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初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
——第五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及第九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综述

2015-03-19谭小勇康传梅彭康洲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文本

谭小勇 康传梅 彭康洲

(1.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1331;2.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1524)

新世纪初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
——第五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及第九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综述

谭小勇1康传梅2彭康洲1

(1.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1331;2.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1524)

第五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在重庆召开,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10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代表参加。大会主题为“新世纪初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议题涉及文体学诸多分支学科,充分展示了21世纪初国内外文体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趋势、新成果。归纳起来,本次盛会有如下一些亮点:(1)中外学者热情参与,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高; (2)研究的视野宽阔,理论视角新颖、独特,研究方法灵活多样。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分析对象既有文学文本也有非文学文本,既有中外经典文本也有当下流行的影视文本、网络文本;(3)文体学的部分分支学科,如文学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叙述文体学等,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议题,成果丰硕;(4)文体学的一些前沿学科,如语料库文体学、批评文体学、多模态话语分析、英汉文体学对比研究等已进入中外学者的研究视野,并收到了丰厚的回报。

第五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热点议题;综述

由中国修辞学会文体学研究会主办,重庆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7—18日在重庆万友康年酒店召开。来自中国、英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10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包括英国诺丁汉大学、国际著名期刊Language&Literature主编Geoff Hall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Michael Toolan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Gerard Steen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申丹教授,全国文体学研讨会会长、清华大学刘世生教授等。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新世纪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议题包括:文体学理论研究,文体学各分支学科研究,语体及体裁特征研究,文体学与外语教学,英汉文体学对比研究。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200余篇,国内外14名专家做了大会主题报告,80余名学者在三个分会场进行了交流发言,现就研讨会报告做简要综述。

一、文学文体学研究

20世纪初由德国文体学家斯皮泽创立的文学文体学,既吸收了早期俄国形式派的文学理论和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又借用了语用学、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对文学文本,如诗歌、小说、戏剧等,进行较为客观、系统、深入的文本阐释与评价,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文体学分支学科,受到国内外文体学界普遍关注。Geoff Hall教授以“Advances in the Stylistics of Literary Reading”为题,揭开了此次研讨会的序幕。他指出,传统的文体学批评更多关注的是“文本(the text)”,而不是“读者(the reader)”,而由于语言学、符号学和话语文体学方法的运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把阅读看做动态的、互动的、基于社会情境的阅读活动,并从读者反应论的视角回顾总结了Iser、Culler、Fish和Spiro等学者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文体学研究中的文学阅读实证研究(ESL,Empirical Study of Literary Reading)和自然阅读研究(NSR,Naturalistic Study of Reading),并以van Peer、Miall等学者的文学阅读实证研究为例提出读者身份、阅读环境、阅读条件等需要关注的变量,他认为ESL和NSR对比研究、网络文本研究、文学文体学教学研究等领域值得重点关注。苗兴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采用UAM Corpus Tool语料库,对与简爱个人生活经历相关的八种相互对立的文体标记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认为文本对立是《简·爱》小说的前景化手段之一。通过人物、事件、观点等的二元呈现(binary representation),小说关于成长、爱、驱逐(exclusion)、不平等、差异和世界观的文学意义实现前景化。孙红艳教授(邯郸学院)认为,斯泰因背离戏剧常规模式,采用拼贴和分割组合方法变异戏剧文本形式,在剧中抹去故事情节、冲突和高潮,使戏剧语言丧失传统戏剧语言必不可少的指称、表现、呼吁和寒暄功能而使其前景化,更加突出戏剧语言的诗学功能,即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与语言相关的内在节奏和韵律上来,使戏剧成为风景,创造诗歌剧,塑造一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起一条重要的纽带的大地母亲式人物安东尼。巴微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分析了藏族诗歌《仓央嘉措诗歌》的戏剧化抒情文体特征。《仓央嘉措诗歌》是藏族作家诗与“谐体”民歌结合的典范之作,它一改过去藏族僧侣典雅华丽的“年阿体”风格,借鉴民歌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模式,具有意象生动、场景鲜活的表现特征和便于口传的叙事性结构特征,通过意象化抒情、场景化抒情和叙事性抒情实现了戏剧化的抒情模式,强化了民歌对话与交流的文体功能特征,更通过文人创作极大地提升了“谐体”民歌的审美表达力,成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中的重要元素,对藏族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博士生左进(上海外国语大学)通过解读瓦瑟斯坦剧本的台词中出现的反复性词语,比如女性对自身身份的刻意隐瞒、所遭受的痛苦、幸福生活的伪装等,认为作者选择这一类词语在舞台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书写她们的爱情、困惑、悲伤、失望。刘士川老师(四川文理学院)、李小满老师(咸阳学院)等学者也做了交流发言。

