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及创新的研究

2015-03-19刘宇鹏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财政融资

刘宇鹏

基于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及创新的研究

刘宇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创新融资机制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融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城镇化;融资机制;创新措施

一、当前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资金的来源

(一)“土地财政”形式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推进,“土地财政”的形式逐渐被应用和推广。这种形式主要是利用土地的出让及拍卖来获得资金,从而确保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数据,近十年我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普遍超过40%,最高是2010年,比重达69.4%,最近三年的比重分别为2011年59.3%、2012年43.6%、2013年59.8%。土地转让金构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的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

地方政府搭建融资平台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项关键的融资形式。省级、市(地)级、县(市)级、甚至集镇、乡村也设立了投融资平台,将土地、股权、收费权等资产作为融资平台的基础和支撑,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了各级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更好解决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尤其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投融资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所搭建的融资平台从其本质上来看就是将地方政府的信用同市场化的融资进行恰当融合,将融资主体由地方政府变为平台公司,这样就可以规避相关制度的限制,为城镇化筹集了更多的资金。

二、当前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融资的模式比较单一

由于受到财政管理机制的约束以及预算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地方财政难以真正的满足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方面需求。从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来看,很多的建设项目主要是通过地方财政和平台公司主导来进行投融资的。一方面由于投资额巨大,且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未来没有确定的收益,吸收不到足量的社会资本参与;另一方面,由于运营模式的不成熟和利益分成的合理性无法把握,地方政府不愿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营利性项目的投资建设。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的融资加重了当地政府以及财政的负担。

(二)融资渠道狭窄

除了财政资金外,通过平台公司进行的融资是另外的一个主要融资方式,但如今,这样的融资方式使得偿债存在的风险进一步凸显出来,给地方的财政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09年末,全国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融资平台公司达8221家,有近70%左右的投融资平台集中在区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的层级越低,其运作越不规范,潜在风险也越大。如果单纯的依靠地方债务也难以真正的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问题。

(三)土地财政存在问题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土地财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成为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进行融资的一个主要手段和形式。但是土地财政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不具备必要的持续性: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导致可用于出让的建设用土地越来越少,土地财政收入规模也将持续下降;土地财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房价的上升以及房产泡沫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周边地块的征地成本,导致城镇化所需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民众的自我权利意识的强化也导致征地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三、创新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一)对项目加以分类

在通常的情况下,城镇化建设项目可以分为非营利性项目和营利性项目。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的人员根据不同的项目实施不同的融资手段和形式。对于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等非营利性的建设项目由于属于纯公益性质,未来无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应该作为项目投资的主体。资金来源由当地政府负责,通过财政资金、发行债券、银行借款等方式取得。未来的还款来源也考虑由财政收入解决,列入其未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因此,这样的项目建设就需要考虑到未来政府的偿还能力,需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发展,否则将大大透支地方政府的财力,给后续年度的财政资金带来巨大压力。对于那些营利性项目可以引进外部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在政府发布的建设标准、工程质量、后续运营有的框架下,按照市场决策的机制,公开招标,决定投资人。项目按照“建设-运营-移交”的模式实施,即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建成后在政府监管之下继续持有并运营,收回投资及合理回报;若干年后根据约定,社会资本退出,原建设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这样的融资模式将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帮助政府减轻财政负担,降低融资平台所面临的风险。因此,只有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分类,转变政府的相关职能,做政府该做的事,采取有针对性的融资方式,才能够更好的处理政府同市场之间的关系,优化地方融资机制。

(二)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自身所存在的风险也日渐的凸显出来,因此急需相关人员对融资平台加以调整和规划。对公司的管理结构加以完善,从而提升融资平台的透明程度。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资金的实际流向等也要定期公开。对采用公私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的项目建设,制定出风险预警的相关指标以及配套的约束制度,最大限度的降低道德风险。

(三)加强对相关体制的改革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推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事权同财权相矛盾的现象。因此就需要工作人员加强对相关体制的改革,使得制定出的财税机制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要对《预算法》的相关内容适当的、及时的加以修改,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大地方政府的举债权,并且使得地方政府的事权同财权相适应,将分配机制加以调整,优化转移支付机制。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四)加强金融机制的改革

建立规范多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对金融机制的改革可以将金融资源更好的进行优化和配置,把金融行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国有资产进行盘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市政债的发行;努力拓宽融资的渠道,降低存在的风险,使得城镇化能够让每一个民众都受惠。

综上所述,只有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努力创新融资的形式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降低融资平台所面临的风险,优化融资机制,将市场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1]张占仓,孟繁华,杨迅周,李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对策研究综述[J].管理学刊,2012(04).

[2]王红强,王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J].科技信息,2012(27).

(作者单位: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城镇化财政融资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融资
融资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7月重要融资事件
5月重要融资事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