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念设置为影视课件制作带来的思考——以科教类电视节目《走进科学》为例分析

2015-03-19张馨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科教悬念电视节目

张馨月

张馨月/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吉林长春130000);王鑫/空军航空大学讲师,硕士(吉林长春130000)。

一、什么是科教类电视节目

所谓科教类电视节目,是由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摄制的、面向公众的、以进行科学教育和提高公众素养为宗旨的电视节目的总称。[1]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教类电视节目承载了更多受人关注的使命,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添砖加瓦。目前科教类电视节目与新闻类节目、文娱类节目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节目形式。科教类电视节目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科技时事报道、科技事件直播、科教讲座、科学纪录片/专题片、科学实验/演示、科教访谈等。科技事件直播是对人类探究某一科学领域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同步播出,例如全球同步播出的《探秘金字塔之谜》、神舟十号系列直播——女航天员王亚平进行的太空授课等,使观众更为直观地接触生活中的科学,启发了人们对知识的探求。而科学纪录片/专题片则是提升了科教类节目的审美度,是有艺术手法和观赏性的电视节目,如《走进科学》《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画面语言、音响、镜头、色彩,都达到了观众在观赏的同时汲取知识。

二、《走进科学》的悬念设置

《走近科学》栏目成立于1998年,开播之初就定位于央视第一个大型科普类栏目,栏目运行12年来,得到了观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得到了业内的褒奖,目前成为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一面旗帜。叙事结构中悬念的设置是节目的精彩之处,也是吸引观众的重点所在,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题目设悬。由于《走近科学》的题材内容选择上往往追求探究人类的未解之谜,独具匠心,追求疑惑观众、吸引观众,所以在题目选择上具有一定趣味性,例如其中一期节目叫《猴娃之谜》,实际说的猴娃是一名小脑症患者。正常出生的婴儿经过母亲产道出生后,头骨并不是愈合的,而是出生后自己慢慢愈合并随着脑液的增加而扩大的。猴娃的脑袋里的骨头过早愈合,脑容量不足婴儿大小。由于猴娃头骨愈合过早,影响语言区、行为区等功能区生长发育,所以行为异常。也因为他的头很小,所以本应生长开的皮肉就聚集在一起,头上有看起来像猿类的陵状脊,就这样定义为了《猴娃之谜》。再如往期题目《古墓上的怪树》《钻头下的真相》《未挖掘的皇陵》等,从题目的设计上就给人一种想要了解真相的欲望。

其二是细节设悬。电视节目常用的设置悬念方法还有一种体现在细节方面,在节目的开头往往会显示出一个细节画面,这个细节在片中反复出现让人印象深刻,贯穿节目始终,成为悬念设置的重心。其中一期《破解七十年谜团》中,5块动物的骨片成为悬念设置的核心,围绕该细节,画外音都会用极富渲染色彩的声音提出疑问,这真的是龙的骨头吗?营口70多年前真的有龙降临吗?要是龙骨它其他的骨骸又在哪里?因为节目在介绍背景时已经详细地说明70多年前,营口盛京时报上真的有据可查曾经出现过类似于蛟龙的骨骸,并且拍了很多照片,由此会使人感觉此物很有可能与70多年的疑团有着密切的关联,让观众对这5块骨头背后的故事产生了很大兴趣。细节设置悬念贯穿了节目的始终,比起题目设悬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但是也要注意采集资料和主体相关的细节,不能生拉硬拽,为设悬而寻找细节。