二、功能文体学与语用文体学研究

刘世生教授近年来致力于《世说新语》的多模态象征表达研究,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刘教授在Hasan的言语艺术“双层表达”(double articulation)符号模式,即言语艺术符号系统和语言符号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模态象征表达模型,并以《世说新语》文本和插图为例,归纳总结了八种表达模式,即相互说明、相互强化、逻辑关系松散、图像从属于文字说明、文字从属于图像说明、图像从属于文字和图像从属于小句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插图文本新颖、独特的文体特征。杨信彰教授(厦门大学)的报告“变换的功能文体意义”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讨论变换的功能文体意义,强调动词的语义特征和语境之间的互动,解释变换结构的语用和语义理据,把变换看作是说话人根据语境作出的一种词汇语法选择,认为变换是语体变异的一种体现,对于变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结构的文体意义。辛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做了题为“自由间接言语形式与功能的两面性和不确定性”的发言,他从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和语义语用上的双重性对自由间接言语进行了分析,认为虽然人们通常把自由间接言语视为一种介于直接言语和间接言语之间的转述形式,但是其形式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语篇中判断是否自由间接言语主要应参照其语境上下文。彭宣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实例分析着重考察文学话语中涉及的消息化(主位化和信息化)组织模式,通过个案分析揭示文学话语中相关前景化成分的文体价值,彰显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可行性、实效性和发展潜力。

杨雪燕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借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模式,利用UAM Corpus Tool工具对比分析了当下热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王岳伦和田亮两位父亲给女儿的信函的言语功能、主语人称、态度、参与者、过程、主位等语言选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认为两位父亲做出的选择存在明显区别,揭示两种不同的父亲形象:王岳伦更溺爱女儿并希望成为女儿的依靠,田亮则倾向于鼓励女儿并希望女儿独立而勇敢。李华东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语用文体学的角度对戏剧文本的舞台指令及其语用功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舞台指令除了能够显示复杂的作者—读者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戏剧美学效果的重要体现方式,应成为戏剧文体分析的对象之一。张俊副教授(西南大学)认为,作为一种常见的语义—语用现象,夸张的使用受到语境和百科知识的制约,并且在语篇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在语篇信息流中,夸张具有阻断语篇原有信息流,打破语篇接受者原有信息预期的功能,并利用语篇接受者原有信息预期与语篇制造者的欲达信息(intended information)之间反差累积语篇信息流通的推进力;在语篇宏观结构层面,夸张往往与“问题—解决”、“假设—验证”等语篇组织模式相联系,是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博士生刘楠楠(清华大学)借用Culpeper的不礼貌策略模型分析了奥威尔的第一部小说《缅甸岁月》中的对话策略,认为运用人物之间的对话凸显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双方权力的巨大差异,并通过呈现殖民者言语中的不礼貌合法化来揭示大英帝国对于其殖民地肆无忌惮的统治和压迫。博士生黄妮娅(上海外国语大学)借用中西礼貌理论及面子理论分析了曹禺话剧《北京人》中的女性人物曾思懿的礼貌和不礼貌行为,并从词汇、句子和会话结构上分析总结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吕东莲老师(中国传媒大学)从语体学的角度探讨力士香皂广告文案的历时演变,揭示该广告语体在过去80多年中的语言变化,并试图剖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王月老师(唐山学院)运用及物性系统理论对兰姆斯文《梦中的女儿》的语言特征进行细致解读,旨在说明及物性系统在散文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认知文体学研究

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主要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假设推理活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对语篇的意义阐释,认知文体学不断从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吸收理论资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认知转向”已在哲学、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领域里初见端倪,呈星火燎原之势。

