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师过渡性语言的设计之美

2015-03-18新疆哈密市第七中学苏金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子目一节课题目

新疆哈密市第七中学 苏金茉

学校组织了年轻教师的汇报课,我听一位老师的讲课,课题是《伐无道,诛暴秦》,他在讲完了第一个题目“秦的暴政”后,是这样说的:

第一个题目秦的暴政讲完了。下面讲本课的第二个题目大泽乡起义。

在对汇报情况进行评析时,我说:“你这样从一个题目蹦到另一个题目,显得有点生硬,好像不是在叙述历史的进程,而是在讲教科书中的子目。你能不能想办法使各子目之间的转换变得更自然一些呢?”在听了我的意见之后,他对教案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正式授课时就变成了这样讲:正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使得广大民众难以为生,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全国像是布满了干柴,有一颗火种就能燃起熊熊大火。那么,这反秦的火种是怎样点燃的呢?这就是大泽乡起义。

不过是加了几句话,就显得自然、流畅多了,也使得两个题目之间有了有机的联系,使讲述的历史过程显示出必然的发展。

这里,涉及到讲述历史时的一个问题,即如何使一个题目及内容转入到另一个题目及内容。这种转入,我们通常称之为“过渡”。

讲述中的“过渡”,本身并不承载或传递明显的实质性信息,像上面所举的例子,是没有新的知识点的。既然如此,有没有这种过渡,似乎并不重要。但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过渡得好,效果很明显。这是因为过渡可以使被划分成不同部分的实质性信息得以激活、释放、润滑、衔接,产生出必然的联系,形成整体性的信息。这就是过渡的作用。

讲述历史时为什么要有过渡呢?表面上看,这是讲授技巧的问题。其实,这是与历史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有关。

首先,中学教学中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加以编排的,这种编排是对史事进行了选择和剪裁的。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由主题所建构的历史知识系统,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其结构、层次建立起联系。

其次,历史知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体性。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种历史现象,都是具体的,特定的,有其明显的个性和排他性。对于这一个个具体知识的教与学,必然要有沟通和联系。

再次,教学的实施是分为一节节课来进行的,每一节课的内容又分成几个部分。课与课之间、一课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衔接,才能使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整体。

这些,都离不开过渡。所以说,讲述史事时的过渡,不仅仅是语言表述技艺的问题,而且是对教学内容处理的问题。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过渡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状况,过渡是有多种类型的。

一种是学习单元或学习主题之间的过渡。现行的历史教科书,是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学习单元或学习主题,每个单元或主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单元或主题之间的编排只是大致上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有时会出现时空单位之间的“空档”或“错位”。如新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第一个学习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二个主题是“近代化的起步”,这两个主题在时序上有所交叉,因为第一个主题是到1901年的《辛丑条约》,而第二个主题的开始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序上的重叠还不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怎么是从第一个主题直接转入到洋务运动。我听过一位历史教师的课,他在开始讲授第二个主题时,不是直接进行洋务运动具体内容的教学,而是先把前一个主题中涉及到的国内外局势进行概述,并作为洋务派和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在课后的评议时,他说:“我这样处理可能超出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不知道是不是合适。”我对他说:“您这样的教学设计做得非常好,您真的是在讲历史,而不是在讲课标和课本上排出来的字。您的做法是在两个学习主题之间进行必要的、有机的过渡,没有这种过渡恰恰是不行的。”这个教学实例说明,学习单元或主题之间的过渡是很重要的。

另一种是课与课之间的过渡。在每一单元或主题下,又分为一个个的课题,形成为一节节课。每一节课虽然是独立的,但课与课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在进行新的一课的教学时,历史教师首先做的,一般不是上来就讲新课的题目及内容,而是进行旧课与新课的转化,以便从以前的教学过渡到当下的教学。这种从旧课到新课的过渡,传统的说法叫作“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并且是作为一节课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也是当前教学改革时应该继承和发展的。这种课与课之间的过渡,有时候是从前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过渡,如秦末农民战争一课,就要从上节课中所学的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来过渡;有的时候则是要同以前更早的课所学内容进行联系和过渡,如讲一个时期的科技文化,就需要涉及以前各课所讲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作为新课中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或原因。

再有一种就是一课当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过渡,这是最经常性的,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都会遇到。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所用教科书中编排的子目,要设计本课的板书提纲,要安排这节课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做好各子目、各部分之间的过渡。这种过渡做得好,可以把一节课讲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以使各部分内容紧紧相连,整个一节课显得是浑然一体。

就过渡本身所用的话语而言,有时是侧重于进行铺垫,有时是侧重于进行衔接,有时是侧重于进行引导,有时是侧重于进行补充。

需要指出的是,史事之间的过渡,毕竟不是史事本身,换言之,过渡绝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过渡要做得简明、概括,所用时间要尽可能少。只有这样,主体性的教学内容才能更自然、更顺畅、更充分地展开。

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有时在各幕之间会有串联前后情节的表演,称之为“过场”。现在的歌舞晚会或电视栏目,大多有主持人,来推介演出的节目。这些角色的安排,使得精彩的演出更吸引观众。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过渡,也是这样,正是由于过渡的承上启下、前后串通,历史教学丰富多彩的内容才更加吸引学生。

猜你喜欢

子目一节课题目
浅谈陕西省2004 年消耗量定额中的换算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通风空调工程造价控制实务分析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追根求源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浅谈历史教学中子目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