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培训机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2015-03-18课题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农广校农技样本

□课题组

一、引言

农民培训机构是实施农民培训的主体,只有健全完善的培训机构才能保证培训的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高素质农民。《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我国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77所,农村职业高中4,200 多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包括农业中专)339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此外,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立了农民培训基地,承担了一些农民培训项目。这么庞大的农民培训机构现状如何?它们开展哪些农民培训、如何开展农民培训,农民培训的效果如何,哪些因素又会影响培训效果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在开展农民培训中的优势和劣势等诸多问题都有待回答。农民培训机构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新型农民的最主要机构,只有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农民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机构的政策建议,为农民培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物质保障,切实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农民培训的效果。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 份,回收问卷107 份。根据本研究目的,为提高样本的有效性,对问卷进行了二次筛选:剔除了未能对本研究主要变量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完整回答的样本;剔除那些答案模糊,无法确认的样本,最终获得89个有效样本,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4.17%。

(二)样本特征。

1.培训机构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从样本的县域分布看,北仑6家,慈溪25家,奉化13家,江北6家,宁海15家,象山20家,余姚4家。从调查统计的数量上看,慈溪市以及象山县的调查样本多,而余姚市的样本数量最少,仅有三家农民培训机构,北仑区和江北区的样本数量也比较少,只有6家培训机构。从培训机构的类型看,其中农广校、远程教育4家,成人文化学校54家,农函大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技推广机构18家,民营培训机构2家。从培训机构类型的区域分布看,慈溪市被调查的培训机构有成人文化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两类,而这两类机构在各个县均有调查;象山县的农民培训机构种类最多。

2.农民培训机构人员构成及文化水平。在所调查的农民培训机构中,管理人员总数301 人,专职人员338 人,后勤人员102人。机构中管理人员和专职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80%以上都是大专水平及以上,而后勤人员的文化水平分布则较为离散,约有7%的后勤人员的文化水平不足小学,而有13%的后勤人员文化水平在本科及以上。总体来看,平均每个机构配备3个管理人员,3个专职人员和1个后勤人员。不过,各个机构的实际人员配置还是存在差别。单家培训机构管理人员数最多的高达22 人,专职人员数最多的高达28 人,后勤人员数最多的高达21 人。

三、农民培训机构的现状及问题

(一)硬件设施状况。

1.图书室建设在不同培训机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图书室方面,在所调查的培训机构中,49家有图书室,38家没有图书室,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没有图书室,农技推广机构绝大部分没有图书室,大部分农广校、成人文化学校有图书室,这类培训机构往往有固定生源、固定办学经费、实力比较强,而且农民培训也不是其主要工作内容,他们承担的培训项目一般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和农民学历教育等,短期培训还是以农技推广站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

2.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在区域、培训机构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区域角度看,地域间培训机构硬件的配备差距较为明显。北仑区的培训机构配备较为齐全,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约有40%到50%的机构没有图书室。慈溪市的电视、摄像机部分缺乏,奉化市和宁海县的多媒体设备大部分缺乏,余姚市的设施配备则不足25%。从不同类型培训机构看,培训机构在有无多媒体投影仪,有无电视、摄像机以及有无其他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配置的差异,且在统计上显著。

3.多数培训机构有固定培训教室,但没有教学实验场地。从培训教室角度看,调查的培训机构中仅有9家机构没有固定的培训教室。其中农广校及远程教育一家,成人文化学校一家,调查的唯一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也没有固定培训教室,另外还有六家农机推广机构没有培训教室。根据推断统计结果,可以判断有无固定培训教室在机构之间存在差异。

4.农民培训机构多位于乡镇一级。关于教室地点有5家机构数据缺失,另外有3家成人文化学校的教室地点写的是“其他”,其中有一家成人文化学校标记为“学校”,其他两家并没有标记。所调查的农民培训机构多数是位于乡镇。样本中不包含县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民营培训机构在样本中则仅仅出现在县级。村级的没有农广校或者远程教育学校。龙头企业以及农函大在样本中仅仅是出现在乡镇。