赵秀凤教授(中国石油大学)的报告“绘本叙事中人物视角的多模态表征—认知诗学视角”,以几米的绘本叙事作品《时光电影院》(2012)为例,采用认知诗学研究方法,在细致的语料考察基础上提出,绘本作者主要运用图形—背景、隐喻和整合三种认知机制操控视角的切换。通过调控图形-背景关系,突显聚焦人物的感知觉内容;通过隐喻,尤其是基于意象图式的基础隐喻标记人物视角;通过启用整合机制,把故事内的物理空间与想象、梦境、记忆等心理空间整合为一个隐喻场景,并通过视觉图像和言语符号使三种机制相互配合和协作,共同构建绘本叙事的语境框架。郭建教授和于华副教授(中科院大学)借助隐喻及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辛的作品《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如何展现其语言的形象性、意象性和趣味性,使其小说的意义更加突出,具有“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该小说描绘了几千年后的世界令人恐怖图景,莱辛以未来的灾难警醒人类,不要再对意识形态方面的次级关怀进行无休止的争执,而应该关心决定地球生命得以延续的初级关怀:环境、食品、自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肖燕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对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的时间与人生隐喻进行考察后发现,小说通过时间概念的不同特质,把时间刻画成点、线、面和一股巨大的能量,这些隐喻把时间与人物的人生串联起来,时间是变换的,而人的信念坚守总能在时间的不可控与信念的可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使两个人既有幻境中错位的同步,也有现实中的真实的相遇。

Allison Creed女士(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及方法,分析了澳大利亚红酒评论中隐喻的文本结构、功能和进程(processes)。她指出红酒的语域由体现在红酒评论的中的制度框架(institutional framework)组织形成,红酒评论家们采用简短、具有说服力的文本体裁表达对红酒的品鉴和欣赏。在红酒评论中,作为文体手段的隐喻与修辞意义机制一起传递意象和情感,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官印象。魏利霞博士(北方民族大学)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和言语模态三方面对e.e.cummings的视觉诗“l(a”进行认知解读,抽象出“孤独的人是落叶、人生是落叶”两个概念隐喻。赵婧副教授(福州大学)认为,《野草在歌唱》建构了一座“荒原”式的文本世界。“铁皮屋顶”、“水”和“野草”等扩展隐喻贯穿全文,系统描述“荒原”上以玛丽夫妇为代表的非洲殖民地人民生存的艰辛和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荒原”喻指当代西方文明社会,指涉其内在的矛盾不可调和性:光鲜的白人国家机器统治下的性别、种族和阶级歧视等不公正现象。庞玉厚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运用隐喻理论对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空间叙事的表征形式及叙事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博士生曹金梅(清华大学)以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托,以斯洛索普、布利瑟罗、恩赞、戈特弗里德等主要人物的行动轨迹为线索,探讨“火箭”意象在小说意义建构,传统“追寻”模式颠覆与重建中的作用,从而加深对品钦式人文关怀的理解。荣榕老师(华南理工大学)以电影《不朽的园丁》中的回忆展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综合指示转移理论和情景框架理论的认知文体学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讨论记忆闪回的文体学特征、功能以及特点。

四、叙述文体学研究

叙述文体学是近年来文体学研究的前沿分支学科,“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小说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性的认识,提高了欣赏和评论小说艺术的水平”[1]1;Paul Simpson教授较系统地分析了“叙述文体学(narrative stylistics)”的理论基础、结构规律、叙述技巧和分析框架(情节、话语与文体特征),文体特征包括语篇媒介(电影、小说或其他体裁)、社会语码、行动和事件、视角、语篇结构和互文性等六个方面。[2]20-22。

