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中发现的古代美食

2015-03-18吴艳

读天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藕片骨头汤墓葬

吴艳

二千四百年前鲫鱼干

荆州市荆州中学新址夏家台258号墓,是战国中晚期一座中型墓,距今约2400年,比屈原约早百年。

这是座仅一室和南部一头箱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加上墓道呈“甲”字形。墓道长2.93米,宽1.7米,楚墓残深3.8米。外一椁内一棺,楠木椁板,头南脚北。棺顶弧线流畅美观,底部离地悬搁,头脚两端留有捆束用的麻绳。

考古人员打开楠木椁板发现,竟然有4条2400年前的干鱼。从形态上看是野生鲫鱼,腹背剖开的都有,巴掌大小,鳞片依然,色红如鲜。

棺顶弧线流畅美观,底部离地悬搁,头脚两端留有捆束用的麻绳。在椁和棺之间的空间两侧,发现戈柄、弓箭等兵器。打开头箱,取出皮铠甲一件,可能是武将的穿戴;镇墓兽一只,上有两对共4支鹿角,鹿角上有云纹彩绘。

从陪葬礼器上看,墓主身份不低,有木豆,还有马镫,有皮杯。在头箱中,考古人员一共取出了9条“阳干鲫鱼”,加上放在棺盖上的4条,目前已看到13条。

这是什么讲究,还是主人生前没吃完的?而且能保存两千多年,难道楚人的防腐剂比今天还要牛?荆州博物馆馆员、荆北新区荆州中学新址考古工地领队田勇介绍,这些谜团,将交由文物研究实验室去解开。在椁板东侧还曾发现烧烤过的痕迹,在陶盘等器皿中还残留有猪胛骨、鸡骨、莲子等。

千年的琼浆玉液

我国人工酿酒历史大约是在六千年前开始的。在尧时,酒已经流行于社会。《史记》记载,仪狄(据《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女性)造“旨酒”以献大禹,这是以粮酿酒的发端。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酒出。

酿酒工艺的进一步突破,是金元时期。清代乾隆年间,直隶宣化对酿酒户征收烧锅税,标志着白酒业自此兴旺发达。

2009年,安徽省六安市双墩村境内的“六安王”大墓考古发掘中,双墩一号汉墓由于积水太深,整个墓室几乎都被淹没在水下。现场的工作人员用抽水设备将墓室里的水抽干,并继续进行清理工作。

在清理到外藏室时,考古人员发现还有一个铜壶里面装了满满的“水”,心想应该是墓室积水没抽干净,于是搬起铜壶就往地上倒“水”。倒了一大半之后,考古人员将手伸进铜壶中,却意外的在壶底捞出了许多米!

壶底有米意味着什么?就在此时,壶中飘出了一阵酒香!考古人员立即将铜壶口封起来对液体进行保存。据分析,这铜壶之中的液体的确是陈酒。难道是墓主人在死后还想着“亲自”酿酒?

经考古工作者分析,此“酒”的成因可能有三种情况。第一,当初铜壶里盛装的可能就是同现代一样的蒸馏酒,米粒可能是积水后从别的地方漂浮并沉积下来的。第二,当初铜壶里盛装的可能就是米酒,因此有米粒沉积在底部。还有一种可能,即米粒粮食沉积在壶底后,自身发酵形成了“酒”。

虽说酒是越陈越香,但这几千年的陈酒显然已经不是能喝的了。

事实上,早在2003年,西安就已经出土了总存量达26公斤的美酒。

绿色西汉美酒

2003年3月20日,在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汉长安城遗址东南角一公里处),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施工人员正在工地上紧张地开挖地基。上午10点左右,工人们在施工中忽然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工地负责人吩咐立即停工,封存了现场,并迅速向西安市文物局作了报告,西安市文物局派人前往勘探。

经过初步勘探发现,这里共有3处西汉墓葬,从墓葬的形制推断,其中一座不是一般的平民墓葬,而是一座西汉早期的大型积炭墓。

当时,西安市北郊已发掘出的西汉古墓葬有数百座,但大都为平民墓葬,基本上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突然有了这样一座大型墓葬,考古人员都很兴奋。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也立即抽调了精兵强将对古墓进行考古发掘。

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这是一座汉代高级贵族墓葬,虽然墓室以及墓道里早已被洗劫一空,但庆幸的是墓葬内惟一的侧室由于其隐秘性并没有受到盗墓者的荼毒,里面依次排放着2件铜钟、4件鼎、2件盆、1件鉴等共计18件大型青铜器,还有5个精美的陶壶,在西汉古墓中一次出土这么多的青铜器实属罕见。

而最让人振奋的是,其中一个青铜锺里竟盛满了50多斤保存完好的西汉美酒!

很快众多专家聚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破译铜锺内的秘密。技术人员清理了锺盖上的铜锈,接着又小心剔除了锺盖密封封口的生漆,3分钟后,铜锺的锺盖被轻轻启开,霎时间,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经久不散,

随即,工作人员迅速将吸管插入铜钟,将这些二千多年前的陈年古酒徐徐抽吸进备好的药用玻璃容器中,共装了5大瓶,总存量达26公斤。

至于出土的酒为什么是翠绿色,专家解释说,古时人们常把酒叫“翠绿”,一是有的酒本身就是绿的;二是大部分酒经长期放置,颜色都会变绿;此外也跟盛酒的容器有关,酒和青铜器长期作用发生氧化,自然会变绿。

当然,陈年美酒的发现并不止这两例,山东烟台的西汉古墓和陕西咸阳战国时期的秦国墓葬群都有发现美酒。可见,古人对酒的喜爱程度远超当代。

2400年的骨头汤

酒能放几千年,那骨头汤能放多久?一天?两天?还是三天?考古证明,骨头汤能放2400年!