(二)不同类型培训机构的软件状况。

1.运行机制上,以需求分析及培训计划制定为主。调查显示,61.6%的培训机构分析了当地产业规划,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产业规划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就是依托某个产业而建立的合作组织,所以在开展培训时自然而然地围绕其产业进行。88.4%的培训机构的运行机制中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只有成人文化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技推广机构中的极少数机构没有培训需求分析。81.4%的培训机构的运行机制中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农函大的培训项目都有培训计划,龙头企业一般不制定培训计划,其他培训机构或有计划。29.1%的培训机构运行机制中包括编制教材,培训教材的编写也因机构而异,农函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民办培训机构都没有自己编写的教材,而农广校、成校和农技推广机构部分有自己编写的教材。72.1%的培训机构的运行机制中包括外聘教师。可见,大部分培训机构实施培训一般都外聘老师,这说明目前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41.9%的培训机构有培训效果分析,民营培训机构、龙头企业以及农函大都没有培训效果分析,而农广校以及远程教育中,有培训效果分析的较多。36%的培训机构的运行机制中有评估反馈,这表明大部分培训机构没有认识到培训评估反馈的重要性。

2.培训方法上,以课堂讲授及田间示范为主。调查显示,多数培训机构采取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其次是田间示范。采取参观学习方式的机构约占一半左右,比例也比较高。此外,其他类型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法有:网上点播资料和农技实验等。具体来看,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除了采取课堂讲授和田间示范外,往往根据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3.培训教材上,绝大部分培训机构有教材且半数有自编教材。调查数据显示,有两家成人文化学校没有培训教材,其他87家机构都有培训教材,其中25家培训机构既有自己编纂的教材,也有现有教材。在这25家机构中,其中有3家农广校和远程教育学校,5家农技推广机构,17家成人文化学校。可以看出这三类培训机构在农民培训教材的使用方面相对重视。调查数据显示,农函大、龙头企业以及民营培训机构都没有自编教材,农广校、成校、合作社、农技推广机构一般都有教材。

4.培训内容上,多数机构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调查显示,农广校、远程教育学校成人文化学校在农民培训的各个领域均有涉猎,农函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没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农技推广机构不涉及学历教育,调查样本中的民营培训机构仅仅进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调查显示,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的比较广泛,一共有83家培训机构有此项目,这与实用技术培训的对象有关。

(三)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绩效。从培训人次看,各类培训中实用技术培训人次最多。2011年至今,所调查的89家培训机构共计培训绿色证书9,932 人次,问卷中有记录的合格率平均98%。实用技术共计培训114,047 人次,由于实用技术培训没有标准化的考核,因此没有合格率这项数据。从各个机构的培训数目来看,可见农广校、远程教育学校、成人文化学校、农技推广机构以及民营培训机构具有较大的公益性。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的培训人次就较少,而实际的培训人数很可能更少。这说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培训课程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培训的。这很可能与这些培训机构追求参训率、合格率、就业率等考核指标有关。从合格率的角度看,各类培训中学历教育的合格率最高。学历教育的培训人数共计7,409 人,平均合格率近乎100%。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共计33,677 人,合格率98.4%,就业率平均91.5%。这主要缘于学历教育比较规范,而且接受学历教育的学员素质比较高,加之教育比较规范,所以其合格率最高。

四、提升农民培训机构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培训体系建设。鼓励各地整合资源,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职业院校及农广校、农函大等开放式远程教育培训机构为基础,建立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衔接和联合,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机构参与,构建从中央到地方上下贯通、层次分明、多方参与、支持有力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培训机构的教师到科研院所进修,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素质,为更好地进行农民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农民培训机构还要与有关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这些单位选聘对口的专家教授专门负责某个或某几个地方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任务。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技术素养,担负起传播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职责。建立“能人培育型模式”,培养一批农业能人,再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周围百姓共同富裕。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各地政府要成立“农民培训基金”,中央、省、区、县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构成“农民培训基金”,把农民培训当作一项公益事业来抓。同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民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资体系。

(四)完善农民培训的运行机制。遵循农民培训的规律,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运行机制。要在充分了解农民培训需求意愿的基础上,设定培训目标和方案;要将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培训地点与培训内容相匹配,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和培训地点,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此外,培训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有考核机制,一是考核培训效果,二是考核组织实施效果。通过考核保障培训项目顺利开展,提高培训效果。

(五)提高硬件设施水平。加强农民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更新老化、落后的设施设备,另一方面购置新的培训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确保培训机构的硬件水平能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切实保障农民培训能够有效开展。

[1]刘志茹、冯月静.让“农民”成为一种自豪的职业[N]. 石家庄日报,2012 -8 -23(A12)

[2]张红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4~14

猜你喜欢

农广校农技样本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云南】大理州农广校组织参加中央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进工作视频会议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