误区。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主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几十年发展后于90年代到达高峰,并延续至今。法国弗朗西斯娃最早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一词,她充分联系生态与女性受到的压迫,呼吁人类开展生态革命以拯救地球,维护人类家园。生态女性主义并非单纯的学术性思想,同时还是为开展社会变革并最终达到目的的实践运动,是女性为对社区、家庭以及自身进行维护,反对因全球化资本主义、跨国公司以及父权社会导致的环境恶化与社会恶性发展而开展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生态女性主义共有三方面的理论:其一,女性与生态之间需形成某种联系并获得认同。多数生态女性主义者坚持认为,相较于男性女性与自然更加贴近。在这部分人眼中,女性与自然联合后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环境破坏行为与男性中心主义。其二,对西方现代科学观进行批判。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者视角,她们认为科学技术出现后其控制能力表现为两点,第一控制自然生产能力,第二控制女性繁殖能力,这就导致自然的生存状态缺乏和谐性与整体性,且主要表现为一种等级秩序,其中心为人类。其三,强调物种具有多样性与众生平等,不允许对动物或者人的生存权利进行剥夺,无论何种理由都不可以,同时对于文化或者物种的简单同化也进行抵制。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步入文学批评领域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批评家发现了大多生态文本,且创作者均为女性,并经解读后理解到自然与女性之间存在某种精神联系,同时二者处于共同压迫地位,这标志着生态女性主义者开始挑战当前主流为男性作家的生态文学传统。其中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经典中具有代表性的为《一千英亩》。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全新批评视角,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生态批评的优点充分结合,而后基于女性/自然、性别/环境的双重视角在当前的性别歧视与生态危机大环境下,研究文学、女性以及自然间的关系,对自然与女性拥有的亲和力进行阐析,并对父权制予以批判,对作品中生态意识进行挖掘,审视并重构整个人类文化,注重男女平等与生态完整,以期构建一个良性和谐、人类与自然友好相处的世界。

二、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外国文学评论误区分析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活动,主要任务在于理性判断文学作品价值。这就需要基于某个标准进行衡量。要确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需要明确价值评判体系,而在生态女性文化主义思潮中大力倡导的女性价值体系就可以成为这个标准。该体系建立主要是针对父权制的逻辑、价值等级制度以及二元对立制度等,其核心价值为诚实、互惠、爱、关怀以及友谊。该体系不仅与地球整个生态系统的现实需求相满足,也与人类审美精神需要相满足。然而,在评论文学时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一)不存在永远的朋友

该论点基于某种主观构建的自然与女性之间奇妙与深奥的关系,并称赞与夸奖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与女性,抑或是批判男性践踏、漠视或者剥削自然与女性的行为。这种思维方式十分广泛,且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评价中使用较多。在生态女性主义评论中将自然、女性间的神秘联系作为立论原点具有重要探讨价值。生态女性主义具有不成熟性,主要在政治实践与理论构建方面,均属于意识形态层面,在类比刻画自然现象时可轻而易举便进入意识形态领域。生态女性主义的形成主要经由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协作,开展战略性合作的前提为各自政治目的。在这种战略性合作上披上属灵外衣,或许是在巩固合作的稳定性或者证明联盟的合理性,但是从实际情况而言却比较牵强,且其实无须如此。

(二)受迫害情结被强化

女性主义的主要任务在于对男女不平等现象予以揭露。许多女性主义在进行文学评论时通常过度分析女性被压迫地位,使人产生在构造女性受害者形象时女性主义也起了辅助作用之感,甚至还有人认为女性主义就是“受害者的哲学”。后女性主义为女性主义的后起之秀,深刻认知其负面效应:后女性主义持有女性主义将男女不平等问题夸大的观点,该问题被政治化,且提出时处于对立态度,这都是不应该的。部分生态女性主义者在评论文学时无疑导致女性主义更难被接受,因为对“受害论”过于强调,认为在人类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下自然与所有女性均为受害者。这一观点的不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过于笼统,不符合于事实。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好处没有将女性绝对排除开来,即并非只有非男性群众遭受由于科技发展产生的生态灾难的危及。第二,自然与所有女性均对立于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该论点基于完美假设,即所有女性发展层面一致且遭受程度相似的迫害歧视。这种划分没有充分考虑个体差异,过于简单。第三,线性考察古代近代与现代,发现人类中心主义经历的主要阶段为天人同一、人定胜天以及天人和解,且存在重合与交叉。由此可见其变化多端,不能将其作为固定参照物。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过于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过于激进,有失风范。

