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度对于提升一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探讨

2015-03-19田娇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关注度信息时代

关注度对于提升一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探讨

田娇艳

摘要:伴随信息时代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信息的海量化与碎片化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日益模糊。而当下软实力的竞争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故那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里筛选出真正有价值内容的人必将是信息时代真正有实力的人,他们引导人们注意力的真正投放。这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行进方向是极富推动力与吸引力的。所以必须加强人才资源的知识储备、辨识能力、价值判断与实践能力,以期实现信息时代下新型关注度对一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带动价值。

关键词:信息时代;关注度;文化软实力;价值探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时代下关注度的新内涵

(一)信息时代的特征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以计算机为载体,以互联网为途径,科技、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被不同群体所掌握并逐步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取代的要素。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网络这个虚拟的技术产生体成为信息资源的原产地并利用自身的便利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处理与传播,使看似柔弱的一个虚拟空间成为信息社会资源的爆发点,赋予了信息时代不同的时代特征。在这个时代下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云技术等手段的发展使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地球村。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联系更加密切,往来更加频繁;实体经济逐渐向信息经济过渡,信息产业化趋势愈加明显,服务型企业取代生产制造型企业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与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不确定性促使人们的认知范围扩大、视野更加广阔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与意识,使人们的认知趋于全面而多样化等等。

(二)信息时代下关注度的新认知

工业社会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依托在生产制造型企业之下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短时骤变的概率较小。所以在实体经济占主导的大背景下人们关注的层面也较为具体而有形,信息资源也相对稳定和完整。人们更多的是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基础上的重点关注。由于工业社会是一个倡导物质极大发展的时期,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与思考关注的切合点都较为清晰而深刻。

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1]。人们关注的焦点紧随其后也从实体性层面向非实体性层面转变。

在一个技术发展如此神速而多变的时代,信息的海量化与碎片化使人们获得的信息资源日益膨胀,多样性明显反而彰显出个性化的不足。面对如此巨大的多方位资源,尤其是像高科技、新时尚等处于时代前沿的信息,大众基本上是无抵抗、全方位、拥抱式的接纳与吸收,这就使信息社会呈现出一个很突兀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变得模糊而易变。一个新事物一经产生即时就引起人们的好奇与关注,下一秒另一新事物的出现又将人们的好奇与关注转移至另一新领域。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知更多的是停留在表层,一触即过,仿佛信息社会带给人纷繁杂乱的信息是理所当然的,而人们一扫而过这些信息也是理所当然的,把握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反而成了一种奢侈。信息的瞬息变幻导致“跟风”成为这个时代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极易陷入肤浅性与虚假性的外在陷阱。信息社会在促进社会发展进程急速向前的同时却同时摒弃了工业社会对于信息稳定性与深刻性的溯求。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不能给事物下定最终结论的,我们必须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理解与把握其内在本质,了解一事物的真相,进而区别并把握住我们应该把握的重点而摒弃那些不必要的外围关注盲点。关注的焦点是思维的先行者,目标明确、稳定而又深刻的关注对于我们行为的指导与预期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那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里筛选出真正有价值内容的人才是信息时代真正有实力的人,他们起着灵魂引路人的角色,引导人们注意力的真正投放,这对于一定时期一个社会的行进方向是极度富有吸引力的。

由此可见,信息时代下关注度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实力资源,更确切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资源,是文化与价值观纵深结合的产物。所以,信息时代下的关注度是抓住事物本质并将其正能力传递出去被人们所重视的新认知与新意识。

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与软实力的界定

软实力理论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指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2]。主要是在探讨大国国际关系中提出并主要用于国际竞争与博弈。

软实力主要是相对传统实力即硬实力而言的。从国家层面而言,硬实力主要是指经济与军事实力;从企业角度讲主要是指设备、厂房、人力等可量化的实体资源。而从国家层面而言,软实力主要是指文化、政治、制度体制与外交策略;从企业角度讲则主要是指企业文化、理念、管理方法与模式等不可量化的非实体资源。可见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下属的一个层面。