申丹教授以“叙事文体分析面对的新挑战:情节背后的隐性进程”为题,概述了近几年来学界对“隐性进程”叙事研究的关注。她指出,叙事研究不仅要关注故事情节发展,还应该重视隐含在情节背后且贯穿文本始终的暗流,可称之为“隐性进程(covert progression)”。这两种叙事运动构成互补、对抗甚或颠覆的关系。隐性进程的存在,对叙事文体分析构成一种新的挑战。如果忽略隐性进程,无论文体分析多么系统精确,都难免会片面理解甚或误解作品的主题意义、人物形象和审美价值。我们需要打破以往仅仅关注情节发展的思维定式,将注意力拓展到情节背后,着力挖掘是否存在与情节并行的隐性进程。如果存在这种叙事暗流,我们就需要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探讨作者的文体选择在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中的不同主题意义,并关注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交互作用。Gerard Steen教授在题为“Three Dimensions of Metaphor,and its Relation to Style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re”的报告中指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作为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的隐喻研究和文体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除了话语隐喻和概念隐喻两个维度之外,对隐喻的第三个维度即交际隐喻(the dimension of communication)的研究直到最近才引起学界的重视,隐喻的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也并未完全研究透彻。Steen教授在发言中论述了引入隐喻交际维度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它对与文体和风格相关的思维隐喻和语言隐喻带来的新问题。吕中舌教授(清华大学)结合Chatman(1980)叙述文本的构成和Short(1996)小说语篇结构的理论对劳伦斯191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普鲁士军官》进行了系统的语篇分析。研究发现,小说中的两位男主人翁普鲁士军官与其传令兵由于出身、年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同造成性格上的反差,由此产生的两个男人之间的一系列冲突,最后导致小说的悲剧结局:传令兵谋杀了军官。

林立红教授和于善志教授(宁波大学)探讨了叙事文本中反事实理解的层级制约问题。叙事所述的基本命题通过作者的修辞聚焦原则蕴含于文本之中(语言世界);对叙事的反事实理解则需要读者或听者大脑中概念世界(心理世界)和现实世界(物质世界)的参与和互动。从叙事文本的语言输入到大脑情节记忆之间的映射是个多维映射过程,涉及多维语言层面(如词汇、短语、句法、语篇)和多维世界(如反事实世界)之间的互动。我们一方面要对叙事小说中的“事实”暂停怀疑,另一方面在理解反事实世界时还需要利用真实世界中的百科知识(如哲学、心理学、篇章语言学、叙事学等)。从文本中激活的大脑情节既有共核的基础情节,也有外围的变异情节。基础成分越大,文本就越容易理解;外围成分越多,读者对叙事文本信息的准确复原难度就越大。映射和激活情节的知识结构可以降低加工成本,并能准确解读文本。语言符号、大脑、外部世界体验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是叙事文本理解中的重要问题。康响英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探讨了《讹诈》中隐含作者的隐性建构及原因,提出作者对直接引语、内隐的叙述者等叙事形式的选择与情景语境或作者的整体意义有关而构成“有动因的突出”。叙事策略的“客观化”与“前景化”凸现了隐含作者的态度,是作者的匠心选择与写作技巧高明之处,也是《讹诈》能成为世界经典名作的原因所在。杨建国博士(五邑大学)从理论上探究时间观和叙事结构的呼应关系,继而借助于两部英国荒岛小说—丹尼尔·迪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和威廉·戈丁的《蝇王》,在文学实践中对这种呼应关系加以验证。阳利、骆文琳老师(重庆师范大学)讨论了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给樱桃以性别》的时空叙事艺术,认为参照物理学时空观的内部矛盾建立的时空叙事话语为小说中的历史编纂叙事和身份认同叙事这两大主题叙事提供叙事原则。时空叙事话语与主题叙事之间的关系表明:在温特森的小说世界里,虽然矛盾和悖论永远存在,但它们可以在艺术中实现调和,艺术的永恒性折射出这部后现代小说对现代性中的永恒性的追求。戴力芬副教授(福州大学)解读了劳伦斯《玫瑰园中的影子》的文本、亚世界及情节的动态发展,谢柳春老师(福州大学)从叙事时间、叙事聚焦、同故事叙述者等三方面探析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特色及艺术效果,马晓颖老师(华北电力大学)从叙事学和文体学的重合面即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对小说中的叙事话语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探讨其产生的文体效果。