(一)无法摆脱二元对立

结合结构主义理论,在对人类文化、语言以及思想进行探索时使用最多的方法为二元对立。20世纪中期法国德里达将该模式打破,在欧美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并迅速出现诸多后现代学派,基于不同角度将所指与能指间关系具有的不固定性揭示出来,对逻各斯予以合围解构。在生态女性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与女性地位进行恢复时主要通过对人类社会较非人类社会的优越性以及父权社会的合理性进行反驳。但是由于二元对立太过坚固,部分学者尚未意识到便已经步入该逻辑中。例如《到灯塔中》,伍尔夫主要想彰显出自然与人类的状态与浑然一体,互相包含,人类不仅要关注自我利益还要关注周边自然物体的重要价值与客观存在,只有放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才能充分回归并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美,并获得力量、爱与智慧。这体现出生态女性主义整体性观点。但是通过阅读后文却发现该文章要表达的并非是自然与人类平权平等,所表达的却正是二元论核心思想,即人对立于周边世界。本体为人类,喻体为非人类,本体目的决定喻体调动,人类从自身想象出发对非人类“本质”进行了规定。由此可见,伍尔夫并非辩护生态女性主义,反而为其创造难题,即在话语世界中绝对中心就是人类,表现出人类社会政治文化得到伸张;被创造物为非人类,当人类与自然变为二元对立关系时,非人类不具有自主能力,且作为客体与他者处于次等地位,这种结果主要由持有话语权的人类开展主观想象活动后导致。该文章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说明整体观论点无法由二元论论据支撑。作者将对二元论的反对作为出发点,最后却又回到原点,这代表生态女性主义进行了自我解构。

三、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后现代是一种勇气

生态女性主义在发展时始终与男权各种理论进行争辩,并获取发展机遇。但是单纯与其他理论进行争锋与交织无法获得长远发展,还需注重反思、批判自身,结合二者才能发展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目标为众生友爱与性别平等,探索价值值得肯定。要客观看待自身理论缺陷,并予以解剖和重组,进而促进自我发展与完善。因此,在当前由于人类发展方式不合理导致人和自然逐渐疏离且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生态女性主义要直面该现实,并将问题勇敢指出。此外,结合解构理论发现生态女性主义将自然与女性实际地位指明了,即处于边缘化与被动地位。生态女性主义清晰阐明该事实,并对遭受父权排斥的自然与女性的高贵自尊予以修复与调整。解构无止境,具有极端的不确定性与含混性,也许生态女性主义步入后现代历程中,其最后一站就是解构。

总而言之,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于90年代中期步入文学批评领域,属于重要突破与新型理念与方式。但是由于生态女性主义过于坚持受迫害情结、不存在永远的朋友、二元对立等理论故而导致在文学评论时出现误区,使得女性主义难以被接受。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要直面自身缺陷,并进行自我审视与批判,以促进理论发展,使生态女性主义用于文学评论时更加完善。

[1]毛艳枫.《大地》中"阿兰"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析[J].时代文学,2010(18).

[2]姚倩倩.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使女的故事》[D].曲阜师范大学,2012.

[3]帕特里克·D·墨菲.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男权崇高匡谬[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责任编辑:贺春健

I106

A

1671-6531(2015)05-0060-02

李晓凡/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讲师(河南新郑451150)。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中心主义文学批评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