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跨省婚姻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2015-03-19胡建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婚姻家庭跨省新生代

刘 芳,胡建新

刘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读硕士(湖南怀化410000);胡建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 410000)。

新生代农民工跨省婚姻家庭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体现和发展,学术界对农民工的婚姻家庭问题格外关注,风笑天教授提醒人们关注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1]。田先红从婚姻革命的意义上探讨农村青年婚姻流动上的“碰撞与徘徊”[2]。关心农村现象,关注农民生活,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一、相关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他们出生后进入学校学习,没有完成学业就进城打工,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的特征:职业期望高,受教育程度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跨省婚姻”指代夫妻双方不同在某一传统婚姻圈中的婚姻。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传统婚姻圈大致分布在5-15公里的范围。[3]在这里,笔者认为跨省婚姻并不一定是夫妻双方分属不同的省份,也可能是跨市、跨县等。“跨省婚姻家庭”是指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省份、市县,通过婚姻的方式的组建家庭。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成员的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以人才中心、职业介绍所、宣传广告等方式为主的市场途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是指来源于五种关系的社会支持,包括血缘、亲缘、业缘、地缘和私人关系。[4]

二、新生代农民工婚姻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婚姻模式已经由传统走向现代。第一代农民工的婚嫁距离和改革开放前结婚的农民没有太大区别,婚嫁的距离主要在0-20公里范围内。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婚配现象明显突破了原有的地域范围,跨市、跨省婚姻逐渐增加。有调查显示,21.7%的新生代农民工其择偶半径超过50公里,跨过县界,其中有6.9%的人择偶半径在100公里以上,跨过省界。[5]仰和芝在《农村打工女地区婚姻模式出现的成因及影响分析》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打工女流入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他们在婚姻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只局限于本村、乡、县。只要有感情,地域距离不再是问题,“远亲婚恋”、“跨省婚姻”纷纷出现。[6]

三、新生代农民工跨省婚姻问题研究综述

在西方,自社会学创立之日起,便以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和社会运行的秩序化为根本追求。这也使得许多学者关注工业化、城镇化对家庭问题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学者斯梅塞的结构分化论认为现代化形成了一种以情感吸引和一种狭隘的爱情为基础的家庭。(埃弗里特,罗吉斯《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W·J·古德的现代化理论认为“存在‘在个人期冀获得最大限度的平等和个人主义的愿望与某一类型的家庭制度之间的功能适应上’和‘在家庭制度和工业化之间’两种主要的功能适应。”(古德.《家庭》[M].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J·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提出了一个关于家庭及其与社会间的关系的一般性理论。

在国内,2001年蔡恩泽《城市对撞下的婚姻裂变——城市农民婚恋观透视》拉开了对农民工婚姻家庭研究的序幕。[7]风笑天教授在《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一文中对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呼吁社会进一步关注尚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学者们较大的重视。下面笔者从跨省婚姻形成的原因、跨省婚姻存在的问题、跨省婚姻社会支持网络等进行研究综述。

(一)跨省婚姻形成的原因

宋丽娜在《打工青年跨省婚姻研究》中指出,跨省婚姻产生的原因有:一、新生代农民工择偶观念的变化,这是跨省婚姻发生的主要内因。二、打工生活的环境,这是农民跨省婚姻发生的社会土壤。仰和芝在《农村打工女跨地区婚姻模式出现的成因及影响分析》中指出,跨地区婚姻出现的成因主要包括:农民工婚姻选择对象的空间范围变广、农民工择偶地域观念逐渐开放、农民工婚姻自主意识增强、打工期间艰难的生存状态。

(二)跨省婚姻的存在的问题

1.未婚同居现象严重。陈锋(2012)在《闪婚与跨省婚姻——打工青年婚恋徐州的比较研究》中指出,男女青年结婚不是法律上经过登记的合法婚姻,而是“相中了就直接带走”模式下的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的事实婚姻。[8]程静、胡珍等人(2008)在《青年农民工恋爱与婚前性行为状况研究报告——基于成都市服务行业青年农民工的调查》中表明:40%的青年农民工发生过婚前性行为。[9]