五、理论文体学、教学文体学与翻译风格研究

Michael Toolan教授以“What Makes Poems Poetic?”为题,通过分析Wallace Stevens,Michael Longley等现当代诗人的诗歌文本,深入系统地分析了诗歌文本中的词汇重复(lexical repetition)、回声(echo)和重组(reformulation)等文体特征。作者认为,正是这些典型的文体特征体现了诗歌的文学性、诗性(poeticality)或文学创造性特质。徐有志教授(河南大学)在“谈谈戏剧的叙述节奏”的主题报告中指出,戏剧除了有其语言节奏外,还具有突出的叙述节奏,这表现在剧作家对于戏剧情景和结构、矛盾和冲突、人物情感等的波澜起伏的安排上。戏剧对场景转换可以安排得自然流畅,对事件过程可以安排得扣人心弦,对人物心态可以安排得跌宕起伏。但是所有戏剧叙述节奏都得通过戏剧人物的行为和言语表达出来,即通过剧作家设计的人物对话表达出来,形成叙事曲线与读者/观众之间或张或弛或悲或喜的心灵律动。马菊玲教授(宁夏大学)借用Stockwell(2009)提出的注意—共鸣模式解读中国古典山水诗共鸣的认知过程,指出山水诗的共鸣主要是图形边界移动的情感体验,并提出共鸣不仅是注意的选择,还是读者对文学客体的心理属性的体验,共鸣的发生是客观景物情感化和读者自由意识发挥的结果。罗怀宇博士(北京化工大学)考察了“意象”作为文学范畴的理论发展,将其与西方文论中的近似因素作了比较,并深入探讨了其在塑造中国明清小说风格维度中的独特作用。袁微老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从音韵格律学的角度对英语诗歌的语音象征及其美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吴显友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做了题为“认知文体学视角下的文本阐释”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认知文体学与认知诗学在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理论资源和认知框架等六个方面的特点,并借用认知隐喻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和语篇世界理论,对《高级英语》教材中3个语篇片段进行了认知文体学阐释。这样的阐释不仅有利于读者正确把握语篇的语言艺术、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而且还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研究读者的认知推理活动和它们如何影响读者对语篇的意义阐释,同时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戴凡教授(中山大学)以学生习作为语料,认为各种修辞手段是学生写作技巧中非常突出的文体特征,把创意写作与文体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从创作角度和文本分析角度帮助学生提高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曹春春教授(山东师范大学)从“后方法”视角探讨英语课堂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建构语言生态课堂的基本原则包括学习者自主、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从“后方法”的教育理念,即特殊性、实践性和可能性探讨如何根据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建立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语言课堂生态系统

封宗信教授(清华大学)以“The Style(s)of a Classic in Translation and Back-Translation”为题,关注路易斯·卡洛尔学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的对儿童文学经典《爱丽丝漫游仙境》指定章节的回译活动,对比分析了从印度尼西亚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和汉语等译本到英语的回译。封教授指出,通过回译译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文本超过120种语言的译本文体和风格。此外,回译文学经典还可对文学翻译风格进行历史和共时研究,这同时也是跨文化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高剑妩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在“语境与翻译——以一篇邀请函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为例”发言中对Hatim&Mason语境分析三层次提出修正,并应用修正后的理论对“首都文化战略研究院揭牌典礼邀请函”展开批评性话语分析。刘晓辉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归纳了法律语言的四大文体特征:规范性,严谨性,规约性以及格式化,并以实例具体分析了在法律文本的汉译过程中如何通过文体特征实现汉译的准确性。姚小文副教授(广西民族大学)从语音、词汇、句子和整体效果等层面入手,探寻在民歌曲目汉译英实践中如何成功地传情达意——尽量再现原文生动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并传递其不可或缺的文体价值。李春林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认为,从认知文体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角度,通过影像凸显、影像和背景的转换可以分析作者及译者的文章构思及语言风格,可以发现译者的主体性特点,对更好地阅读、鉴赏和翻译李商隐《无题》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有启发意义。

