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认知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015-03-18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董双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0期
关键词:理据汉英习语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 蒋 倩 董双平

一、引言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它不是一种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确切地说它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习语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习到了一定水平后,应增加英语习语的储备量,从而突破词汇学习的“瓶颈”。本文以中英的动物隐喻习语表达为例,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从而探讨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同样承载着浓重的文化气息。莱考夫和约翰逊也指出,“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和决定性作用,在同一文化中,同一隐喻概念自成体系,不断发展,形成更多的隐喻。不同的隐喻概念强调和说明事物的不同侧面,互相补充,共存于同一文化的概念体系中,成为人们本能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隐喻与文化的密切联系。由于汉英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使得作为思维表达工具的语言也会呈现出表达形式的差异,汉英隐喻的表达也不例外。下面以汉英中的动物隐喻为例,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理据。

三、汉英动物隐喻习语对比研究

1.形象与喻义完全相同或相似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必然有着许多共同的经历和感受,所以不同文化中一些隐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英语中的“fox”和汉语中的“狐狸”都有“狡猾”的意思,“lamb”在汉英文化中都是“温顺”之意。该类型的对比隐喻还有很多,比如,路遥知马力: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吠犬不咬人: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2.形象完全相同、喻义完全不同

中国文化中,立喻较多的是“龙”,代表“吉祥如意、大福大贵”;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凶残肆虐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指“恶人”或是“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如“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 to her.”“她母亲待她像个恶魔”。

可见,不同的民族文化渗透了隐喻思维过程,上述动物形象在不同的文化中内涵是完全相反的,这需要我们对各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会有不合适的语言现象出现。

3.形象不同、喻义完全相同

这类隐喻十分常见,如汉语中是“拦路虎”,而在英语中则是“a lion in the way”,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老虎是百兽之王,但在英语文化中,狮子才是森林之王。这明显地体现了文化之间的差异。

如汉语说“吹牛”,然而英语却说“talk horse”。前者源自黄河上游的渡河工具“牛皮筏子”,每次渡河前得事先把牛皮筏子吹满气,因当时缺乏吹气工具,全用人力,吹满实不容易,故用以比喻“说大话”;后者则出自赛马场用语,纯属西方文化,在西方观看赛马时人们常会吹捧自己押注的马,由此也是“吹嘘”的意义。

上述例子中,虽然两种语言使用的动物形象完全不同,但都有同样的喻义,原因仍在于文化的差异。

四、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传统词汇教学法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机械单调,往往忽视了从认知角度对词源理据的分析。在这样的教学法下,学生习得词汇存在很大的误区。一方面死记硬背,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另一方面,由于老师自身对隐喻认知理论不甚了解,对许多隐喻习语的文化理据缺少研究,因而学生平时缺少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隐喻思维训练,对很多隐喻习语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没有真正的习得。由于不了解习语背后的语义渊源和文化理据,不知道其句法和语用特点,到真实交际中完全派不上用场,或者一用就错,导致语用失误。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借鉴隐喻认知理论在以下两个方面强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重视隐喻习语的文化理据分析

隐喻习语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社会观点和态度等各方面的反映。英语隐喻习语就是英美人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或现象的认知经验的产物,是英语语言的精华。很多习语都源于隐喻,都有它存在的理据性,而非一堆符号能指的任意排列或堆砌。在教授隐喻性习语时,英语教师要注重从隐喻理论角度来讲解习语背后存在的文化理据。

(二)深入讲解习语中基本范畴词的语义理据,培养类比和发散思维

人们认识世界最初是从认知基本范畴事物开始的。自然现象、人体、动植物名称、行为、状态等都是人类所共有的基本范畴事物,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结果,基本范畴词汇最早获得了语言符号,名称最为简洁,使用频率最高,是认知的基本点和参照点。“基本范畴词产生后,人们在命名新近认知的事物,表达抽象概念时不再一味创造新词语,而是会通过由已知事物认知域向未知事物和抽象概念认知域的投射,利用创造性的隐喻思维来认识,命名新事物,来认知,表达抽象概念,即运用已有的基本范畴词为新事物命名以及表达抽象概念。”许多隐喻习语其实都是由基本范畴词汇构成,例如对于含有动物名词转类用法的习语pig out(狼吞虎咽地大吃)、monkey around(胡闹,捣蛋)、snake along(蜿蜒前行)、clam up(沉默不语,拒不开口)、duck out of sth(躲避,逃避)等,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语义现象(尤其是一词多义、名词动用)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并充分运用类比和发散思维,认识隐喻思维发展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他们循着隐喻思维规律,逐步推理联想,领会隐喻习语背后的语义、文化理据。

综上所述,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对于外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隐喻教学理念,利用隐喻认知思维可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加快捷有效地掌握英语词汇。

猜你喜欢

理据汉英习语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