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情境教学”的有力推手

2015-03-19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李银环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22期
关键词:培智情境教学生活化

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 李银环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见,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彰显着“让生活走进培智教育,让教育改变学生生活”的理念,而这也正符合了智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培养目标。因此培智语文课堂“实效”的体现,关键就是要把语文和学生生活很好的整合。

实践证明,整合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等在五大方面。可见情境教学与“生活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在情境教学方式的使用中,信息技术发挥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能整合各种生活资源,给智障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回归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世界,激发兴趣、激励主动参与、体验,突破理解难度、提高运用效率等,从而实现教学为学生“学会生活”的目标服务。

《妈妈的爱》选自培智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抒情诗。诗歌从儿童的视角,以清新、明快、朴实的语言风格,讲述了看似寻常的妈妈爱“我”的3件小事:文中的前二个小节写了妈妈对我身体上的关爱,后一个小节是写对我思想方面的关爱,讴歌了无私的母爱。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生活走进我的语文课堂,走进《妈妈的爱》这篇课文,从而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理解课文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教学目标的实现呢?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渲染气氛,激荡心灵,铺垫情感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音乐是情感微妙的起搏器,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的音乐形象、音乐氛围,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刚开始上课,我问:“你们喜欢唱歌吗?有一首歌很多孩子都喜欢唱。听!”——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当优美的音乐旋律一响起,孩子们立刻被吸引住了,不知不觉地跟着唱了起来,唱着唱着,母亲般的温暖氛围在教室中弥漫开来,学生们的小脸上洋溢着笑容,那是被妈妈的爱浸润的幸福。

歌声让学生们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想起了妈妈的爱。当我问到:“你能给大家讲一件妈妈爱你的事吗?”孩子们立刻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妈妈给我做饭。”、“妈妈给我洗衣服”、“妈妈接我。”……

学习的关键是什么,也许并不是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孩子想学、爱学的情感。我利用学生喜欢的歌曲,奠定了本课的情感基调,开启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心门。

二、进入角色,拉近距离,走进课文

进入角色是情境教学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去体会、理解所学的内容、知识。学生一旦进入了角色,课文就不再是在书本上遥远的、陌生的、抽象的平面文字,而成了熟悉的、生动的、具体的人或事,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看,这是谁?”电脑课件上出现了课文中的妈妈和小朋友的人头像。“老师,这个是阿姨,那个是小朋友。”

“仔细看看!你认识他吗?”图上照片立刻变成学生自己的头像,“老师,是我!”、“老师,是晨晨!”图像继续变换着,“老师,是东东”……

“同学们,课文中的故事,不仅是这个小朋友的,也是咱们自己的,那咱们就把这个小朋友当成自己好不好?”“好!”学生们齐声回答着,我看到了学生们抑制不住地兴奋,我看到了学生迫不急待的学习状态。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身份转换,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变得高涨,让我看到了“我要学”的热情。在后面的学习中,孩子们都是以主人公的身份游走在课文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

三、再现过程,促进理解,产生共鸣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智障学生观察、理解能力等都很差,若能把静止的画面再变成动态的画面,把“过程”再现出来,孩子就能观察到不易觉察的细微之处,就能更好的体会妈妈那温暖的、无私的母爱。

“妈妈在给我遮伞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展示:伞从妈妈头上一下一下地移到“我”的头上。“老师,我发现了,妈妈把伞都移到了“我”的身上,我没被雨淋到,妈妈被雨淋到了。” ……

“你能表演一下妈妈是怎么给你打伞的吗?”“行!”学生接过我手里的伞,动情的表演了起来。也许,在这之前,他们的妈妈也做过类似的举动,但他们没有看到也没有体会到,但今天,他们却通过一段“慢镜头”的再现看到了妈妈的爱。

“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做?”“当你再看到妈妈这样做时,你怎么办?”“老师,我说……”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四、搭设台阶,提供支持,提高能力

智障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差,我就设计了:你能给这个小故事起个题目吗?——课件支持:“你看老师起了几个小题目,你能挑出能表现这个小故事内容的题目吗?”……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了平台。

《妈妈的爱》这篇课文,在描述妈妈的爱上,充分利用了“动词”来展现妈妈无私的爱,如何让学生体会出以及学习这种描述手法呢?“同学们,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词是最能表达出妈妈的爱?是哪一个词呢”,在学生讨论之后 ——课件:一颗红色的“爱心”放在了学生挑好的词“接”、“打”等动词上。在学第二、三个故事时,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很快就又找出了“抱”“批评”等动词。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实践再到效果,我深切的感到:在提倡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时代,在提倡通过情景教学法促进课程生活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将成为发挥好情境教学效能的最佳推进剂。当然,一节课的收获毕竟很少,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设计、实践,不断挖掘、提炼信息技术推进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更好的做到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培智情境教学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