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实现“6个”转变 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

2015-03-19黄冈市农机局周丹舒云飞

湖北农机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黄冈市农机化机具

黄冈市农机局 周丹 舒云飞

加快实现“6个”转变 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

黄冈市农机局 周丹 舒云飞

“十二五”时期,黄冈市农机化工作紧紧围绕转型、提质、服务、创新主线,坚持政策拉动、市场驱动、部门推动有机结合,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优化政策环境,规范农机管理,拓展农机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安全水平实现大幅提升,农机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65.3 万kW,比“十一五”末增加142.3万kW,增长63.8%;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7.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7.9亿元,增长91.3%;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3%,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48家,比“十一五”末增加124家;农机安全事故率低于1‰,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黄冈市农机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发展最好的时期,同时也是广大农机户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今后黄冈市农机化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黄冈市农机化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机装备数量大幅增加,但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三多三少”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二是农机化发展迅速,但不同区域、产业、环节发展不平衡,农机工业发展缓慢;三是农机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但服务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机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四是农机化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全面推进农机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机化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五是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不够紧密,“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现象依然存在;六是农机安全监理缺乏有效执法手段,队伍人员老化,经费保障困难等。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改变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机,推进农机化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做到“6个转变”。

1 农机化向量质并重转变

农机化的快速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作为保证,没有足够数量的农业机械就无法实现作业生产的机械化。虽然黄冈市农机保有量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如果一味盲目追求绝对数量的增长,必然带来机具使用效率低、作业成本上升、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黄冈市农机化发展要坚持机具数量扩张和机具结构调整并重的发展思路,注重装备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是对存量机具进行优化。利用购机补贴、农机报废更新等政策,引导机手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老旧机具,加速农机装备升级换代,促进大中小型机械、动力配套机具、高性能机械持续协调增长;二是对增量机具进行调整。在充分考虑现有机具数量、分布结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沿江平原县(市)重点发展大中型、高效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丘陵山区县(市)加快发展经济实惠、轻便耐用的中小型作业机械。同时,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三是对落后机具进行限制。在科学分析机具性能、结构和技术状态的情况下,对科技含量低、排放污染严重的机具,严格限制其生产、销售和使用。

2 农机化向均衡发展转变

受经济发展和地理条件影响,黄冈市农机化在不同区域、产业、作业领域、生产环节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沿江平原地区发展较快,丘陵山区发展较慢;种植业、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养殖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机耕、机收水平较高,机播、机插水平较低;农机服务业发展较快,农机工业发展较慢。发展不平衡不仅制约了黄冈市农机化水平提高,而且还制约了农机化全面全程协调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全市农机化发展要注重在“平衡推进”上做文章,在“全面全程”上下功夫。一是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继续发挥购机补贴的导向作用,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做多做优农机装备总量。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沿江平原县(市)继续创建农机化示范区,实现农机化率先发展。加大北部丘陵山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农机化工作力度,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项目上予以倾斜;二是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破。围绕水稻、油菜、小麦、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主推水稻机插机播、油菜与马铃薯机播机收、小麦机播、农作物秸秆粉粹还田及综合利用、粮油烘干及储藏加工等机械化技术,积极推进茶叶、花生、板栗、中药材及养殖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力争经过3~5年的发展,基本解决制约全市农机化全程全面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招商引资,发展企业。在扶持发展农机销售大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农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通过引机引资、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形式发展壮大黄冈市农机工业,打造2~3家骨干龙头企业。同时,加强对生产企业的指导,帮助协调解决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高端产品不足等问题。

3 农机化向融合发展转变

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农艺配套技术的改进,也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推动。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推进农机化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要求。当前,黄冈市农机化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农机、农艺、信息化有机融合发展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关系到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也关系到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加快农机与农艺融合发展。市(县)农机、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协作,把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定期会商,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解决水稻机插秧、油菜育种、套种作物机械化作业问题。积极配合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向农机手传授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二是要加快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市、县农机门户网站建设,及时对网站信息进行更新,积极推进手机“农机通”,为广大农机手查询信息、了解热点问题提供方便。同时,启动建设省、市、县农机视频会议系统,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 农机化向安全发展转变

安全保障发展,发展促进安全。全市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收入还比较低,经营农机是农户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但一旦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就会“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全市每年争取国家购机补贴专项资金过亿元,保障购机补贴政策安全有效实施是黄冈市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因此,农机化发展要把保障两个安全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一是要抓好农机作业安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打非治违、安全检查、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三率”水平均达到85%以上。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核发,对不符合规定、不符合标准、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办牌办证,严禁跨行政区域发牌发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人员考试。积极争取安全监理工作经费,保障农机监理工作正常开展;二是要保障购机补贴资金安全。进一步加大对购机补贴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强化监管,规范操作,严把审批关、公示关、核实关、结算关,加大对补贴机具的核查核实力度,严防套补、骗补行为,确保购机补贴资金安全、人员安全,使农民真正受益。

5 农机化向做强实体转变

近几年黄冈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机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机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但仍然存在运行机制简单、基础设施简陋、发展质效不高等问题。因此,今后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要向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转变。一是要规范建设。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加强合作社硬软件建设,特别是加强办公场院、机具库房、维修车间、粮食烘干设备等设施建设,扩大合作社的知名度、影响力、带动力,提高合作社的档次和规模;二是要加强管理。加强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打造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合作社经营管理队伍,增强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注重合作社品牌建设;三是拓展经营。扩大土地承包经营规模,拓展服务范围,从种植业逐步向畜牧养殖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向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效益。

6 农机化向项目带动转变

农机化发展既靠政策,又靠科技,更要靠投入。“十二五”时期,国家、省财政每年对农机化的投入逐年增加,有效促进了农机化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国家扶持“三农”、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黄冈市农机化项目少小分散,影响农机化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一是加强政府投入。优化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渠道农机化投入格局,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加快农村机耕道路、田间道路建设,不断改善农机管理、推广、培训及安全监理工作环境;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农机化发展,大力提升现代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2015-11-11)

猜你喜欢

黄冈市农机化机具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打造新亮点!山西将这个产业的7类机具全部纳入补贴!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题黄冈市老干合唱团旅游照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赞黄冈市“校企合作”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