2013年6月21日是农历夏至日,广西玉林在这一天迎来了传统的“荔枝狗肉节”。但这个传统节日立刻引来了动物保护者的强烈抗议,称吃狗肉的行為是“舌尖上的罪过”。而在2400年前,吃狗肉就不是个事儿了。

2010年11月2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在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清理一座战国秦墓时,出土了铜锺、铜鼎两件青铜器,器物内分别盛有疑似“酒”的液体和“骨头汤”。

随后,考古人员将器物运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打开后发现铜锺内有二分之一容积的液体,液体微浊,无味,半透明,隐约见器底,锺底有一个残碎的小陶器。考古专家说,锺是古代一种酒器。他们推测,这些液体可能是当时的“佳酿”,里面的小陶器可能是打碎的小碗,推测是故意打碎放进去的,以方便墓主人“饮酒”。

而打开铜鼎盖,发现鼎内有半鼎汤,汤内浸有数根骨头。汤色浑浊,表面漂浮铜鼎脱落的绿斑锈,鼎内骨头由于绿锈浸渍,部分已变为绿色,经过对比发现,里面的骨头就是狗骨头,而這半鼎汤便是狗骨头汤。

其实,根据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殡葬制度,用“骨头汤”、“酒”陪葬应是当时的一种墓葬风俗,此前也出土过装有骨头的青铜器,但带汤的骨头还是第一次发现。

不说骨头汤有多稀奇,就是这汤能放2400年就已经够稀奇的了。

“见光死”的莲藕汤

汤可不是陕西独有的,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莲藕汤,虽然没有骨头汤保存的时间长,但其神秘色彩却不可小觑。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尊云纹漆鼎,当考古工作人员揭开鼎盖时,发现鼎里面居然有近10片莲藕浸泡在水中,这可是名符其实的“莲藕汤”。

就在工作人员将漆鼎搬到墓坑外面后,发现里面的莲藕居然少了一大半。再急急忙忙的运回博物馆,里面的藕片已经全部消失了。这莲藕在地底下埋了几千年都还在,怎么一挖出来就消失了呢?

有研究者认为,鉴于浸泡在漆鼎中的藕片能长久的保存下来,因此能推断自公元477年汉墓下葬至1970年出土之间的这1493年中,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强烈的地震。但这一推论立刻得到了反对。

反对者认为,仅仅依据藕片没有消失就断定长沙在1493年中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是缺乏根据的。而导致藕片消失的原因可能是氧化,也有可能是在搬运过程中造成的震荡使其消失。

但在非专业者来看,这藕片就是现在俗称的“见光死”。

新疆的花式点心

其实,在新疆,食品保存几千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2007年,在新疆吐鲁番洋海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根保存完好的葡萄藤,而这座古墓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这根古葡萄藤深褐色,扁的藤略有弯曲,长115厘米,最大径2.3厘米,藤上有5个芽节。专家认为,这根葡萄藤的具体年代应在公元前500年前,这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

吐鲁番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葡萄的传播不是用葡萄种子,而是靠葡萄藤来无性繁殖的。所以墓主人要带一根葡萄藤到另外一个世界去种葡萄,然后继续安享葡萄美味。”

北方人向来好面食,新疆当然也不例外,除了水果葡萄之外,还有各种面食点心。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了一个直径19.5厘米的馕,呈圆形,出土时碎为12块,土黄色,已经脱水干化。其原料为小麦粉,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它中心薄,边缘厚,中央戳有花纹,样子与现在新疆人日常所吃的馕完全一样。

馕是新疆人的主食,在波斯语中是“面包”的意思。维吾尔族谚语中有“一日不可无馕”的说法,足以见得馕对于新疆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食物。而考古中发现的馕也表明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并没有对新疆人的口味造成多大影响。

虽说南北文化有差异,但是,饺子似乎已经进军全国市场,成为特定节日全国通吃的一种食物,1959年,阿斯塔那唐墓中就出土了饺子,其质地为小麦面,形如月牙,长约5厘米、中宽1.5厘米,与史书记载的样式颇为相同。

实际上,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食物不在少数。除了上述的饺子和馕之外,还有烧饼、馄炖、月饼、莲花状的点心、干果等等,可以说,古人吃的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穿越时空的面条

说到那么多的面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没有提及,就是面条。

美国《考古学》杂志最新评选了2011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的考古发现入围了两个,除了已经说到的在陕西发现的战国时期食物狗肉汤,还有就是在新疆发现的小米面条。

但早在2002年,考古人员就已经在青海喇家遗址的20号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条状遗物——一个红陶碗倒扣于地面上,碗里积满了泥土,在揭开陶碗时,发现碗里原来存有遗物,从直观的观察看来,像是面条状的食物。

虽然当时已经风化成非常微弱的状态,但因为面条全部附着在后来渗进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来,陶碗倒扣,因此才有机会和条件保存下来。一番辗转之后,最终确认了食物成分是小米。

青海喇家遗址发现的小米面条,可以说是目前所知的人类最早的面条。古人向来是“以生事死”的,因此,也难怪古墓中会出土如此花样繁多的食物,就算是在地下,墓主人也要享受人间美食。

猜你喜欢

藕片骨头汤墓葬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切藕片的学问
小藕片大学问
多喝骨头汤能长高?和补钙关系不大
妈妈说喝骨头汤能补钙,这是真的吗?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骨头汤到底补了多少钙?
炒藕片白嫩妙法
炒出好菜的独门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