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

2015-03-19刘红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知识产权科技

马 旭,刘红军

马旭/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在读博士(吉林长春130012);刘红军/吉林大学教育工会副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性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激励科技创新、维护创新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已日益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中科技人才的主要力量,应具备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在治学的过程中既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也善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并不够深入,更加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国高校对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存在诸多缺陷,应当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法制教育,尤其是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避免科技成果投入市场之时即是侵权的开始,注重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内涵及现状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内涵

意识指的是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为深刻,越能掌控其行为。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的培养在引导公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国内外侵权纠纷案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公民的个人生活,也给企业、国家带来诸多不便和巨大的损失,而该现象频现往往出于公民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十分薄弱。不注重保护科技成果,不仅会影响科技成果效能的发挥,还会打击创新群体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科技创新,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作为实现科技创新促进发展目标的主力军,大学生不仅应当精确掌握专业知识加以准确运用,也应当增强其保护知识成果的法律意识来避免知识成果被剽窃、外流。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主观因素的总和。[1]具体说来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对知识产权相关基础知识的认知与把握;其次是对相关法律制度的评价以及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认可;最后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约束自我行为,避免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等侵权行为的发生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不仅要涉及对知识产权基本知识的传授,还应当注重加强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情感与意志方面的提升,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法律保护意识等各方面引导其形成符合发展科技创新需要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现状,笔者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获得数据并进一步做出分析。本次调查发放对象为吉林省长春市高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5份。本次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对知识产权基本知识的把握和获得知识产权知识的途径以及对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看法等方面,比如“专利权的具体分类有哪几项?”“您是否购买过盗版产品?”“您一般通过何种途径了解知识产权知识?”。通过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大学生对于知识产权认知程度不够深入。关于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认知程度的调查结果并不可观。如在“专利权的具体分类有哪几项?”一题中,仅有50.91%学生的选择完全正确,其余学生少选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中的一项或两项;再如在“以下哪些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一题中,有49.49%的学生选错。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受调查对象都是在大学阶段才逐步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在了解知识产权的途径方面,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从媒体认知,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了解知识产权有关信息的学生人数较少,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知识只达到略懂一二、留有大致印象的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缺失。

2.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匮乏。大学生不仅应当具备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更应当具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但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在这方面意识十分匮乏,法律意识价值取向十分模糊。虽然问卷结果显示85.25%的调查对象表示对知识产权问题很关心,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在“您是否购买过盗版产品?”一题中,仅4.8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购买盗版商品,有25.86%的大学生表示经常购买,其余选择了偶尔购买;在“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有关保护知识产权活动”一题中,有77.7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否。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表面上对知识产权问题十分关心的当代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也很少切身参与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活动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十分匮乏。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知识产权教育普及面小。虽然国内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包含了与法律意识相关的内容,但鲜有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从教育的范围和普及面上来看,除了法学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专业几乎没有将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仅有少数高校将知识产权作为必修课程。多数大学生只是从课堂外的渠道获取零散的知识,即使有少量学生选取了相关课程,也只是对相关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仍未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缺乏思考,导致其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2.知识产权教育层次偏低。当今知识产权教育最为普遍的问题体现在层次偏低,教学内容和方式过于单一,只重知识培养而轻意识培养。知识产权涉及法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但各大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的教育缺乏学科交流,所开设的课程往往只与本专业相关,导致学生相关知识结构单一。针对非专业学生,更多高校开设的课程仅仅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入手,极少涉及其他内容,更别说注重实务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此外,我国高校缺乏对关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国家政策最新动态的宣传,导致大学生难以紧跟国家相关政策的最新动态。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知识产权涉及多学门科知识的融合交叉,要学好知识产权即意味着需要文理兼备、法律与科技并举,同时对于经济学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知识产权教学就更需要拥有多方面理论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而我国目前文理兼备人才缺失,高校知识产权师资数量匮乏,结构也十分不合理,多数院校都是由其他学科基础尤其是无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法学专业教师来讲授,甚至只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在课堂中一笔带过,难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2]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当今中国多数高校仅把知识产权当做一门单一的法学或者经济学学科,少有院校视其为复合型学科。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教育工作并不重视,缺乏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进行培养的长远且系统的规划,没有把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在校内并没有通过知识产权这门学科建立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也没有开展相关宣传活动,进而未能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相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未能产生应有的效果。首先,各大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边缘化的倾向较为突出,多数院校都不够重视法律意识教育,授课老师往往由于课时有限只对基本的法律知识作简要介绍,更何况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更是课堂上一笔带过。[3]其次,多数院校都只是将知识产权的相关教育纳入到法学、经济学基础学科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公共课程中少有体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也导致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仅仅在法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之中开展,专业的知识产权教育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仍有一段距离。

3.社会氛围不足。首先,人们往往认为提升知识产权意识是企业的事,并不是高校应该关心的问题。在政策上使得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方面毫无压力与动力。由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周期过长、获取成效过慢,相关部门没有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其次,社会未能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商标假冒、销售盗版制品等现象,大学生的经济实力不足往往导致其无法抵制盗版产品价格低廉的诱惑,反而助长了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高校充分重视知识产权教育,营造法制氛围

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当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责任。首先,各大高校应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不仅针对法学、经济学等与知识产权有密切关系的专业开设课程,还应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其次,高校应当定期举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活动,比如在各教学楼摆放展板宣传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定期举办知识产权答题竞赛,还可邀请专业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学生举办知识产权座谈会等,校园网站也应当及时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从各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学习氛围。再次,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制度建设,进行规范管理,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风建设,杜绝高校师生实施侵害他人知识产权行为。高校必须将知识产权教育放在独立的位置上,从每一处细节着手,全方位地将知识产权课程和实践合理安排给每一位大学生,建立起长期、全面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4]

(二)高校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各大高校还应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科学地设置课程结构引导学生对知识产权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增强大学生进行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首先,高校应当注重知识产权学科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经济学等专业学科的交流,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授课老师进行培训,保证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针对知识产权专业型学生,应当设置交叉型学科,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非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学生,应将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分配足够的学时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专题教育。再次,在授课内容上,不仅应当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还应当注重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全方面培养,包括知识价值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使其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避免刻板地模仿复制,引导学生在治学的过程中既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同时善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最后,在授课方式上,在讲述理论知识之余老师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可以采取讨论典型案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

(三)加强侵权行为打击力度,构建良好社会氛围

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还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政府应增设公民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渠道,加强守法宣传,同时加大对商标假冒、销售盗版制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引导公民自觉抵制非法出版物等侵权产品。其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监督工作,同时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定期派专业人员到高校进行法制宣传。再次,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力量,设立知识产权专题栏目进行普法宣传,同时充分利用每年的知识产权宣传周,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相关活动,引领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整体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贯彻我国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陈士林,苏益南,何铭.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5).

[2]张明珠.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1(8).

[3]王开琼.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4]郑亮.论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7).

[5]邓超.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知识产权科技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科技在线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在线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