(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最早将文化软实力介绍到中国的学者首推是复旦大学王沪宁先生,其提出了文化软权力这一概念,事实上就是指文化软实力。1993年,其发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提出“把文化看作一种软权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观念,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实际上这些因素的发散性力量正使软权力具有国家关系中的权力属性。”[3]随后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众说纷纭,2007年,学者贾磊磊指出,“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4]

对于文化软实力,它是包含了教育机构、政策法规等物质形态以及道德约束、价值导向等意识形态,是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文化层面的合力,它通过道德、价值观、吸引力等方式赢得别人的自觉认同并引起别人认可与参与进而愿意共享的能力。

(三)文化软实力的特征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以网络为首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经济结构的变化日益明显,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发展的重心,服务性产业异军突起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主力军并在日益取代生产制造业的绝对位置。服务性产业是在资金、技术的基础上投进服务等无形成本,正是从传统硬实力的竞争领域转入现今软实力的竞争领域,靠的是人的知识储备、信息掌握与文化教育根基,是一种价值观、可信度与吸引力的认同与传播,可见硬实力在当下更多的是发挥地基的功效,而如何盖好现代社会这个大厦则需要软实力的全力加入。由此可见软实力是一种隐性却可加以利用的一种增值资源,必须好好用起这个社会的必备武装品。而强化文化软实力,必须把握文化软实力资源以下的几个特征。

1.文化软实力资源具有隐秘性。它是一种内在的隐性力量,不易觉察却不容忽视,不像经济与军事资源易被肉眼所见并借助量化数据等被衡量与改进,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思想、一种价值观的展现与吸引力的塑造。

2.文化软实力资源具有传播性。尤其是当今以网络为首的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成为软实力资源原型的汇集地,同时借助网络在潜移默化中被人们所熟知,传播到各地,散布给不同的人。

3.文化软实力资源具有亲民性。很多关键性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并非是由国家决定它的生杀大权,而是取决于民众的态度,一种愿意接受与否的态度。典型的就是在信息时代非政府组织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某些时候以网络为牵头形成一股势力左右政府与国家的决策。

4.文化软实力资源具有渐进性。文化软实力因为它的非实体隐性特征,它是渗透在各个领域与不同群体中的,需要时间的发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展现出它的功效。想要像经济实力那样立刻看到效果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毕竟肉眼接触到的现象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转变成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不排除借助某些工具和手段短时间内对软实力的功效进行传播。

(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时代为主导的和平与发展的社会大潮下,软实力的竞争成为核心竞争力,尤其是靠吸引力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1.有利于以民为本的经济与秩序的和谐发展,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软实力资源的正确把握与运用有助于将民众的意愿传达给政府官员,从而从民众关切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家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的政策与战略,进而有助于本国秩序与经济的和谐发展,集中培育正确的社会风尚。

2.有利于强化对外文化交流与融合。软实力的增强对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等交流提供了一个更高更稳的平台,在软实力基础上塑造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会促使本国与外来文化的碰触中坚持自己独有立场,不易被外界模糊不清的意识形态所干扰,始终找准方向向前奋进。

3.有利于提高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国际地位与话语权的运用。以硬实力为基础的加强软实力建设是一种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巧实力展现,文化在这个巧实力发展圈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信息时代下关注度对于提升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约瑟夫·奈在其著作《软实力》一书中曾指出“当人们被大量信息包围时,难以辨别哪些才是真正应该关注的焦点。因此,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们的关注度,那些能够从纷繁芜杂的背景中分辨出有价值信息的人才是真正有实力的人。”[5]可见,关注度在信息社会里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文化软实力资源。

信息时代下关注度对于提升一国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这里关注度不再仅仅是个代名词,它聚焦于掌控关注度的主人和将关注度从软实力资源变为软实力行动的实施过程。