六、文体学研究的新趋势

刘承宇教授(西南大学)借鉴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建构生态文体学的理论框架,包含文体的生态学研究和生态话语的文体分析两种研究路径。前者将文体视作一种生态系统,并借鉴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文体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外部和内部控制机制;后者运用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生态话语的语言特征及其文体效果,并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的生态学名著《寂静的春天》为例验证生态文体学在生态语篇分析中的解释力。刘国辉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借用COCA和COHA两个大型预料库对“X-able”形态的文体分布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统计文体学分析。研究发现,不管文体差异还是历时演变,也不管肯定或否定,“-able”形态变体的使用频率始终最高,而“-uble”形态变体则处于最低状态。就具体的词汇而言,表达肯定的意义“able,possible”以及表达否定的意义“inevitable,incredible,unable,unintelligible”使用频率始终第一,而且其意义都与人对主客观世界的处理有关。陈历明教授(华侨大学)通过梳理传教士十六世纪以来在中国传教时留下的各类历史文本,发现欧化白话并非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源于清末民初,而是明末清初,并且与传教士的翻译和写作有着极深的渊源。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将会看到,旨在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以其目标明确的翻译和写作,(有意)无意间促成了欧化白话的生成,并以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开了先河。罗健博士(宁波诺丁汉大学)概述了语料库文体学的理论并论述了如何运用语料库文体学的方法进行叙事研究,提出了一个可用于叙事研究的语料库文体学—认知叙事学人物分析模型。此模型包含五个互相关联的模块:(1)百科图式(人们对于人物的一般了解),(2)文类常规(人物的类型学知识),(3)叙事情景(人物的身份/标识),(4)话语再现(人物简况),(5)表层语言模式(与人物有关的词汇选择)。他从语料库文体学角度对福特1915年的早期现代主义小说《好兵》和沃尔夫1927年的经典现代主义小说《到灯塔去》进行对比分析,用以说明语料库文体学如何借助计算机来帮助捕捉、分析小说家用于呈现人物说话风格、思维模式以及行为的语言使用特点。曹海燕副教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斯坦福大学提供的慕课“世界妇女健康和权益”为语料探究一系列与世界健康、女性情况和女性人权有关的重要议题,涉及割礼、家庭暴力、性工作等敏感话题,其阅读材料大多为国际组织文献,为了清楚说明某做法造成的伤害,激发人们保护女性权益的热情,国际社会往往选用具有一定宣传效果的术语,如使用反讽、借代等修辞手法,突显“荣誉处决”等做法的父权社会背景及其荒谬性,体现“嫁妆谋杀”等现象的女性相关性。

七、结语

本届国际文体学盛会主题报告高屋建瓴、精彩纷呈,分组讨论气氛热烈、畅所欲言,为国内外学者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充分展示了21世纪初国内外文体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趋势、新成果。归纳起来,本次盛会有如下一些亮点:(1)中外学者热情参与,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高;(2)研究的视野宽阔,理论视角新颖、独特,研究方法灵活多样。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分析预料既有文学文本也有非文学文本,既有中外经典文本也有当下流行的影视文本、网络文本;(3)文体学的部分分支学科,如文学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叙述文体学等,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议题,成果丰硕;(4)文体学的一些前沿学科,如语料库文体学、批评文体学、多模态话语分析、英汉文体学对比研究等已进入中外学者的研究视野,并收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新世纪里,我们在继续做好上述各方面研究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文体学研究的新趋势,如语料库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叙述文体学、批评文体学、多模态分析、教学文体学等。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Simpson,P.Stylistics: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M].Longdon&New York:Routledge.2004.

[3]Jeffries,L.&D.McIntyre.Styl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New Advances in Stylistic Research in the Early New Century——A Review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tylistics Conference

Tan XiaoyongWu XianyouPeng Kangzho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Humanity Culture and Science Technology College,Chongqing 401524,China)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the 9th National Stylistics Conference was held in Chongqing,China,drawing over 20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China,US,Holland,Australia,etc to the conference.The conference theme is“New Advances in Stylistic Research in the Early New Century”,and the related issues cover all those stylistic branches,fully demonstrating the new approaches,trends and findings in stylistic research at the early 21st century.To sum up,this grand conference carrie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1)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how a ready response to the conference,young scholars come to the fore and those submitted papers rise to a new level both in quantity and quality;(2)those papers are conceived in a broad,new and unique perspective,each with a particular approach.Those findings cover either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or substantial studies,and data of study include either literary texts or non-literary ones,either those classical texts,popular movie/TV manuscripts,or web texts;(3)Among those heated topics are those concerning literary stylistics,functional stylistics,cognitive stylistics,narrative stylistics,etc.and come to fruitful results;(4)Some pioneering branches of stylistics,such as corpus stylistics,critical stylistics,multi-modal discourse stylistics,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tylistics,etc.are touched upon by some sensitive scholars who enjoy some happy returns.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heated topics;review

I0

A

1673—0429(2015)05—0106—07

[责任编辑:陈忻]

2015-07-10

谭小勇(1977—),男,四川射洪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文体学、英美文学研究。

康传梅(1979—),女,四川巫溪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文体学、外语教学研究。

彭康洲(1977—),男,四川沐川县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测试、外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体学文体文本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