2.婚姻稳定性不高。陈锋(2012)在《闪婚与跨省婚姻:打工青年婚恋徐州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在跨省婚姻中,男女双方地理相隔较远,没有双方家庭的共同支撑,甚至遭到一方父母的反对,一旦发生婚姻纠葛,婚姻就很容易解体。吴新慧(2011)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中认为对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由于夫妻长期分居,导致离婚率较高。[10]

3.跨省婚姻使得农村的亲属制度部分解体。宋丽娜(2010)在《打工青年跨省婚姻研究》中指出,嫁出的妇女很少回娘家,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娘家的关系,失去了重要的经济和生活支持,亲属制度部分解体。仰和芝(2006)在《农村打工女跨地区婚姻模式出现的成因及影响分析》中指出,跨省婚姻,可能引发父辈养老危机。

4.跨省婚姻中的文化冲突。陈业强(2012)在《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中的文化冲突研究》中指出,跨省婚姻将带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碰撞。[11]仰和芝(2006)在《农村打工女跨地区婚姻模式出现的成因及影响分析》中指出,跨省婚姻导致的文化障碍主要有:不习惯对方的水土、气候、饮食,语言交流障碍,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差异,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冲突等。

三、跨省婚姻的社会支持网络

李磊(2012)在《新生代农民工跨地区婚姻:法律、民俗与亲情的视角》中指出,跨省婚姻常常在法律、习俗、亲情三因素博弈中面临失衡,出现和谐与无序现象。[12]路冠军、张强(2007)在《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缺失与构建——武汉市农民工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中指出,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缺失严重。[13]陶莉(2013)在《农村外来媳妇社会融入的支持体系研究》中指出,外来媳妇在社会融入方面缺乏社会支持。[14]

四、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目前学术界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关注了农民工跨省婚姻现象,有的也仅仅是关注他们的恋爱观念与初步的婚姻思想,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的社会支持研究极少。这说明学界还没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新生代农民工跨省婚姻这一现象和充分地了解这一现象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跨省婚姻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理解跨省婚姻现象及其存在的问题,弥补学术界在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能在婚姻方面对农民工青年男女起到一种启蒙教育的作用,一则可以让农村的青年朋友们科学理性地应对跨省婚姻现象,二则能够完善党和政府部门在农村的一些政策,做到更科学合理地决策,三则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

[1]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和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人口研究,2006(01):57-60.

[2]田先红.碰撞与徘徊:打工潮背景下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的变迁———以鄂西南山区坪村为例[J].青年研究,2009(02).

[3]宋丽娜打工青年跨省婚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

[4]丘海雄,陈健民,任焰.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

[5]潘永,朱传耿.“80后”农民工择偶模式研究[J].西北人口,2007(1):127.

[6]仰和芝.农村打工女跨地区婚姻模式出现的成因及影响分析[J].2006(06).

[7]蔡恩泽.城市对撞下的婚姻裂变——城市农民婚恋观透视[J].2001(06).

[8]陈锋.闪婚与跨省婚姻:打工青年婚恋徐州的比较研究[J].西北人口,2012(04)

[9]胡珍,程静.青年农民工恋爱及婚前性行为状况研究报告——基于成都市服务行业青年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

[10]吴新慧.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J].中国青年研究,2011(01).

[11]陈业强.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中的文化冲突研究[J]思想战线,2012(02)

[12]李磊.新生代农民工跨地区婚姻:法律、民俗与亲情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

[13]路冠军,张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缺失与构建——武汉市农民工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14]陶莉.农村外来媳妇社会融入的支持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婚姻家庭跨省新生代
试论青年婚姻家庭话语主导权
“新生代”学数学
山西:“五色”分级预警处置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川渝人社数十项业务实现“跨省通办”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延平区推动婚姻家庭 矛盾纠纷化解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