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雾山中 欢乐天堂

2015-03-18

云南画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阿三民族特色村寨

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走进施甸最高海拔的四大山,大山深处坐落着一个神秘布朗族村寨——哈寨。

这里的布朗族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是施甸最早的原始土著民族,自称“本人”,有着独特的民族语言和民族风俗,被列为全省7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布朗族是一个爱美的、好歌舞的民族。虽没有文字的记录,但哈寨布朗族用自己的语言和图画传承着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他们有着非常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俗,习惯于早晚相聚在火塘边喝烤茶“开火塘会”,“三起三落”的烤茶香甜可口,堪称一绝。

手工制作的糯米粑粑、糯米汤圆、酸猪血、荞粑粑、水豆果儿、生猪肝、烤全羊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食物色香味俱全。尤其是酸猪血、生猪肝和烤全羊更是布朗族独有的三种美食,在当地美食界享有盛誉。能歌善舞的布朗族将歌舞融于生产生活中不断传承延续,山歌高亢嘹亮,打歌舞姿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别俱风格的服饰,体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妇女服饰色彩对比大、装饰繁多,让她们赢得了“花蒲蛮”的美称,衣料多为土布,色彩以红、绿、青、蓝、白为主。

踏上哈寨村地界,高高矗立的寨门两边有两把镇守村寨的长刀,这让整个布朗山寨平添了一道神秘感。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36幅布朗族民族风俗的绘画,展示着哈寨村的布朗族生活习俗和传说。相传,明朝大将军邓子龙到施甸县姚关抵抗缅甸部落入侵边境时,木老元的两位布朗族青年阿三和阿祥踊跃入伍,抵御外敌。在战场上,阿三和阿祥英勇奋战,屡立战功,邓子龙将军因此赠送给阿三和阿祥每人一把长刀,鼓励他们再立战功。此后,哈寨村的布朗族建起“神刀祠堂”将两把战刀供奉起来,作为布朗族的神物保护。两把战刀被供奉在布朗族最高的神刀山上,一旦有土匪入侵,供奉在哈寨的两把神刀就会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提醒布朗人“有土匪入侵”。哈寨村的布朗人将阿三和阿祥回到家乡的那天(农历8月20日)定为神刀祭祀日,代代相传。

为了使布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哈寨村依据布朗族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俗,实施了特色民居“一步楼”建设、安居工程、布朗族标志性建筑、布朗文化长廊、打歌广场、布朗寨门等项目建设。布朗族“一步楼”是这支土著民族依据山寨特点依山而建,一步上楼,冬暖夏凉。村寨中的“布朗火塘”标志雕塑、布朗山歌会的铜像、文化长廊、民风民俗绘画,无不是布朗文化元素的体现,展示了哈寨村的布朗民族风情,也成了哈寨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目前,哈寨村已成为保山一个可观民族特色文化、能品民族特色饮食的休闲观光好去处。

链接:

自2005年,布朗族被列为云南省的7个人口较少民族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哈寨村这个布朗族聚居村寨的投入,先后投入了600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在实施特色村寨建设中,哈寨村按照集约、整合、优化资源的指导思想,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对自然村的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民族风貌等进行了规划。将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项目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使之建设成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多姿多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

在产业发展上,哈寨村以民族特色村寨为平台,乡村产业发展为龙头,大力培植具有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的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特”。采取项目扶持和科技培训双管齐下的方式,扶持布朗族服饰和传统工艺品家庭作坊4户,种植七叶一枝花(重楼)样板30亩,山羊和土鸡养殖1万多只。

猜你喜欢

阿三民族特色村寨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火眼金睛
师徒杂技场
火眼金睛
锅巴粥
穿着校服去上学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
阿三创业记:遭遇“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