(一)拥有关注力的人是提升软实力的“舵手”,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领航人

人力资源优势在提升一国软实力方面发挥的是主力军的作用,是行为实施主体,对于软实力从仅仅只是资源变为实实在在的践行品具有不可替代的转化作用。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主宰者,是一个国家兴衰荣辱的决定者与操纵者,在增强一国综合国力与维持本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长河中担任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而一国综合国力是巧实力的综合体现,而巧实力又是传统硬实力与现代软实力的合体。传统硬实力在现代和平年代一贯充当的“地基”作用极易在软实力巨大发展的地球村落中变得模糊和遗忘,现在各国间的竞争更多的是软实力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大国竞争中。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高素质智囊团的需求就变得炙手可热。人才要素对于软实力资源的掌控、运用将决定未来软实力发展的“风向标”,成为引领一国软实力跃升的领头羊,而不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要素,因为科技要成为推动一国发展的动力必须被人所用才能体现其威力,否则它就是毫无用处与价值的“石头”,而非被雕琢成型的“璞玉”。

文化软实力以其隐性的吸引力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不易被察觉却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发起与传播的行为主体,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地位不可忽视。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与鉴赏能力存在差异,对于事物的评价各有不同,如何在信息时代海量化、碎片化的信息海洋里捞取对于自身、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发展有利的信息成为一个民族维持其自身独立性与长久性不可忽视的考量对象。

(二)通过实践将关注度这一资源物尽其用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导航仪”

软实力资源变为软实力行动是提升软实力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发挥其作用、进行其实践活动的具体化。海量且富有价值的软实力资源若是不付诸行动,资源也仅仅只能是资源,无法体现其真正资源的功效,所以踏踏实实的行动对于增强软实力自身的地位与价值具有重大作用。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认识与考察事物才能抓住其本质,才能不停留于事物表面的肤浅化,才能将关注度投放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才能以极富吸引力的姿态为软实力的提升增砖添瓦,才能引领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正确行进方向。

有了人才这个主体,有了资源这个客体,还必须借助行动即实践这一中介才能实现真正的物尽其用。

四、如何掌控信息时代下的关注度

面对信息时代下智能的飞快发展与网络技术的极速更新,信息的大容量、碎片化现状愈加凸显,在此情形下人们的辨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变得日益重要。如何掌控信息时代下的关注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增加知识储备。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人们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新技术变得盲目而迟钝,对异军突起的新技术元素难以自觉融入其精髓。对客观存在的东西本身都难以全面掌握,更何谈透过事物表象去认清事物本质呢?所以,必须从抓理论基础开始起步,只有理论知识丰富了,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才能深入去思考其内在的实质并将其为自身所用。

(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了知识储备做后盾,作为掌控关注度的主人更易系统、全面的认识事物,对社会现象与新事物的把握就有了一定的文化根基,在此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透过事物现象把握事物本质,进而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各类信息里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引导人们注意力的真正投放,这对于时代背景下社会的行进方向是极度富有吸引力与引导力的。

(三)付诸实践,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关注的源泉。

信息时代下的关注度是从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里得出的,社会发展的程度、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发展的重心是时代历练的浓缩体,为何关注、如何关注都是从实践的发展中孵化出来的,一切事实都基于我们的行动中。所以,要想得出第一手的关注材料、得到真正的关注焦点与实质性的价值判断就必须走入信息社会的大潮中尽情感受。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信息化时代. 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8221/41587/41588/3035215.html. 2004-12-6.

[2]Josephs. Nye ,Jr.,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05,No.2, 1990,pp.177- 192.

[3]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4]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光明日报,2007-12-07.

[5]约瑟夫·奈著.软实力[M]. 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魏明程

沈姝婧/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安徽合肥230601)。

唐雨/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贵州贵阳550001)。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关注度信息时代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暴力老妈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