其三是联想设悬。从已知的材料出发,进行适当的推测并展开想象。这种叙述结构多是以若干年前的传说或者流言作为基础,推出一个使人足以惊讶的结论,最后经过科学认证,从而否认原有的传说或者流言。在《破解七十年谜团》中,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件事情,就是有人说曾经目睹过龙的残骸,并且这具龙的残骸曾经在营口展出过,并且还有查据的历史资料。由此该期节目设置了一个悬念,发现的5块骨头真的可能是龙的骸骨,如果是,就说明人们想象中的龙不是传说,是真的存在过的动物。那么龙真的存在吗?找到了其他的骨骸就似乎更容易破解这70多年前的疑团。在悬念的释放中,我们知道这5块骨头实际是马的牙齿,早年拍摄的图片实际是鲸鱼的骨骼,从而否定了民间的解释,在推动情节一一破解的同时,给大家一个科学的答案。

其四是矛盾设悬。从事物本身出发,通过自身的矛盾进行设悬。例如其中一期《凤棺迷案》中,制作精良的墓葬棺椁和墓室的粗糙引起人的一种猜疑,设置悬念,一个女人的命运故事从一件考古事件衍生开来,转换成了这位古代女子的爱情遭遇事件,有皇室政治斗争的背景作为衬托更加锦上添花。谈话节目在策划中讲究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这在科教类节目中也同样适用。

三、影视课件在教学方面的侧重及思考

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从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2]目前课件在教学方面主要的表现类型包括:以文本格式和图片组成的文字资料型;以文字、插图、动画、配音为主的PPT演示型;依靠录屏幕软件配以讲授画面及观众听讲的三分屏型;利用Flash和Authorware以及几何画板工具(数学老师常用)等等的多媒体型;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如Front-Page2003、CAI)的网页为主的发布到网络上的人机交互型;以编写脚本,通过影像录制完成音视频编辑的影视资料型。

影视课件是以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相结合的丰富媒体课程,大量应用画面与配音、提供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课程设计师可以通过脚本的结构和视听设计为主讲教师讲解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使影视课程给人一种美的艺术感觉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影视课件是通过教学设计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结构,从而制定出的有教学目的和知识点的影视资源,借助悬念的设置,可以有效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增加趣味性、提高关注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悬念的设置也可以借助视听手段进行渲染。第一,利用画外音的语言进行渲染。在节目的一开始利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抛出悬念,并加以渲染,从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增加兴趣感,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发展,让观众跟随节目的线索顺藤摸瓜,最后找到科学的答案。第二,利用音效进行渲染。音效是烘托气氛的,会使人从听觉出发,融入创作者营造的情境中,接收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从影视作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加深印象。[3]第三,利用色彩进行渲染。色彩对于不同气氛的表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是一种能量。”斯托拉罗认为,“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频率,而且这种频率就内在于我们的身体中。”[4]人在红色房间内会紧张压抑、感觉恐惧。在蓝色房间内心情会放松、感觉舒服,不同的色彩基调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第四,利用镜头进行渲染。摄像机镜头的拍摄分为客观镜头拍摄和主观镜头拍摄,他们的区别主要是视角不一样。客观镜头是客观记录和客观存在的真实记录,如新闻的真实记录、交代环境和说明事件。客观镜头给人一种旁观式的观察状态,是电视上用的最为频繁和普通的拍摄方法。主观镜头是模拟主观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如可以是人、动物、植物、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的视角,主观镜头往往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但是过多使用容易给人一种逼仄的感觉。第五,利用细节进行渲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推动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的组成元素”[5]。在电视银屏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融合到一起呈现的。

渲染人物心情,营造故事环境离不开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好的细节描写能烘托故事的意境,深化故事的主题,体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含有故事性的影视课程可以试用在科普阅读、人文历史、艺术鉴赏及一些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实训课程中,把知识点融入故事中,让故事变得精彩,引人入胜。

[1] 杨金月,胡智峰.电视节目结构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 孙玉胜.十年[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3.

[3] 彭严.故事化——新闻专题制作的捷径[J].新闻爱好者,2006(5).

[4] 王今英.论电视节目的故事性[J].新闻爱好者,2006(2).

[5] 刘长伟.增强科教节目的可视性[J].新闻爱好者,2006(5).

猜你喜欢

科教悬念电视节目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巧在开篇设悬念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